中医药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2022-10-25于钦明鲁晓凡霍丽丽
于钦明,鲁晓凡,霍丽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2022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重要讲话指出“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全球抗疫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疫情反复延宕,病毒变异增多,传播速度加快,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各国要加强国际抗疫合作,积极开展药物研发合作,共筑多重抗疫防线,加快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资源,与人民生命健康、生活幸福息息相关。2020年6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贡献。在有效防控国内疫情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高度,亲自部署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将中医药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论述,显示出全球化视域下中医药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之间高度耦合的逻辑必然。因此,深入分析中医药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的价值,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独特作用及优势,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交流与合作,为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 中医药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价值
1.1 中医药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核心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以“仁、和、精、诚”为核心价值,这既是为医之道,亦是为人之道,也同样可以作为各国能普遍接受的交往原则。“仁”是指医者之仁,表现的是“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思想,强调对生命的尊重、生命至上的医学伦理思想,诚如孙思邈所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要珍重生命,敬畏生命。各国都要有珍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仁”心,只有关注人民的生命健康,才能凝聚起各国的共同追求。“和”是指天人相合、天人合一。“‘和’是中医药的核心和灵魂”,追求的既是人与自然“天人相和”“和谐共生”的健康之态;也是交往中的“礼让谦和”“人我相和”的和谐关系。国际交往中世界各国也秉承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坚持“和而不同”的观念,在与不同国家相处时具备谦和、包容态度,和谐相处。“精”字强调的是要有“精益求精、精勤不倦”的坚持态度,要有一颗“惟精惟一、用功精深”、努力“求精”的心。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需要长期的坚持。“诚”要求医者“心地诚谨,心怀至诚”,要“真诚恳切,守信戒欺”,待人要既要“诚信求真”,也要“诚笃端方”。国家间的交往同样需要诚信、诚笃,要以诚相待、守信戒欺、真诚相待,才能够真正建立起值得互信的伙伴关系,才能真正加深双方的合作和交流。由于“中医药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文化交流靓丽的名片”,在历史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保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医药所蕴含“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理念传播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多维度、多元化的本土及海外沟通中获得世界及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可,为全人类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中医药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医药学所阐发的脏腑、经络、形神论等古老文化概念和辨证论治的诊疗思想,均渗透了古人对世界万物的客观认知和哲学思考。中医药强调人体与外界环境紧密联系的“天人观”,肯定医学中的人文因素、强人文关怀对疾病发生与临床诊疗的影响;中医药基于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观”、内因为主兼论外邪的“疾病观”和所生诸病“直取其本”的“治疗观”均对人类适应变化、保持健康、防治疾病、满足人类全方位健康服务需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突出议题。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离不开中医药,中医药向人们传递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理念及现代科学文明的思想,促进世界各国形成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提高和增强了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改善了医疗环境氛围以及强化了生态意识,对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医疗行为的选择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指导。在全球化时代,中医药催生了人们对生命、疾病和健康等内容新的思考,并对国家或区域的卫生健康政策及其医疗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2 中医药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实践价值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和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充分发挥治未病、辨证施治的独特优势,在全球构筑抗疫“共同防线”的过程中,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2.1 弘扬务实精神,为世界赢得抗疫时间
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既是积极倡导者,亦是积极践行者。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过程中,中国在世界抗疫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探究出了一套成功的防疫抗疫经验。其中,中医药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亮点。回望疫情防控的恢宏进程,中国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筹建方舱医院,组建中医重症病区;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对定点医院收治的轻症患者实施中医药早介入早使用且全覆盖;医学观察发热病人和密切接触者服用中药提高免疫力;对出院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方案;中医医师全程参与治疗过程……开展了一系列系统规范的中医药治疗,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德国慕尼黑表示,中国采取的从源头上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令人鼓舞,尽管这些措施让中国付出了很大代价,但为世界争取了时间,减缓了病毒向世界其他地方传播的速度,为世界赢得了抗疫时间、贡献了中国力量。
2.2 倡导共建理念,向全球传递中国抗疫经验
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博大胸怀,让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愈发熠熠生辉。2020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第20次首脑峰会上提出,传统医学在抗击疫情中显示出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各方要以人为本,深化合作,守正创新,交流互鉴,推动中医药与各国传统医学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在防疫期间,我国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主动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经验和成效;主动推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在线分享疫情防控科普、培训视频、最新技术指南和研究成果,吸引全球20余万人关注;专门建立国际合作专家库,密集组织具有实战经验的权威公共卫生和临床专家,毫无保留地向全球180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经过中国实践检验的新冠肺炎防控、诊疗方案和技术经验,同全世界一起守望相助、共抗疫情、助力维护全球卫生健康安全。
2.3 发扬兼济天下传统,为世界提供有力支援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不断吸取同时代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快速蔓延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在努力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始终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道义与担当。一是提供资金支持。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支持其国际抗疫工作,重点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疫情的能力。二是开展技术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召开分享防治新冠肺炎中国经验国际通报会,全球77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代表参会,11万余人在线观看,反响热烈。三是提供抗疫物资援助。中国已为受疫情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抗疫以及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20亿美元援助,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为全球供应了2800多亿只口罩、34亿多件防护服、40多亿份检测试剂盒。多国中医药专家联合发布《中医药国际抗疫倡议书》,倡议全球中医药人参与中医药抗疫知识宣传和防疫工作中;各大中医高校纷纷发起‘中医药驰援海外计划’行动”,助力将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为世界各国共同打赢全球疫情抗“疫”阻击战贡献中国力量。
3 中医药参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具体路径
3.1 坚持守正创新,将中医药打造成为全球卫生治理的国际公共产品
中医药能够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维护人类健康,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要从理念上树立对中医药产品价值的正确认识,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产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挥中医药所蕴藏的凝聚力及其品牌效应,为全球贡献中医药健康解决方案。一方面,深度推动中医药产学研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中医药产品科技含量。要在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有效成分提取技术、药物临床试验评估等方面开展研究合作。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等合作方式,支持中医药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开展跨学科国际科研联合攻关,吸收借鉴现代生物医学和生物医药的发展成果和科技研发手段,尤其是高端实验装备、制药装备、中医诊疗器械和高技术、高疗效精制中药研制的成果经验,加快推进中医药成果转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打造中医药国际化交流和合作平台,加快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步伐。支持和鼓励优质中医药企业通过海外投资、产业落地、境外联合投资等方式,与有潜力有合作意愿的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一批友好中医医院和中医药产业园,开展卫生防控与产业合作,将中医药打造成为全球卫生治理的国际公共产品,为增进世界民众健康福祉作出应有贡献。
3.2 创新话语体系,将中医药文化元素注入全球健康治理体系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必须推陈出新,建立理解中医、解释中医的国际话语体系。中医药进入西方话语体系,提高话语权,并不是完全附庸于西方话语体系,泯灭自己的话语价值,恰恰相反,中医药要善于以外国人能听懂的语言,讲述中医药文化和故事,发出中医药的声音,从而彰显自己‘和而不同’的独特价值,推动中医药中外人文交流。首先,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推进机制,完善政策支持,协调制定国际传统医药标准和监管规则,为推动中医药融入国际医药体系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其次,利用“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医药文化提供新的传播平台,将中医药纳入驰援全球疫情重要内容,让全世界人民对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让中医药优质的健康医疗服务惠及世界。最后,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阵地建设,丰富孔子学院的中医药文化教学,注重文化带动医学的传播模式,向世界讲好“中医药故事”;同时,建立海外中医医院,提供海外医疗援助平台,积极普及和宣扬中医药疗效和功效,不断提高中医药文化辐射力、影响力,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了解、认识、接受和认同中医药文化,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医药海外发展的国际环境。
3.3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中医药服务走向世界
文化的传播、技术的传承,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的力量,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一是加强中医药国际传播与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加大中医药国际化、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在中医药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中,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专业实践技能、外语交流、教学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为中医药“走出去”战略储备人才资源。二是全面加强中医药海外中心和孔子中医学院建设,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积极培养海外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传播提供人才支撑。三是积极引进中医药留学生来华学习,特别是鼓励和支持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扩大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招收中医药国际留学生来华学习,系统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理论知识,让他们在长期的系统学习中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医药文化,充分发挥国际留学生在中医药国际交流和传播中的“纽带”作用,减少中医药文化传播中遇到的文化和语言障碍,促进中医药走向国际、更好服务全人类健康需求。
4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中医药,为中医药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进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促进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与合作空间。在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过程中,中医药也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要始终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以强化中医药产品和技术创新、中医药国际标准建设、医药文化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合作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独特优势、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让中医药成为民心相通的“健康使者”,为携手共建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