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审美:虚无、意象与意境

2022-10-25马文友

关键词:武术意境意象

马文友

(湖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一、“言外之意”——武术审美由实有转向虚无

(一)武术对“气”的追求

(二)武术对“无”的追求

武术继承了儒家的“骨”,道家的“风”。老子的“大象无形”及庄子的“大美不言”之论说,成就了武术审美对“无”的追求。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反映在武术中就是一代宗师、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先生所说的“习武前一拳只是一拳,学习后一拳不再是一拳,深悟后一拳不过是一拳罢了”。从李氏“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主张中,可以看出武术那种“明于术而不拘于术,脱规矩而不违规矩”的审美诉求。

另外,中国道家文化善于将“极限”归结为“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观点自然也影响到后世武术的技法及其理论。如“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由拳入道,返璞归真”“运到有形归无迹”等等,都是武术众多拳种所追求的神明之境。明代庄元臣在《叔苴子》中更是对“无”(忘)大加推崇:“教剑者有法,及其能剑,忘其法并忘其剑矣;未忘法而用剑者,临战斗而死于剑。”刘向在《说苑·指武》中亦云:“鲁石公剑,迫则能应,感则能剑;眴穆无穷,变无形象。”从上述诸家之言论中可见,武术技法高超境界均在于“无法”“无形“无象”等“无”字上。认为“有”,心会受所累,只有“无”,才能从心所欲。这正所谓是“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无为”(《庄子·天道》)天下万物才能莫与之争美。

(三)武术对“圆”“空”的追求

二、“象外之象”——武术审美的意象追求

《说文解字·序》中关于“象”的提及有“物象之本”“依类象形”“观象于天”等。笔者认为这里的“象”有三种含义。一为形象,乃物象之本;二为法象,依类象形;三为意象,抽象寓意、象外之象。显然,武术审美意象中的“象”既不是原来的物之本象,也不是依类象形的法象,而是融入主体“情意”的象,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象,是一种象外之象。具体而言,武术审美的意象是在“虚无”的基础上,由审美主体的体验、思想和情感附加在审美客体之上产生的新生物。

(一)武术动作的“隐”与“秀”构成了审美意象的基础

“隐”“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美学命题:“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其中“秀”是指审美对象鲜明生动、直接可感的性质。所以“秀”乃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外在要求。武术中漂亮的动作即为“秀”,无论是刚健的南拳,还是柔缓的太极拳,它们的动作都是鲜明生动、直观可感,可谓各美其美。另外,刘勰所说的“隐”是指审美对象所蕴涵的思想情感不直接用文词说出来,不表现为逻辑判断的形式。那么,武术动作中的“隐”即可理解为,演练者在练拳时并非机械死板地复制或临摹,而是带有思想情感地表现,将自己对技击含义的理解融入拳势之中,表现出来的动作是蕴含武者丰富情感体验的,即它能给观赏者一种“情在势外、意蕴势中”的审美效果。可见,刘勰“由秀见隐”的意象生成理论就是要透过“在场的”寻到“不在场的”(海德格尔的“显隐说”)去蔽过程。

以经典武术动作“武松打虎式”为例简要说明之,武术动作要想使人产生审美意象,不仅要求外在的动作形象“秀”美——姿势正确、工架规整、劲力充沛、协调统一;而且要求演练者能将自己对技击动作的理解进行层层剥离、提纯、加工和美饰,并通过虚拟化的形式(“隐”的情感)将它展现出来。这样,观赏者才有可能被激发出相应的灵感和曾经有过的审美体验,继而在原有审美客体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构建出意中之象(仿佛武者身下真有一只老虎),即产生了审美意象。所以,刘勰提出“隐”“秀”这对范畴,从一个侧面分析了“意”和“象”的辩证关系。即“意”应该“隐”,“象”应该“秀”或曰“意”在“象”中,“隐”在“秀”中。

(二)武术对意象的审美追求

上述这些写意化的武术动作既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形思维,也有赖于武术动作本身所富含的浓重审美意味。它们或为历史神话或附会于英雄人物,都是通过审美者的主观“臆想”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了一个“虚无”的客体。从而使这些形象的动作不仅仅呈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而且还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其“神通八方,思接千里”。譬如“凤凰展翅梧间歇”一动,人们的意识里仿佛真有一只凤凰徐缓的落在梧桐树上欲将休憩;“二郎担山赶日月”一动, 人们又一次与英雄“神遇”,武者高大而光辉的形象闪现在人们的观念世界中。胡小明先生就曾经在其著作《体育美学》中强调,武术这些形象生动的动作(名称),“是艺术的而不是科学的,是审美的而不是功利的”。

总之,在“虚无”的基础上,小到一个动作名称,大到一个拳种理论(形意拳“象形取意”的拳论、大成拳“重意弃形”的练拳旨归等),都可见出武术对这种“隐”“秀”合一的审美意象之追求。

三、“韵外之致”——武术审美的意境沉醉

(一)意境与意象的异同

具体而言,武术意象偏重于孤立的动作,如“武松脱拷”“白鹤亮翅”等带给人的或壮美或优美的感受;而武术意境偏重于整个画面的营造,如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太极拳表演,带给审美主体的是一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的审美体验。总之,意象侧重于对单个动作的评价,而意境则是对整体的、浑然的一种感觉。

(二)韵外之致:武术“形而上”的意境沉醉

在实际比赛中,如果真能达到此种效果,运动员得到的分数自然就高,反之,则会在分数上略逊一筹。这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道理。比赛中往往观众有疑问:运动员动作完成得很好,为什么分数不高?两名运动员动作难度以及完成情况差不多,缘何分数有差别?其实这些都是意境审美造成的(或有主要关联)。意境本是一种形而上的主观感觉,并无量化指标,主要是由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修养、审美心理距离决定的。裁判员一般都是“行家里手”、业内权威,而且身经百战、经验丰富、修养颇深,并能时刻保持一定的审美(心理)距离,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所以,他们对武术的意境美把握得比较深刻。

总之,从上面的实例中可以看出,“意境”是融汇了表演者的真情实感和欣赏者对眼前所呈现的境象的个人领悟能力,是又一次的情感升华,是对演练者所营造的战斗氛围的充分发挥与艺术想象,是主客体交感后的结果。

四、结语

武术审美由有形之体转向无形之气、转向“圆”与“空”的追求,即由“实有”转向“虚无”,为武术意象审美奠定了基础。人们对武术动作进行审美观照时,不仅要看其外在的动作表象,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在对“象外之象”即意象的苦苦追寻。一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用内在的主体情感去融合、观照、把握外在的武术动作,将武术中的一个个动作串联起来在自己的头脑中演绎出了情景相融、虚实相生,既有实境,又有虚境的意境之美(套路)。武术的这种意境美令观赏者流连忘返、回味不止,会使其产生一种“物色尽而情有余”的审美效果。另外,需要提及的是,从形式上看,意象与个体或部分相关,意境则与整体或全部对应。武术意象侧重于对单个动作的评价,而意境则是对整体的、浑然的一种感觉。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运动员要想得到裁判员的认可,就要努力将裁判员带到这种美妙的意境中来。一言以蔽之,中国武术习惯借用有限的“形而下”的“招式”表达无限的“形而上”的意境,它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已经成了数百年来武术审美的至上追求。

猜你喜欢

武术意境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意象、形神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