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与探索
——以汕头市为例
2022-10-24林黎南汕头市图书馆广东汕头515041
●林黎南 (汕头市图书馆 广东汕头 515041)
1 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机遇
省域副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省域中心城市而言,该概念是2001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秦尊文基于湖北省省情提出的[1],借此通过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设立以缓解因资金、资源、人口和基础设施等向省域中心城市虹吸与聚焦而造成区域经济更加不均衡等问题。通常而言,省域副中心城市虽非省域行政中心,也非经济中心,但与周边城市相比,其区位优势独特,国内生产总值或综合竞争力具有显著优势,且具有较强的生产功能、科技功能、交通功能、物质集散功能、旅游功能和文化功能等, 能够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和乡村构成较强的辐射能力、扩散能力和吸引能力[2]。
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自提出后得到了全国各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各省委省政府纷纷发文,制定战略发展规划,设立省域副中心。经粗略统计,自2017年9月至2021年底四年间,全国共12个省份设立了17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见表1)。
表1 2017—2021年全国省域副中心城市设立情况
省域副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各城市的重大使命,是各城市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一旦被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将会获得较大的政策支持。如宜昌市被湖北省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后,承接了湖北省下放的工商审批、大型投资等行政权限[3],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了较大飞跃,GDP从2017年的3 537.3亿增长至2020年的4 261.4亿元;又如《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中赋予汕头市作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引导潮州市、揭阳市等粤东城市围绕特色产业打造粤东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等问题,推动粤东沿海地区加快创新发展转型[4];再如赣州市成为江西省域副中心后,2017年至2020年间江西省科技厅投入1.2亿元科技专项资金及300余项科技计划项目,支撑赣州市的科技创新工作[5]。
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确立为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一般而言,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城市GDP总量增长促进城市加大公共文化领域投入力度,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阵地,政府投入公共图书馆领域的经费也会相应增长。因此对于省域副中心城市内各级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市级中心馆,要牢牢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和窗口期。工作重心不仅要放在本馆业务建设上,还要有较高的宏观视野和较强的责任担当,以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心馆和龙头馆角色去谋划、协调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充分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区位、政策、人才等各类资源优势,构建以本城市为核心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承接省域中心城市业务指导,并支撑、服务、辐射、带动本区域城市群内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本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内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与水平,融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中去。
2 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省域副中心城市明确并赋予区域城市群内某一城市的中心地位和该城市在省域范围内的副中心地位,对于城市中心图书馆而言,如何利用这一城市定位优势提升本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及总分馆建设水平,如何去引领并辐射周边城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从而带动本区域内公共图书馆及公共服务水平,如何加强本区域内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各城市中心图书馆错位、协作、共享等,是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心图书馆面临并需要思考的问题。细思这些问题,最终都归结为强有力的核心图书馆建设问题,通过核心图书馆为区域公共图书馆提供强大发展引擎与先锋示范作用,并在区域文献资源保障、地方文献联合建设、文献资源馆际互借、读者活动资源共享等诸多方面与周边城市图书馆加强协作。
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建设路径与流程上可以参考省域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但在建设内容、建设模式、建设方式等方面又受行政、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2.1 区位经济文化
一个城市被确定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区位、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量。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域面积179 725平方公里,2021年GDP超12万亿[6],下辖21个地级市,经济总量上粤东、粤西各城市群较珠三角城市群如广州市、深圳市差距比较悬殊,如2021年广州市的GDP为28 231.97亿元,深圳市的GDP为30 664.85亿元,汕头市的GDP为2 929.87亿元,湛江市的GDP为3 559.93亿元[7]。但粤东、粤西分处于广东省的东部、西部地带,离广州市、深圳市省域中心城市距离较远,且汕头市、湛江市分别处于粤东、粤西城市群中心,为促进粤东、粤西区域均衡发展,广东省确定汕头市和湛江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通过汕头市、湛江市分别带动潮汕揭城市群和湛茂阳城市群发展。除区位和经济差异外,文化差异也比较大。潮汕揭城市群同为潮汕文化,湛茂阳城市群同为雷州文化,文化同根同源则更容易产生文化和精神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文化认同协同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心图书馆带头示范双重因素刺激更有利于周边城市图书馆建设。
2.2 文献数量与采编质量
文献资源是公共图书馆的立馆之本、服务之源,拥有丰富的纸质文献是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基础。通过数据调研发现,省域副中心城市文献数量分布非常不均,如洛阳市常住人口为706万人,洛阳市图书馆纸质文献数量为169.5万册,湛江市与洛阳市常住人口相差不大,但湛江市图书馆纸质文献数量仅为45万册;汕头市常住人口为550.37万,汕头市图书馆纸质文献数量为107.4万册,比湛江市图书馆高出一倍有余(见表2)。
表2 部分省域副中心城市服务人口与中心图书馆文献资源情况
省域副中心城市图书馆藏书量尚且如此,下辖区县图书馆及周边城市群图书馆的文献馆藏量更不容乐观。以汕头市为例,汕头市下辖6区1县,7个馆的纸本文献馆藏量总和100余万册,与汕头市图书馆基本持平,揭阳市图书馆和潮州市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总量也不及汕头市图书馆。如果将汕头市图书馆馆藏量与省域中心城市广州图书馆1 068万册、深圳图书馆1 195万册相比,差距更为明显。
文献匮乏进一步影响了汕头市各区县图书馆的文献书目采编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编目质量普遍不高,大多不符合国家标准编目规范,仅简单著录几个字段,极大地影响到总分馆制实施时的书目合并,也影响到读者查询的体验。
2.3 自动化管理系统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是使图书馆脱离手工管理的基础软件,是衡量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基础模块主要包括采访编目管理、借还书管理、文献管理、读者管理、图书从业者管理、OPAC查询系统等。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诞生了一批国产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软件,如ILAS、汇文、Interlib等,它们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图书馆的自动化进程,但也给图书馆数据整合及总分馆制建设带来一定困扰。以汕头地区为例,在汕头市公共图书馆一证通项目建设之前,汕头市图书馆采用Interlib自动化系统,龙湖区、金平区、澄海区图书馆已实现自动化管理,但采用的是其他自动化管理系统,与市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不统一,面临着数据整合与应用培训等一系列难题;濠江区、潮阳区、南澳县仍采用手工管理,未实现自动化管理。
汕头市区图书馆的情况基本上是我国各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一个缩影,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中尤为普遍,因为他们大多处于省域偏远地区,部分区县级图书馆仍处于自动化初级阶段。再深入到乡镇、街道、村居文化站、文化室等层面,基层图书馆配备更显不足,信息设备少,应用功能不全,基本上只能够完成简单的图书查询、登记等工作,无法满足总分馆制的网点硬件、软件需求和文献配置需求。
2.4 数字资源使用与分布
数字资源以其价格、存储、传输等优势深受图书馆欢迎,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近些年来图书馆文献资源中数字资源构成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数字资源的优势毋庸置疑,但也相对存在一定的劣势。如数字资源使用门槛较纸质资源要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为社会公众,并非每位读者均能达到数字资源最低使用门槛的数字信息素养要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偏远地区更是如此;另外数字资源阅读设备、数字资源阅读软件、数字资源查询与检索等更是制约了数字资源的使用。
经费限制和技术维护的门槛亦使数字资源分布不均。在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包括区县级图书馆在内的基层图书馆数字资源购买经费有限,且存在数据存储、权限控制等一系列难题。以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市图书馆为例,该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55.4万种,自建有潮汕美食数据库、潮汕民俗数据库等一系列数据库,读者通过门户网站和移动门户可以访问并获取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成果和一批优秀的普适性商业数字资源。为满足到馆读者的数字阅览需求,汕头市图书馆引进了电子书借阅机、报刊一体机等,读者到馆后可自行至电子书借阅机下载电子图书,通过触摸屏读报刊一体机浏览实时更新的电子期刊、报纸。其数字资源涵盖了电子文本、图片、视听、网络资源等各方面,初步实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而反观汕头全市各区县图书馆,只有少量数字资源,且内容陈旧过时,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不仅要考虑纸质文献配送,还需考虑数字资源共享,把市馆数字资源及其依托的技术力量与人力资源,通过互联网辐射到基层图书馆中去,使读者足不出户即可使用市馆数字资源,从而有效地解决全市数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
2.5 从业人员信息素养
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素养均有待进一步提升。因经费限制,从业人员数量大多仅能维持图书馆正常开放,且具有图书馆学高级职称者较少。究其原因,一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业务规模不大,少则几万册藏书,最多也仅十几万册藏书,且仅提供图书借还和阅览等基本服务,导致图书馆从业者较少,他们大多由政府部门指派,由其他岗位转岗而来;二是岗位数较少,人员更新速度较慢,变动较大,业务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难以维持;三是薪资待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图书馆很难招聘到专业人员,现有馆员也很难提升业务水平。以上种种原因形成负反馈效应,限制了图书馆向更高水平发展。
图书馆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图书馆发展也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水平从业者予以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想带动并推动以区县馆为骨干的基层图书馆有序开展总分馆建设,除自身要熟悉总分馆建设模式、内容与流程,对各区县馆开展正常的业务指导外,还必须加强从业人员的信息素养培训,使之能够适应总分馆下各总馆、分馆的运作模式与系统操作。
3 省域副中心城市带动、示范和引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心公共图书馆在推进总分馆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着眼于本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又要着眼于城市群内各馆在区位、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还要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本城市群图书馆的建设路径与模式,在城市群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中起到带头示范和引领辐射作用。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虑,作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汕头市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围绕“强中心、健网络、惠基层”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推动汕头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不断迈向现代化;并以此为支点,把汕头市图书馆放到整个粤东地区公共图书馆大格局中去,义不容辞地推动粤东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引领粤东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进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创新样本。
3.1 明确汕头市图书馆的中心馆地位
在现行的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框架下,汕头市图书馆对各区县图书馆仅有业务指导功能,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了加强汕头市图书馆及各区县馆间纵向指导沟通与横向业务协作,汕头市图书馆在共建共享、求同存异、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创新了市、区县二级图书馆间公共图书馆合作机制,建立起汕头市公共图书馆馆长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市、区县两级公共图书馆馆长必须参加馆长联席会议,一般限于业务交流。当涉及到行政和财政等方面的事务时,汕头市图书馆会协调市、区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参加,以协商解决总分馆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馆长联席会议明确了汕头市图书馆在汕头市总分馆建设中中心馆与龙头馆的地位与角色,在地区总分馆体系中,汕头市图书馆兼业务指导中心、文献保障中心、技术支持中心、专业培训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于一体,以共建共享、求同存异、团结协作为原则,打造汕头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汕头市图书馆以“三个统筹、五个统一”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建设进程,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机制。
3.2 搭建中心馆网络数据中心
考虑到区县级图书馆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建设基础底子比较差,且财政支持力度不足,为了更好地集约化利用IT设备与资源,汕头市图书馆搭建了高带宽和网络服务质量的网络系统。
汕头市图书馆作为中心馆配置了5套机架式PC服务器,优化了配置策略。其中2套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系统保证自动化系统稳健运行,3套采用“服务器集群+虚拟化”策略,为微信服务平台等其他业务系统提供支撑。汕头市图书馆购买了中国电信100M光纤链路,搭建了VPN专网,各区县馆通过VPN组成了具有高带宽和网络服务质量保证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专网。汕头市图书馆还引进了防火墙和上网行为管理设备,以保证网络数据安全。此外,汕头市图书馆升级了原有的存储设备和存储容量,优化配置策略,各级总馆包括书目数据、馆藏数据等数据全部存储在市馆网络数据中心,从技术上保证了汕头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一致性。
3.3 “三个统筹”推进全市总分馆业务
中心馆在总分馆业务建设过程中,承担着指导和统筹作用。自汕头市图书馆开始着手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以来,汕头市图书馆(以下简称市馆)多次组织各区县馆召开总分馆建设相关会议,共同商议总分馆建设总体方案、推进路径,解决存在的问题,最终决定由市馆通过中心馆名义以“三个统筹”来推进全市总分馆业务,即“统筹人员安排,统筹资源利用,统筹经费使用”。
总分馆建设涉及图书馆的方方面面,需要市馆各部门都参与进来,统筹业务人员安排和资源利用。如市馆采编部要以书目采编为抓手,不仅要搞好本馆的文献采访与编目工作,还要控制全市的文献编目质量,保证全市“一种文献有且仅有一条书目”,杜绝冗余书目出现。技术部要承担起全市图书馆网络数据中心建设责任,加强各区县总馆相关技术人员的对接,保障各区县总馆7×24小时能够畅通无阻地连接到数据中心,同时还要指导各区县总馆用好自动化管理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系统。图书借阅部也与区县总馆借阅部门协商解决借阅规则、滞纳金规则等问题,保证全市借阅规则统一,不给读者借阅造成困扰。
3.4 “五个统一”保障全市总分馆建设规范性
在人员、经费和资源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梳理全市公共图书馆的业务情况,做到 “五个统一”,即“统一服务目录,统一服务品牌,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形象标识,统一绩效考评”。
汕头市图书馆作为中心馆,具体负责整个项目的总体策划、协调和推进,搭建网络数据中心,制定相关业务规范。区县各总馆使用和维护本辖区业务技术平台,共同承担总分馆建设所涉及的各项具体业务工作,遵守相关业务规范,落实并推进联席会议决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汕头市图书馆负责建立全市联合目录,实现编目数据共建、共享和书目数据OPAC的统一揭示;区县各总馆将共享读者数据资源,共享读者办证、事务信息等,实现“一馆借书,多馆还书”功能,有助于便利读者,促进全民阅读。
3.5 构建以中心馆为总馆的总分馆网络
作为汕头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汕头市图书馆在做好中心馆职责的同时,大力推进以汕头市图书馆为总馆的总分馆建设,对区县各总馆总分馆建设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在建设过程中,汕头市图书馆积极争取各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带头将文化资源辐射到各城区,建设地区分馆,根据总馆的工作安排和服务标准,不断推进向基层群众提供与总馆水平相当的基本服务工作。
截至2021年,汕头市图书馆已经与企业、部队携手合作,共同建设了 10 余个直属分馆和联合图书馆,并积极探索区(县)馆总分馆服务体系,逐步将全市69个街道综合文化站、1 089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纳入总分馆建设。
3.6 推进基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
以“中心馆—总馆—分馆”为支干,以“统筹人员安排,统筹资源利用,统筹经费使用”为宗旨,以“统一服务目录,统一服务品牌,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形象标识,统一绩效考评”为准绳,积极推进以区县各馆为总馆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建设。
龙湖区图书馆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龙湖区年度“民生项目工程”,制定服务标准、服务流程、服务范式等,建成了116个村(居)综合文化室和54家农家书屋,并在全市率先实现“免押金、免工本费、免年度注册费”,零门槛办理第二代身份证借阅服务,实现区内文献通借通还[11]。澄海区出台《澄海区图书馆总分馆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划定澄海区政府为总分馆建设责任主体, 建立领导小组,担负起总体规划、监督和管理责任,开发了总分馆分布地图,根据实际距离,实现总馆、分馆、服务点三级联动,以及分馆之间、服务点之间的互通共享[12]。
3.7 加强粤东城市群公共图书馆间沟通协作
粤东城市群主要包括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是潮汕文化主要聚集区。汕头市图书馆在推进汕头地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过程中,积极与潮州、揭阳两市图书馆加强沟通,邀请两市图书馆参与汕头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方案设计及评审,建设过程中及时通报项目推进进度,商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评估项目建设效益,为潮州、揭阳两市图书馆推进本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汕头市图书馆也积极参与潮州、揭阳两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为其献计献策。后期汕头市图书馆将与潮州、揭阳两市公共图书馆在区域文献资源保障、潮汕地方文献联合建设、文献资源馆际互借、读者活动资源共享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为汕头市成为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贡献汕头市图书馆的力量。
4 结语
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而提出的最新解决方案。随着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设立省域副中心城市将被越来越多的省份所采纳。汕头市是较早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市图书馆是较早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探索者,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下一步将继续从省域副中心城市高度出发,探索共建共享、资源整合,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