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以《一个马克思学说的书目》为视角*

2022-10-24李天华郭广迪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马克斯资本论唯物史观

李天华 郭广迪

1924年3月29日,《中国青年》第1卷第24期上刊登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的书目——为南京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以下简称《书目》)一文。作者署名“冰冰”,即袁玉冰(1899—1927),江西兴国县岚峰村(现属泰和县)人,1923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时,由李大钊介绍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南昌被国民党杀害。

《中国青年》是1923年在上海创刊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①参见程曼丽、乔云霞主编:《新闻传播学辞典》,新华出版社2012 年版,第78 页。,“南京社会科学研究会”则是在中共党团组织的领导下,于1924年1月13日在南京成立的,其参加者为东南大学、河海工程学校等学校的学生。②参见雨亭:《南京早期青年革命运动诞生地——梅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玄武区委员会文史组编:《玄武古今》第2 辑,1992 年印行,第20~21 页。袁玉冰就是为这些青年学者研究马克思的学说而“编了这个书目”,并对其中“每部书的内容加以简单的说明”,该书目所列的书籍共23部,最后还推荐了5种定期刊物,以作为“我们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参考”。③冰冰:《一个马克思学说的书目——为南京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青年》1924 年第1 卷第24 期。

本文将依次介绍《书目》所列书籍和期刊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书目》所列关于马克思经济学说的著作、内容与马克思经济学说相关的著作,以及所列期刊在1924年以前所发表的与马克思经济学说相关的文章,进而探讨《书目》中相关著作和期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早期传播中所产生的影响。《书目》的发表时间为1924年3月,所以本文将《书目》提及的5种定期刊物所发表的相关文章的截止时间定为1923年底。

一、《书目》所列书籍和期刊的基本情况

《书目》所列的23 部书籍依次为:《陈独秀先生讲演录》《社会主义讨论集》《社会主义史》《近世经济思想史论》《欧洲政治思想小史》《马克斯学说概要》《马克斯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社会经济丛刊》《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浅释》《唯物史观解说》《经济史观》《阶级争斗》《共产党底计划》《俄国共产党党纲》《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工钱劳动与资本》《价值价格与利润》《马克思经济学说》《马克斯经济学原理》和《社会科学讲义》。《书目》中所推荐的5 种期刊依次为:《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向导》(周报)、《中国青年》(周刊)和《民国日报·觉悟(副刊)》(日刊)。上述书籍和刊物的基本情况如表1、表2 所示。

表1:《书目》所列23部书籍基本情况

(续上表)

(续上表)

表2:《书目》所列5种期刊基本情况

由表1可知,《书目》中有5部书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袁玉冰还告诉读者,“上述各书,上海书店多有代售”,《书目》中前4种刊物也均为“上海书店代售”。①冰冰:《一个马克思学说的书目——为南京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青年》1924 年第1 卷第24 期。人民出版社是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个出版机关”,上海书店则是“中共中央决定在上海创办的一个公开出版机构”,建立于1923年11月1日,是“继人民出版社之后”,中共“在上海建立的第二个出版发行机构”。②潘国彦主编:《中国出版年鉴(2002)》,中国出版年鉴社2002 年版,第361~362 页。由表2可知,除《中国青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外,创刊于1915年的《新青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就成为其机关刊物①参见蒋成德:《中国近现代作家的编辑历程》,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 年版,第50~57 页。;分别创刊于1922年、1923年的《向导》和《前锋》也先后成为中共中央机关刊物②参见汤军军主编:《新闻传播学考研核心概念精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66 页。;1919年6月16日在上海发刊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其主编邵力子是国民党的元老,但他曾参与筹备中共一大,《觉悟》副刊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曾刊登过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瞿秋白、李汉俊、恽代英、陈望道、施存统、向警予、包惠僧、刘仁静、张闻天、张太雷等20多名中共党员的文章③参见吴跃农:《国民党元老邵力子参与筹备中共一大会议》,《党史纵横》2016 年第7 期;叶炳南:《也谈邵力子与中共“一大”》,《浙江学刊》1984年第1期;术虹:《〈民国日报〉早期史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3日。。

由此可见,《书目》所列的书籍和期刊当年向中国读者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二、《书目》所列关于马克思经济学说的书籍

《书目》中有2部书籍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原著。其中,袁让翻译的《工钱劳动与资本》由人民出版社于1921年以“马克思全书第二种”出版,当时“为了转移反动当局的视线”,封面上标注的是“广州人民出版社印行”(其实际出版地是上海),是“《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第一个中译本”。④徐觉哉:《解放前马恩列斯部分著作印行情况》,《出版史料》第2 辑,学林出版社1983 年版,第46~50 页。中共早期党员李季翻译的《价值价格与利润》,由商务印书馆1922年10月出版,是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和利润》的第一种“中译文”⑤北京图书馆马列著作研究室:《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年版,第142~143 页。。

现代学者认为,《雇佣劳动与资本》“ 使剩余价值理论具备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为后来写作《资本论》,完成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厦作了准备”⑥王元璋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著概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30~31 页。;《工资、价格和利润》则是“马克思的一部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论著”,因为马克思在该书中“扼要而通俗地阐述了《资本论》中的一些重要原理”⑦史清竹:《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研究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 页。。也就是说,这2本书是与《资本论》密切相关的经济学著作,其中译本的出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书目》所介绍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未注明出版单位,只有“上海书店代售”之说。从现代文献资料看,该书原著作者是国际工人协会评论联合编辑米里·伊·马尔西(Mary.E.Marcy,1877—1922),原书名为《经济学随谈》(Shop Talkson Economics),1911年由美国的社会主义出版机构出版,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根据日本社会主义者远藤无水的日译本《通俗马克思资本论》(日本文泉堂1919年出版)转译,书名改为《马格斯资本论入门》。⑧胡为雄:《1920 年代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同时传播的七本译著》,《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 年第3 期。该书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二种”,1920年9月由“中共发起组的出版机构”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编:《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2 辑,上海三联书店2002 年版,第350 页。李汉俊在中译本的“序”中强调:“将马克斯经济学说,说得这样平易而又说得这样得要领的,在西洋书籍中也要以这本书为第一。”①〔英〕马尔西著,李汉俊译:《马格斯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二种),社会主义研究社1920年版,“序”第2 页。

《书目》直接介绍马克思经济学说的2部译著是陈溥贤翻译的《马克思经济学说》和周佛海翻译的《马克斯经济学原理》,但均未注明其原著者。从现代文献看,商务印书馆于1920年9月出版的《马克思经济学说》一书,其原著者是德国的考茨基,陈溥贤是根据日本社会主义者高畠素之的日译本《资本论解说》(日本卖文社出版部1919年5月出版)重译的②参见胡为雄:《1920 年代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同时传播的七本译著》,《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 年第3 期。;商务印书馆1923年4月出版的《马克斯经济学原理》的原著者是美国人E .Untermann③参见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经济》(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版,第69 页。,现被译为温特曼④参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图书馆编:《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和生平论著目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年版,第93 页。。

需要说明的是,在20 世纪20 年代中国还没有《资本论》或其中某一卷的中译本,因而向国人介绍马克思的这一代表作是非常重要的。考茨基的《马克思经济学说》(又称《资本论解说》)和马尔西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就是当时在中国流行的两部解释《资本论》的通俗著作。李汉俊认为“《马克斯资本论解说》还不够通俗”,故翻译了马尔西的《经济学随谈》一书,并将其取名为《马格斯资本论入门》。⑤胡为雄:《1920 年代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同时传播的七本译著》,《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 年第3 期。

《马克斯经济学原理》共分20章,“介绍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学原理”⑥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经济》(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版,第69 页。,第十四、十五章的标题依次为“马克斯底价值学说”和“马克斯底剩余价值学说”⑦〔美〕温特曼著,周佛海译:《马克斯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23 年版,“目录”。。

可见,这3本书的出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书目》中内容与马克思经济学说相关的书籍

除上述5部关于马克思经济学说的著作外,《书目》中还有以下13部著作的内容与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也是相关的。

1922年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马克斯学说概要》中译本,原著者是高畠素之,施存统翻译的是其《社会主义的诸研究》第一编《马克思研究》,它是“高畠素之在各种杂志所发表论文的汇集”,是“一本马克思主义的入门书”。⑧倪兴祥主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409~410 页。这一中译本共分为5章,标题依次为“马克斯及其近时批评家”“唯物史观”“马克斯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生产及其破灭”和“共产主义观”⑨〔日〕高畠素之著,施存统译:《马克斯学说概要》,商务印书馆1922 年版,“目录”。。第三章“马克斯主义经济学”第一部分的标题是“正统派经济学和马克斯”,所谓“正统派经济学”就是指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作者强调,虽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很多内容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但马克思是以自己独特的史观(即唯物史观)而创立的“新学说”,二者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古典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看成是“自然的,永久的东西”,马克思则是先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动的方面”,再以其动态分析的结论为根据去考察古典经济学已经研究过的“静的方面”,进而分11个部分认真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①〔日〕高畠素之著,施存统译:《马克斯学说概要》,商务印书馆1922 年版,第29~57 页。这也就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创新之处。

日本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驱者河上肇的《近世经济思想史论》一书中译本的出版时间是1920年9月,翻译者是李培天,由泰东图书局作为“学术研究会丛书第一册”在上海出版。②北京图书馆善本组编:《北京图书馆馆藏革命历史文献简目》,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年版,第263~264 页。该书由河上肇的3篇讲演稿《亚丹·斯密士》(即亚当·斯密——引者注)、《马尔萨士与黎加多》(即马尔萨斯与李嘉图——引者注)和《加尔·马克思》(即卡尔·马克思——引者注)组成;第三讲4个部分的标题依次为“社会主义经济学之成立”“唯物史观”“资本主义的经济学之批判”和“社会民主主义”,其中,第三部分的3个小标题是“劳动价值说”“剩余值价说”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之必然的崩坏”。③〔日〕河上肇著,李培天译:《近世经济思想史论》,泰东图书局1920 年版,“封面”“目录”。

由此可见,这2 本书的中译本的出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美国经济学家埃德温·罗伯特·安德森·塞利格曼(Edwin Robert Anderson Seligman,1861—1939)于1902年在美国出版了《经济史观》一书④E .R .A .Seligman,The Economic Interpretationof History,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02.,陈石孚所翻译的该书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1920年在上海出版。该书所介绍和评论的实际上就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只是塞利格曼认为,用经济史观来表示唯物史观更为恰当。⑤参见〔美〕塞利格曼著,陈石孚译:《经济史观》,商务印书馆1920 年版,第3~4 页。

现在看来,用经济史观来表示唯物史观显然是不恰当的,但有必要指出的是,李大钊当年曾在《唯物史观在现代历史学上的价值》一文中表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发现的唯物史观,后来在学术界有“历史之唯物的概念”“历史的唯物主义”“历史之经济的解释”和“经济的决定论”4种表示方式。他本人认为,塞利格曼的“历史之经济的解释”(即经济史观——引者注)是“合理”的,并将其与“经济的决定论”区分开来。⑥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历史学上的价值》,《新青年》1920 年第8 卷第4 号。李大钊本人则是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通过河上肇接受了塞利格曼的影响,河上肇于1905年6月翻译出版了塞利格曼的《历史的经济解释》(即《经济史观》)的日语版。⑦参见吴汉全:《李大钊早期思想体系与中外思想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337~340 页。因此,有学者表示,塞利格曼的《经济史观》和下面将介绍的郭泰的《唯物史观解说》“影响了李大钊、李达等对唯物观的理解”⑧胡为雄:《1920 年代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同时传播的七本译著》,《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 年第3 期。。

当然,这2本书对李大钊和李达的影响主要是来自其日语版,但其中译本的出版,对于国内读者对唯物观的理解也同样会发生重要影响。这就是说,用经济史观来表示唯物史观虽然是不恰当的,但这种表示方法并不能理解为“经济的决定论”,而且,塞利格曼的《经济史观》一书对于李大钊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接收并传播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有一定意义的。

李达翻译的《唯物史观解说》1921年5月由中华书局作为“新文化丛书”之一在上海出版,其原著者是“荷兰社会民主党左派领袖郭泰即格尔曼·果特(Herman Gorter,1864—1927)”⑨方梦之、庄智象主编:《中国翻译家研究·民国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年版,第454~456 页。(Herman Gorter现一般被译为赫尔曼·哥尔特),李达是依据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活动家堺利彦所译的日语版翻译的,并“在李汉俊帮助下参考了德语版”。向警予校对的刘宜之所著《唯物史观浅释》一书,1923年4月由上海书店出版。①倪兴祥主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421 页。

唯物史观与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唯物史观浅释》一书共有8章,其中第五、七章的标题分别为“ 《经济学批判》底序言 ”(即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引者注)和“马克思底《资本论》”②刘宜之:《唯物史观浅释》,上海书店1923 年版,“目次”。。民国时期,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如赵兰坪在《近代欧洲经济学说》中认为“马克斯之经济学说,以唯物史观为基础”③赵兰坪:《近代欧洲经济学说》,商务印书馆1928 年版,第217 页。;区克宣在《近代经济思想史纲》中强调“大凡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非懂得他的基础概念的唯物史观不可”④区克宣:《近代经济思想史纲》,乐群书店1929 年版,第118 页。;唐庆增在《西洋五大经济学家》中指出“唯物史观”是“马克斯之经济思想”的“根据”⑤唐庆增:《西洋五大经济学家》,黎明书局1930 年版,第35 页。;黄曦峰也在《经济学史大纲》中表示马克思“经济学说之哲学的基础”,“无疑的即是唯物史观”⑥黄曦峰:《经济学史大纲》,开明书店1933 年版,第316 页。。

因此,上述3部关于唯物史观著作的中译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社会主义者克卡朴,今译柯卡普,即托马斯·柯卡普(Thomas Kirkup,1844—1912),其《社会主义史》初版于1892年。他逝世后,该书于1913年出版的第5版,由另一位英国社会主义者辟司(Pease Edward R,1857—1955)应发行人的请求,增加了有关1892—1913年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内容⑦参见李金和编:《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年版,第49~52 页;田子渝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学习出版社2012 年版,第515、522 页。。李季翻译的是辟司的《社会主义史》增订版,1920年由新青年社作为“新青年丛书”的第一种出版,蔡元培为其作序。在该书第七章“马克思”中,作者介绍了马克思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学者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并认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是“解释他的资本之历史和影响的锁钥”,而且也是“解释现在经济时代的锁钥”,因为当时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占优势的时代;针对所谓马克思曾“剽窃”过伯恩斯坦之学说的说法,他认为是荒谬的,因为“马克思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家”,他还将马克思派的社会主义概括为唯物史观、辩证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剩余价值的分配、经济危机的产生使资本主义矛盾激化、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机关最终将自然消失等9个方面,他也对马克思进行了所谓“批评”,但批评之后仍然表示,从“哲学上的敏锐”“文学上的力量”和“精于逻辑学”方面看,马克思仍然是19世纪占据第一位的经济学家。⑧〔英〕克卡朴著,辟司增订,李季译:《社会主义史》上卷,新青年社1920 年版,第145~186 页。

高一涵编辑的《欧洲政治思想小史》1920年由中华书局作为“新文化丛书”之一在上海出版,介绍了从古希腊以来欧洲政治思想。第八章“社会主义派”第七节“马克思”依次介绍的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盈余价值”(即剩余价值——引者注)和“阶级战争”(即阶级斗争——引者注)。①高一涵编:《欧洲政治思想小史》,中华书局1920 年版,“目录”。

李凤亭翻译的英国学者拉尔金(M .P .Larkin)的《马克斯派社会主义》一书,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共学社”的“马克斯研究丛书”之一出版。该书4章的标题依次为“马克斯及其先进诸学者”“唯物史观”“马克斯的价值论”和“新马克斯派及其近来之发展”,作者在“原序”中表示,第一章是描述马克思学派与19世纪初期其他社会主义学派之间的关系,并说明马克思“有名的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两种学说的起源”,第二、三章则“详细研究这两种学说”,第四章所研究的是马克思学说的发展。②〔英〕拉尔金著,李凤亭译:《马克斯派社会主义》,商务印书馆1922 年版,“目录”“原序”。可见,第二章“马克斯的价值论”实际上就是指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从实际内容看,上述3部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也具有一定意义。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该书“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20年8月,由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又新印刷所印刷,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并被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③杜艳华、刘学礼主编:《先驱精神》,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 年版,第26~30 页。1921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再版,《书目》所介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人民出版社首批出版的书籍之一。④参见解放日报社、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编:《伟大的开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87~101 页。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执行委员会编辑的《陈独秀先生讲演录》,是1923年5、6月陈独秀在广东高师所进行的“我们为什么相信社会主义”“我们相信何种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开始进行”3次讲演,当年由丁卜图书织造社在广州出版。在第二讲中,陈独秀告诉大家,当时的社会主义派别主要有“基尔德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和“共产主义,即马克思的科学的社会主义”4个派别,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则有3个重要原则,即以唯物史观为其“科学的根据”“社会改造应有的步骤”“每一步骤都须用革命的方法”,并强调,如果忘了前两个原则,就和“其他空想的社会主义无异”,如果忘了第三个原则,就会变成改良主义;在第三讲中,他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具体分析,中国要进入社会主义就必须进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民革命”。⑤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执行委员会编:《陈独秀先生讲演录》,丁卜图书织造社1923 年版,“目次”、第13~20 页。

瞿秋白主编的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的《社会科学讲义》共有4集,第一集由上海书店于1924年初出版,其中共有6篇讲义。瞿秋白本人的“社会哲学概论”讲义,共分为“哲学”和“经济”两大部分,第二部分的小标题依次为“社会的物质——经济”“原始的共产主义及私产之起源”“阶级之发生及发展”“分工”“价值的理论”“简单的与复杂的劳动”和“资本及剩余价值”。⑥参见本书编委会编:《20 世纪20 年代的上海大学》(下),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1179 页。显然,他所讲的就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即唯物史观在经济学理论中的运用。因此,有学者表示,“在上海经济思想的发展史上,瞿秋白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在上海大学所讲授的“社会哲学概论课程中”⑦钟祥财:《对上海地区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年版,第283 页。。另一位中共早期党员安体诚的“现代经济学”讲义中第一章“经济学总说”第四节“现代经济学上有重要关系的两大学派及其趋势”介绍亚当·斯密的“个人主义经济学派”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派”及其相互关系。安体诚告诉学生,马克思是在唯物史观这一科学的基础之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加以纵横解剖”,从而创立了一个具有“理论系统的科学”,即社会主义经济学,其经济理论详细内容则体现在他的代表作《资本论》之中。①黄美真、石源华、张云编:《上海大学史料》,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396~412 页。安体诚的“现代经济学”课程讲义,被认为是“上海乃至全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材之一”,他本人则被称为“中国共产党最初的经济理论工作者之一”。②钟祥财:《对上海地区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年版,第274 页。

施存统编译的《社会经济丛刊(一)》,1922年1月由泰东图书局出版,该书的内容是日本学者北泽新次郎、河上肇等的《劳动问题》《社会主义底进化》《见于〈共产党宣言〉中底唯物史观》和《劳动经济论》4篇论文。该书的出版显然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在中国早期传播是相关的。

新青年社编辑部编辑的《社会主义讨论集》,1922年9月由新青年社出版。该书由25篇有关社会主义讨论文章所组成。其中,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的至少有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马克思学说》一文,该文的内容将在下一部分进行介绍。

四、《书目》所列期刊1923年底前发表的涉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文章

(一)《新青年》

《新青年》的前身是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为《新青年》。③参见蒋成德:《中国近现代作家的编辑历程》,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50~51页。截至1923年底,《新青年》上发表过很多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的文章。

现代学者表示:“李大钊的经济学思想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的最重要的代表,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④吴汉全、王忠萍:《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1919—1949)经济学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5~76页。其具体情况如何呢?

1918年,李大钊就在《BOLSHEVISM 的胜利》一文中表示,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取得胜利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是“奉德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客士(Marx)为宗主的”⑤李大钊:《BOLSHEVISM 的胜利》,《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5号。,即告诉读者马克思是一位经济学家。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下两篇)。在上篇中,他首先明确表示“我于评述‘马克思主义’之前,先把‘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上占若何的地位,略说一说”。进而简要介绍了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经济学”和“人道主义经济学”之间的区别,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思想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然后依次介绍了“唯物史观”“阶级竞争说”(即阶级斗争理论——引者注)和“经济论”。在下篇中,他非常详细地介绍马克思“经济论”的两个主要部分“余工余值说”(即剩余价值理论——引者注)和“资本集中说”,并告诉读者,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从其劳动价值论演绎出来的,在介绍马克思的“价值论”之后,又运用数学公式和表格对与其“最有关系的”“平均利润率论”进行了论证,进而介绍了马克思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理论,再介绍其“资本集中论”。⑥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下),《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5、6号(连载)。

100多年前的李大钊就对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有如此深刻的论述,实属难得。当年他还发表了其他一些与马克思经济学说相关的文章,并以“公开讲演”和“讲授课程等方式”,“宣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所以,现代学者认为,他“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做出开创性贡献,并对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①张亚光、沈博:《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1919年5月发行《新青年》的第6卷第5号,被一些现代学者称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或“马克思主义专号”,但笔者发现,其原文中并没有所谓“专号”之说,而且,这一期所刊登的文章中有不少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关系,如鲁迅的《药》、胡适的《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以及胡适等人的4首诗。不过,这一期所刊登的文章中有关马克思学说的确实不少,其中除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篇)外,还有陈溥贤(署名“渊泉”)②参见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文集(1990—2002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264~273 页。的两篇文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马克思奋斗生涯》。在《马克思奋斗生涯》一文中,陈溥贤表示,马克思的奋斗生涯,也就是其“献身著述之生涯”,而其著述中“以《资本论》为不朽名著”,所以他所介绍的就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生涯。③渊泉:《马克思奋斗生涯》(录晨报),《新青年》1919 年第6 卷第5 号。《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是陈溥贤翻译的河上肇的文章,他认为该文“简洁明瞭,很有价值”,故翻译出来“作研究资料”。河上肇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有“唯物史观”和“经济论”“两大根底”,“经济论”看《资本论》就可以明白,“唯物史观”则没有专门的著述,“比较有系统的”相关论述主要体现在《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之中,该文就是通过大量引证这两部著作中与唯物史观相关的话介绍和说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其中包括现在经常引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那一段名言。④渊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录晨报),《新青年》1919 年第6 卷第5 号。值得一提的是,陈溥贤的这两篇文章均为“录晨报”,即最初刊登于《晨报》副刊,该刊1919年还发表过多篇有关马克思经济学说和唯物史观的文章。而且,从当年5月起“几乎每天都刊登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翻译报道,宣告五四时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大幕开启”⑤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文集(1990—2002 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264~273 页。。刘秉麟也在这一期上发表了《马克思传略》一文,他在介绍马克思生平时谈到其《资本论》的写作过程时表示,《资本论》的“价值”就在于“为近世经济学”开了一个“新纪元”,该书确实是“研究社会主义及经济学者之最好之资料”。⑥刘秉麟:《马克思传略》,《新青年》1919 年第6 卷第5 号。

《新青年》第6卷第5号上也有对马克思的学说进行“批评”的文章。例如,凌霜(即黄文山)的《马克思学说批评》一文对马克思的“经济论”“唯物史观”和“政策论”进行了“批评”,并告诉读者,他对“经济论”和“唯物史观”的“批评”是以德国修正主义代表人物伯恩斯坦的“批评”为依据,对“政策论”的“批评”则是以俄国无政府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克鲁泡特金的“批评”为依据。⑦凌霜:《马克思学说批评》,《新青年》1919 年第6 卷第5 号。又如,顾兆熊(即顾孟余)《马克思学说》一文中介绍了包括以伯恩斯坦等为代表的“修正派”在内的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经济学说的“批评”,并告诉读者“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意见,大致是与修正派相同的”⑧顾兆熊:《马克思学说》,《新青年》1919 年第6 卷第5 号。。这表明,《新青年》并非仅刊登“一家之言”的文章。

1922年,陈独秀在《马克思学说》一文表示,“马克思是一个大经济学者”,其所代表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学”与亚当·斯密所代表的“个人主义的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是同等的,这一点不管是其学说的赞成者还是反对者“都应该一致承认”。他对马克思学说介绍的顺序是“剩余价值”“唯物史观”“阶级争斗”(即阶级斗争——引者注)和“劳工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引者注)。其中,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介绍最为详细。陈独秀在介绍唯物史观时强调,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的”而不是“空想的”,就是因为马克思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论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和最终走向灭亡“都是经济发展之自然结果”。针对当时所谓“马克思唯物史观是一种自然进化说,和他的阶级争斗之革命说未免矛盾”之观点,他论证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也是“指经济自然进化的结果”,与唯物史观并不矛盾,并在论证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①陈独秀:《马克思学说》,《新青年》1922 年第9 卷第6 号。

李达1921年在《马克思还原》一文中,也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重要原则”概括为唯物史观、资本集中说、资本主义崩坏说、剩余价值说和阶级斗争说,并强调这5个原则均体现在“马克思的政治学说和经济学说”之中。②李达:《马克思还原》,《新青年》1921 年第8 卷第5 号。

1923年,周佛海发表《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文,他认为,当时在中国学术界,虽然知道马克思代表作《资本论》的人不少,但知道该书具体“名目”和“内容”的却很少,所以有必要介绍《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全三卷之结构”。在介绍《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时,他强调,不少人认为《资本论》之所以被称为“社会主义的圣经”,就是因为它所研究的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资本论》研究的对象,不是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在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正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原因,其具体的研究对象则是“资本所产生而归资本家所占有剩余价值”,进而比较详细地向读者介绍了三卷《资本论》的结构。③周佛海:《马克斯的〈资本论〉(读书录)——马克斯〈资本论〉之研究对象及其全三卷之结构》,《新青年》1923 年第2 期。需要说明的是,周佛海当年发表的这篇文章和翻译的《马克斯经济学原理》一书,从主观上看其目的是宣传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从客观上看其《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文对于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理解也基本上是正确的。

(二)《前锋》

《前锋》创刊于1923年7月1日,1924年2月第3期就停刊了,该刊实际上是在上海出版发行,但“为了蒙蔽敌人,假托在广州出版”,主要刊登的是阐述中共当时的“统战政策”“评价苏俄政策”和有关“亚非反殖民斗争情况”方面的文章④参见贾树枚主编:《上海新闻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年版,第335 页;汤军军主编:《新闻传播学考研核心概念精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66 页。,故基本上没有与马克思经济学说直接相关的文章。不过,其中有些文章是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分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以及印度等国家的有关情况,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在间接地传播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比如陈独秀的《中国农民问题》(1923 年第1 期)和《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1923 年第2 期)、瞿秋白的《俄国经济政策之剖析》(1923 年第3 期)、张太雷的《近代印度概况》(1923 年第1 期)等。

(三)《向导》

创刊于1922年9月13日的《向导》,主要刊登中共的“民主革命的纲领”“统一战线的策略”、反对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等方面的文章。①参见贾树枚主编:《上海新闻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年版,第334~335 页;汤军军主编:《新闻传播学考研核心概念精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66 页。与《前锋》杂志类似,该刊也刊登过一些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分析相关的文章,比如陈独秀的《革命与反革命》(1923年第16期)和《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1923年第22期)、蔡和森的《外国帝国主义对华的新旧方法》(1923年第22期)和《中国革命运动与国际之关系》(1923年第23期)、瞿秋白的《中国之地方政治与封建制度》(1923年第23期)等。

(四)《中国青年》

《中国青年》创刊于1923年10月20日,仅在1923年,该刊刊登了一些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的文章。

恽代英在《社会主义与劳工运动》一文中表示,马克思认为“历来国家社会之组织”都“不是人为的错误”,而是“人类进化中必然的结果”,过去人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其原因就是“不了解唯物史观”,并告诉读者,“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说”,因篇幅所限不能在该文中加以讲解,但当时各地都有研究这些学说的人,读者可以请人解说。②代英:《社会主义与劳工运动(读书录)》,《中国青年》1923 年第1 卷第11 期。

当时还是中共党员的卜士奇③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中国共产党第一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增订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年版,第31~32 页。(署名“士畸”)在《怎样观察社会现象?》一文中也强调“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的经济制度”,如果要知道它是什么,就必须要知道它的“发生是由于商业资本”、它的“存在是靠拼命的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和它的“结果是产生社会主义”,并在谈到封建制度为什么一定会进化到资本主义的民主主义制度这一问题时,他引用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各种制度的进化”的客观必然性说法和“社会的物质条件即是经济条件”“经济的条件是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之说。④士畸:《怎样观察社会现象?》,《中国青年》1923 年第1 卷第11 期。

邓中夏的《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思想界的三个流派,即以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以胡适等为代表的“科学派”,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他明确表示自己是信仰唯物史观的,认定“社会经济的组织是进化的”,即封建制度必然被资本主义制度所替代,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共产主义制度所替代。⑤中夏:《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中国青年》1923 年第1 卷第6 期。

(五)《觉悟》

1920年9月30日,作为《民国日报》副刊的《觉悟》刊登了沈玄庐的《通信:答人问〈共产党宣言〉的发行所》一文,沈玄庐告诉读者,要系统研究《资本论》的人,“不能不看《共产党宣言》”,现在由陈望道翻译、陈独秀和李汉俊校对的中译本已经出版了。⑥玄庐:《通信:答人问〈共产党宣言〉的发行所》,《民国日报·觉悟》1920 年9 月30 日。

从1921年起,《觉悟》就刊登了不少直接传播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文章。例如,陈望道附记的《名著译载》,介绍的就是戴季陶依据高畠素之的日译本翻译的考茨基的《资本论解说》(1921年3月10日);还有黄绍谷所记的李大钊在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社的讲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1922年2月27日)、周佛海的《介绍马克思经济学说》(1922年6月13日)等。又如,署名“破产”者在一篇名为《不识马克思的经济学教师》的“随感录”(1921年4月19日)中表示,当时居然有连马克思的名字都不知道的留过学的经济学教师,“这真是怪事”。①破产:《不识马克思的经济学教师》,《民国日报·觉悟》1921 年4 月19 日。

1922 年6 月6 日,李汉俊的《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必要及我们现在入手的方法》一文引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对其德国同胞所说的那一段话,其要点是告诉他们不要因为《资本论》的主要依据是英国就误认为其与自己无关,他“一字不易”地引用这一段话的目的,则在于告诉自己的同胞不要因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落后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现象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并运用马克思学说的三大组成部分“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阶级斗争说”加以论证。②汉俊:《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必要及我们现在入手的方法》,《民国日报·觉悟》1922 年6 月6 日。不久,周佛海就在《为研究马克斯学说进一言》一文中表示,李汉俊的这篇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话来证明中国目前“也有研究马克斯学说的必要”,他要“进一言”的是研究马克思学说“应注意的地方”,并在驳斥反对马克思学说的主要表现时强调,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其“唯物史观,和经济学这两个前提引出了的结论”,否认其“结论”而承认其“前提”,或反过来承认其“结论”而否认其“前提”,都是错误,“修正派的这种伎俩我们早就领教过了”。③周佛海:《为研究马克斯学说进一言》,《民国日报·觉悟》1922 年6 月20 日。

可见,《新青年》和《觉悟》所刊登的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的文章都是很多的。

五、《书目》中相关书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

《马格斯资本论入门》一书出版后得到“李大钊、陈独秀大力推荐”,中共在北京和武汉的“早期组织把该书当作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读材料”。④胡为雄:《1920 年代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同时传播的七本译著》,《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 年第3 期。可见,在上海出版的这部著作,当年对在北京和武汉的中共早期组织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毛泽东、易礼容等在长沙创办的进步书店——文化书社,于1920年9月9日正式开业,当年11月,毛泽东撰写的文化书社书刊广告目录中,就有李汉俊翻译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李培天翻译的《近世经济思想史论》、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和高一涵编辑的《欧洲政治思想小史》4部著作。1921年4月,毛泽东撰写的文化书社销售的“比较重要的”书刊目录中,《马格斯资本论入门》销售了200本,《社会主义史》销售了100本,《新青年》销售了2000本。⑤参见陈晋、王为衡:《与毛泽东阅读有关的二十七个书目》(上),《毛泽东研究》2015 年第1 期。也就是说,《马格斯资本论入门》等4部与马克思经济学说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著作,和曾刊登过不少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文章的刊物《新青年》,毛泽东本人不仅阅读过,而且还通过文化书社在长沙进行销售,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

不仅如此,1926年2月上海书店被北洋军阀查封后,中共中央在武汉创办了长江书店这一出版机构,于当年12月1日正式开业,并随即“在广州、成都、重庆、长沙、南昌、安庆及九江等地广设分店”,直至1927年7月被武汉国民政府查封。本文所介绍的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著作中,有《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工钱劳动与资本》《社会主义讨论集》《唯物史观浅释》和《社会科学讲义》7部被“长江书店重印”①田子渝:《一九二七:武汉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中心》,《决策与信息》2017 年第2 期。。显然,这些书籍通过长江书店及其在各地的分店将其影响扩大到全国各地。

1942年10月,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中共中央书记处编辑的《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一书在延安印行。②参见李蓉、叶青如编著:《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六大》,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 年版,第145~155 页。这本书1951年5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再版,198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公开发行,本文提到的《向导》上所刊登陈独秀的《革命与反革命》《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和蔡和森的《中国革命运动与国际之关系》3篇文章,以及《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讲演》(即《陈独秀先生讲演录》)均被该书所收录。③参见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出版说明”“目录”。看来这几篇文章和陈独秀的讲演不仅对毛泽东早年产生过影响,而且通过《六大以前》一书影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革命根据地。

此外,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等1949年后出版的著作所收录的历史文献看,《书目》中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相关的著作和期刊中文章影响也是比较深远的。

李季翻译的《价值价格与利润》和袁让翻译的《工钱劳动与资本》这两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原著的中译文,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中均有介绍④北京图书馆马列著作研究室:《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年版,第142~143、158~161 页。;黄绍谷所记的李大钊的讲演稿《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和周佛海翻译的《马克斯经济学原理》,则被列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和生平论著目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中⑤参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图书馆编:《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和生平论著目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年版,第93 页。。

在本文所介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著作中,有《共产党宣言》《近世经济思想史论》《马格斯资本论入门》《马克思经济学说》《经济史观》《社会主义史》《唯物史观解说》《工钱劳动与资本》《社会经济丛刊》《马克斯学说概要》《马克斯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讨论集》和《价值价格与利润》13 部被列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之附录“1919—1922 年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书目”之中⑥参见田子渝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学习出版社2012 年版,第499~504 页。;《工钱劳动与资本》《马克思经济学说》《马克斯学说概要》《马格斯资本论入门》《马克斯经济学原理》《马克斯派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讨论集》《唯物史观浅释》和《唯物史观解说》11 部著作则被收入《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辞典》之中⑦参见倪兴祥主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408~424 页。。另外,有学者将塞利格曼的《经济史观》、郭泰的《唯物史观解说》、考茨基的《马克斯资本论解说》(即《书目》中的《马克思经济学说》)、马尔西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列入“1920 年代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同时传播的七本译著”之中。⑧参见胡为雄:《1920 年代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同时传播的七本译著》,《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 年第3 期。

有现代学者指出,陈望道所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当时的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当中产生强烈反响,一大批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仁人志士在它的熏陶下,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①解放日报社、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编:《伟大的开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87~101 页。。还有现代学者表示,1920年间,“上海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将《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园地,传播了共产主义思想”。②术虹:《〈民国日报〉早期史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年7 月3 日。

简而言之,《书目》所列书籍和刊物发表的相关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可证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早期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结语

综上所述,《书目》中有18部书籍和5种定期刊物1923年底前所发表的大量文章,与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直接或间接相关,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必要说明的是,1924 年4 月12 日,施存统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略谈研究社会科学——也是一个书目录》一文,他表示对于袁玉冰的《书目》是“很赞成”的,同时也指出了《书目》在排列顺序上存在一个“缺点”,并将自己1923 年应上海大学部分学生的要求所拟的“一个关于研究马克思学说的中文书目”列出,该书目是按不同内容排列顺序,其总数也是23 部,但有6 部与袁玉冰的《书目》不同,即删除了袁玉冰《书目》中的《陈独秀先生讲演录》《社会主义史》《近世经济思想史论》《欧洲政治思想小史》《马克斯派社会主义》和《经济史观》,增加了《人生哲学与唯物史观》(柯祖基即考茨基著)、《劳农会之建设》(列宁著)、《劳农俄国研究》(李达编译)、《俄国革命纪实》(托洛次基即托洛斯基著)、《列宁传》(山川均著)和《共产党礼拜六》(列宁著)。③存统:《略谈研究社会科学——也是一个书目录》,《中国青年》1924 年第2 卷第26 期。

笔者认为,施存统在该文中的一些相关说法虽然也是有意义的,但是,他所删除的6部书籍中有5部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播是相关的,其增加的6部书籍则基本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播没有直接关系。而且,袁玉冰的《书目》按照当时初学者适合的难易程度排列,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他将《陈独秀先生讲演录》排在第一位的理由是,“凡是要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初学者都应该先读一读”这一“根据马克思学说的通俗讲演”④冰冰:《一个马克思学说的书目——为南京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青年》1924 年第1 卷第24 期。。因此,本文仍以袁玉冰的《书目》为依据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影响,且没有否定施存统之书目的意思。

猜你喜欢

马克斯资本论唯物史观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施复亮译本《资本论大纲》
小老鼠马克斯在动物园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资本论》热卖的背后
《马克思〈资本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