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2-09-15司建平王先菊

卫生软科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问卷院校素养

司建平,王先菊,郭 清

(1.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杭州师范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3.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健康素养的概念最早由Simonds SK于1974年在曼谷国际健康大会上提出[1],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关于健康素养的研究逐渐展开[2],国内关于健康素养的研究开始于2005年[3]。所谓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4]。2008年1月,我国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份界定公民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同年,我国开展了居民健康素养调查,并于2012年开始居民健康素养的动态监测[5]。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工作。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健康中国建设13个主要指标之一,并对“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和“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进行了阐述。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26项指标之一列入健康中国行动考核指标框架。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公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健康中国行动124项主要指标之一,并明确了目标值:2022年≥22%、2030≥30%。202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正式实施,规定:“国家建立健康教育制度,保障公民获得健康教育的权利,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2017年6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旨在进一步加强高校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2021年8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本文通过全面分析河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河南省10所院校36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10所院校分别是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其中综合类院校1所、农林类院校1所、医药类院校2所、师范类院校3所、理工类院校3所。纳入标准:本科1~4年级在校生,对本次调查知情同意,愿意配合完成调查;排除标准:不愿意参与调查,调查期间网络不畅无法完成调查。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样本人群。第一阶段:依据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筛选出河南省办学层次为本科且非民办院校的高校38所,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郑州大学等10所院校。第二阶段:将样本量设置为问卷条目(50题)的6倍,同时考虑到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最终将每所院校的最低样本量确定为360人,10所院校共3600人。第三阶段:以性别、年级为分层变量建立次级集合,每所院校男生、女生各占50%且1~4年级在校生各占25%,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每所院校抽取360份有效问卷。

1.2.2 调查方法

采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制的《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展开调查。调查问卷共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健康素养,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3个方面,涵盖公共卫生问题的科学健康观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健康信息素养6类健康问题。利用“问卷星”向10所院校的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调查问卷3957份,其中有效问卷3821份,有效回收率为96.6%,平均完成答题时间约9.9分钟,每所院校的有效问卷数量均大于360份。依据医学统计学数据处理的均衡性原则,最终将每所院校的有效问卷数量确定为360份。

1.2.3 判定标准

调查问卷包括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和情景题四类题型,共50题。依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20年健康素养监测题目维度划分及判断标准》,判断题和单选题答对计1分,答错或空缺计0分;多选题答对计2分,多选、少选、错选、空缺计0分;总分66分,界分53分,其中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的界分分别是22分、18分、13分,科学健康观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健康信息素养的界分分别是8分、6分、10分、11分、11分、6分。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Epidata 3.1进行调查数据双盲录入,运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使用“向前:有条件”法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质量控制

在问卷调查阶段,对调查员进行统一规范的培训;调查结束后,随机抽取10%的调查问卷进行复核,对每份调查问卷进行核查、逻辑校验、补漏;复核无误后,按照学校、年级、性别进行编码,确保抽取的问卷具有较强代表性。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生和女生均为1800人,1~4年级在校生各900人,生源地为农村的有2344人,汉族学生3509人,学习成绩良好1736人,健康状况比较好1629人,月生活费在1001~1500元的有1548人,独生子女2801人,家庭人口数在4~5人的有2261人,父亲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有2645人,母亲学历高中及以下的有2769人,就读院校类型为师范类和理工类的分别有1080人,专业门类为工学的有1061人,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2.2 河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单因素分析

2.2.1 调查对象健康素养总体状况

调查对象中具备健康素养的大学生为1485人,健康素养水平为41.3%,性别、年级、民族、自评学习成绩、自评健康状况、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口数、父亲的学历、母亲的学历、专业门类是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2 调查对象3个方面健康素养

调查对象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水平分别为55.3%、45.7%、31.6%,性别、年级、民族、自评学习成绩、自评健康状况、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口数、父亲的学历、母亲的学历、专业门类均是3个方面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3 调查对象6类健康问题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科学健康观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分别为68.1%、34.2%、47.9%、68.5%、34.5%、45.9%,性别、年级、自评学习成绩、自评健康状况、月生活费、专业门类均是6类健康问题素养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河南省10所院校不同特征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单位:%

续表2

续表2

2.3 河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是否具备健康素养为因变量(不具备健康素养赋值为0,具备健康素养赋值为1),将性别、年级、民族、自评学习成绩、自评健康状况、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口数、父亲的学历、母亲的学历、专业门类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级、民族、自评健康状况、家庭人口数、父亲的学历、母亲的学历、专业门类是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河南省10所院校大学生健康素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续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河南省10所院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为41.3%,约为同期我国居民、全国大专/本科及以上者、河南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1.8倍(41.3/23.15)、0.9倍(41.3/47.53)和1.5倍(41.3/26.76)[6,7],高于王晶晶等(25.0%)[8]、张玲等(37.1%)[9]、孙凌云(24.86%)[10]、肖爽等(21.6%)[11]的研究结果。由此可见,近年来河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明显。但仍低于许丽娜等(44.62%)[7]、娄鹏宇等(64.4%)[11]的研究结果,提示河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仍有待提高。在3个方面健康素养中,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最高,基本技能素养水平最低,与华乐马晓卿[12]、秦天燕[13]、姚一[14]的研究结果一致,尚存在不平衡现象,这和当代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一致相符,跟高校“重视理论教学,淡化实践教学”以及健康素养知信行内部转化不畅有关。在6类健康问题素养中,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最高,这与邝佳佳[15]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河南省高校经常开展安全急救演练与知识讲座有关;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最低,这与已有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提示要进一步积极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大学生传染病防治素养。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男生,这与赵跃媛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6],表明女生更注重健康知识的积累、健康技能的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高年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低年级学生,这与张华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7],可能与其社会阅历及知识学习的积累有关,说明系统的长时间学习可能会促进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9]。汉族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少数民族学生,这与陈苗苗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8],可能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所处环境相关。独生子女健康素养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与陈观凤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9],可能跟非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精力有限有关。文学专业门类学生健康素养高于其他专业门类,并非自评健康状况越好、家庭人口数越多、父母学历越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越高,这与已有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可能与调查年份、人群特征、地域差异等有关。

健康素养水平的高低与健康结局有直接关系[20],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人口健康素质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21]。高校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充分发挥活动组织效率高、环境适宜、教育对象可塑性高、健康教育成本低、社会传播效益大以及学术权威等优势,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一是创新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高校应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同时借助学生社团、实践基地、微信公众平台、健康讲座、健康知识竞赛等,构建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二是健全健康素养知信行内部转化机制。高校可借鉴健康素养知信行理论模式,将健康教育过程划分为“知”“信”“行”模块,确保不同模块之间、同一模块不同教育内容之间有机衔接,促进健康知识转化为健康技能并最终内化为健康行为,真正实现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三是加强大学生健康素养动态监测。高校可与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同步启动,采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制的《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并建立数据库开展研究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大学生健康教育方案,不断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另外,新冠肺炎疫情为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针对大学生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薄弱的现状,高校应立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加大传染病防治教育力度。

综上所述,河南省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仍有待提高。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22],河南省高校应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全面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促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助力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猜你喜欢

问卷院校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