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于其外,“函”形于内
2022-10-24董秀明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董秀明(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近年来,中考数学复习中,函数、方程、不等式融为一体、有机结合,成为一个热点专题。下面,笔者从“数于其外、函形于内”的视角浅谈该专题复习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前思考
设计意图:引导和帮助学生理清函数、方程、不等式的三者关系,挖掘深层内涵,构建知识“三角图”,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综合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综合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综合三者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分析:前期试讲中,笔者曾尝试让学生直接说出函数、方程、不等式的联系,但效果不好。因此,笔者调整思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归纳中理清三者关系。
(二)问题串联,以“形”研“数”
此方程是一个高次方程,初中生没有学过。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逼”着学生充分发挥函数和方程的联系,以“形”研“数”。
课堂上,笔者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这是第一个问题,也是引领学生更有信心地往下走的一个开端。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的思考会更充分,信心会更强。充分思考之后,学生给出此题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解决思路。如下。
解:∵x≠0
(6)雾化方面:护理人员应每日给予患儿雾化辅助治疗,在雾化液中加入消炎药物,每次雾化保持在15min左右,一日5次。
由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此方程的根即为函数y=x2+2和的交点的横坐标。
分析:此题巧妙地以“形”研“数”,思路简单易操作,结论一目了然,学生尝到了以“形”研“数”的甜头。
此不等式组中的两个不等式,不等式①学生非常熟悉,易得解集为x<1。
而对于不等式②,笔者发现学生出现了以下两种思路。
思路一(“数”的角度):
由②,得2<x,即x>2.
综合①②得不等式组无解。
由②,得当x>0时,得 2<x,即x>2;当x<0时,得 2>x,即x<0。
∴x>2或x<0。
综合①②得不等式组解集为x<0。
思路二(“形”的角度):
令y<1得解集x>2或x<0,从而综合①、②得不等式组解集为x<0。
分析:两种不同的思路,一个从“数”的角度,一个从“形”的角度。笔者发现,思路一(“数”的角度)的解法中,大部分学生都出现了“错误解法”,究其原因是x的正负不确定,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出现了错误。而“正确解法”虽然正确,但是相对于思路二(“形”的角度)来说,明显复杂,所以,我们发现此题若以“形”研“数”,则方法易且正确率高。
草图1
(三)画龙点睛,意味深长
本课至此,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遇到“数”的问题,不仅能以“数”解“数”,更可以综合“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形”研“数”,使得方法简单、思路巧妙。
本课最后留给学生一道课后思考题,既与之前的情境呼应,又能充分体现本节课的主旨思想,可谓“画龙点睛,意味深长”。
三、教学反思
从本课的“设计意图”到“备课”“备学生”,再到“课堂全过程”,笔者分别在不同的班级分别授课,感受颇深。
(一)理解教材,强调课堂的自然生成
在研究教材、研究专题的基础上,笔者静心思考教材所体现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路,在专题部分多次调整问题,并将若干问题“串联”,层层深入,注重问题前后的联系和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课堂上学生的自然生成,努力体现以“形”研“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理解学生,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
作为学生学习、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带领学生一步步往前走,不仅需要教师在授课前充分地准备,更要学会在课堂上大胆地放手,充分地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探究。特别是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尤为重要。
只有充分理解学生,相信学生,重视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成长、共进步的课堂。
(三)理解教学,体现深厚的思想内涵
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不仅仅是把某个知识传授给学生,除了“传道授业”,更需要的是“解惑”。而如何“解惑”并教会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惑”,是所有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
课堂上,某一个数学知识的呈现,某一个数学方法的讲授,某一个数学思想的渗透,都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地理解教学,把握数学,唯有这样,才能体现数学课堂深厚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