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人群的身体观和身体实践
——基于四川南充市一家养生院的田野调查
2022-10-24李冬阳
李冬阳
现代医院是大部分人选择治疗身心疾病的主要场所之一,治疗的开始是以身体有明确的病理和病情“诊断”①为标志。然而一些没有达到“诊断”标准的病痛症状无法在现代医院里获得有效的治疗,这一类人群的身心病痛又将如何得到治疗,他们的求治行为又将发生哪些转向行为。②本文以四川南充市一家名为诗丽媛的养生院③为田野点,考察病痛患者在医院之外的求治路径。
养生院里的人群大多数有着相似的身体特征,那就是身体某部位长时期有疼痛感与不适感。而据相关研究表明,身体的疼痛属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之一。[1]“亚健康”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表现为机体活力降低、功能减退、适应能力下降等,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2]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性预测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3]目前,我国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约60%。中国医学专家指出:“亚健康”属于“未病”和“欲病”范畴,是“己病”的早期状态,[4]如不及早干预,很可能发展为现代医院诊断的疾病。[5]
自西方医学进入我国以后,临床上诊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疾病,很大程度上借助了“辅助检查④”手段找出致病原因,如发现细菌、病毒、癌细胞等,大部分以“阻断式、截断式⑤”的治疗理念为主。然而随着生物医学(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人们在享用现代医学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在思考它的弊端和不足,而这种反思则体现和反映了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中医“治未病⑥”思想的冲突。人们认为,西药的作用虽然迅速,但具有较强的副作用,临床上使用“化疗”、“放疗”治疗肿瘤而为病人带来的一系列强烈毒副症状,如掉发、呕吐、免疫力低下等。“是药三分毒”思想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因此,一些人在治疗疾病、调理身体时,渐渐形成了选择非药物,或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的中草药治疗疾病。于是,经历了西方医学“崇拜”热潮之后,开始认识到西方医学并不是万能和完美的,一方面是身体到了“病入膏肓”状态,另一方面则是传统医疗方式治疗效果不佳时采取的方式,并且需要承受其带来的一系列毒副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西医的临床诊断数据和图像资料是“看得见”的,这种看得见的身体“外来物”是年复一年慢慢形成的。然而在身体的“外来物”没有被检查到之前,却是可以预防和防止的。换言之,亚健康又可逆转为健康状态,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对亚健康状态的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亚健康状态进行早期干预,可促进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的转归,减少向疾病状态的转变,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窗口。[4]因此,人们开始回归传统中医理念中的养生文化,并在此基础之上丰富、创新,形成现代技术与传统养生文化结合的更为丰富的养生文化。
那么,在现代医学发展如此昌明的今天,人们为何对现代医学报以失望、质疑?又是如何开始重拾、回归、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本文试图分析从现代医院到养生院的行为逻辑,从对比—转向—发展的秩序去解释当今社会中人们对养生文化的实践与传承的其中一种行为路径。分析他们的自助治疗的路径逻辑,从而找到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亚健康”人群的身体观与求医路径转向
(一)“亚健康”人群的身体观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个人的文化适应性与高压的生存环境之间产生了冲突,导致了人们身心发生了矛盾,即,“生物—社会—心理”发生了矛盾和冲突,随即而产生的是身心各个方面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体现在身体和心理上为多种样,躯体方面可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睡眠紊乱等;心理方面表现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社会交往方面可表现有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等。因此,人们的身体在遇到各种病痛症状时,在对身体的感应之上形成了认知和就医的行为导向。这种身体观常常会使人们产生怀疑或者认定自己“生病”了,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人们产生了就医行为。
笔者在D医院的骨科、神经内科门诊室观察“病人”的就诊过程中发现,医生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下对病人的诊断非常谨慎,除了必要的听患者讲述,观察不适部位,检查身体之外,还有一系列的辅助检查作为诊断的支持系统。如在骨科门诊室,常有从事办公室工作人员、伏案工作的文字工作者、教育行业、科研人员等前来就医,描述自己肩颈腰等部位不适、疼痛、酸胀、头晕头痛等身体不适症状。医生一般会开出X光检查,检查结果一般为骨椎体变形,肌肉劳损,韧带硬化等等。30多位就诊者中,只有大概1/3的人被医生告知需要接受骨科专业的治疗,而大部分人则被告知不需要接受治疗。
个案1:办公室职员
女性Y,32岁,挂号来骨科门诊一位副主任医师处看病,神情失落的告诉医生,她的头整天都是晕乎乎的,没有精神,肩颈部“不舒服”,怀疑自己是颈椎病,背部也痛,睡觉也不好。她说她去看过神经内科,那里的医生检查了一下她的颈椎,开了一个脑电图的检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医生也就没有对她的病情多说什么了,也没有叫她注意什么,让她平时多吃活血的食物。她还是觉得不舒服,所以又挂号了骨科,希望这里的医生能帮她仔细看看。骨科医生给予简单查体后也没有说她得了什么病,只是嘱咐其多运动,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多吃促进血液流动的保健药材,比如丹参、藏红花等等。但这位“患者”看到医生没有开任何检查和药物,反而非常着急,主动坚持要求医生给她开个X光检查,并且怀疑自己是否是脑部血管供血不足。医生按其要求开具了检查单子,结果出来后医生说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仍然对这位“患者”重复嘱咐上面的话。(观察地点:D医院骨科门诊,观察时间:2019年2月19日)
当然,这位医生的行为体现了良好的医德,但并不能代表每位医生都有如此行为,不管是怎样的做法,对于这一类病人的不适症状并没有达到临床诊断疾病的标准,也不需要药物治疗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在现代医院中占主导地位的便是生物医学(biomedicine),生物医学也称为现代医学,是指有关临床和实验的知识植根于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医学分支。[6]它认为,身体是自然的一部分,疾病作为自然现象,应该用自然主义的方法(在科学的规范之下)来发展有关它的知识,并使其合法化。其处理方式一般为,将前来求助的个人变成医学监视的对象,即病人;将病人陈述的零碎事实(病痛叙述)转变为科学的事实,以制定诊断、治疗计划;劝服病人相信医学的力量,并开始治疗。[7]
来门诊的一些自感身体“不舒服”的人在来医院之前其实潜意识里已经把自己当作“病人”,来医院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是试图给予这种怀疑的实证,从而确定他们心中的这种认知,但是在医院里并没有让他们的认知得到支持。另外,在以西医治疗为主的现代医院里,医生嘱咐就诊的人吃“活血”的食物,体现出西医医生对中国文化中食物养生的认可,亦体现出医生/医院被文化的形塑,因此,就诊的人的求医路径有了更有力的转向基础。
(二)求医路径的转向
对于大部分疾病都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的骨科来说,这些症状和检查结果并不是其治疗的对象,因此,像类似于这样的案例,医生除了向病人嘱咐开始那些内容之外,笔者看到的是,来看病的“病人”当中不需要用现代医疗方式治疗的几乎所有人,这位医生都会从桌上拿出一张保健操图,叫病人拍下,并嘱咐其每天保证一定的时间练习。现代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是依从于临床检查的,就诊病人相应的检查报告单上没有符合临床疾病的标准,那么就不适合使用药物治疗。而在就诊结束后,现代医院的诊疗也就结束了,但是这类人群的“不舒服”症状并没有消失。
在生物医学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却容易忘记或者有意忽视了人除了物质性的身体以外,还有精神的存在。[8]于是那些“病人”试图寻找非药物治疗的求助系统。如,食物养生、运动养生、经络推拿养生等。需要说明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方式很多,而养生的初衷也有不同类型,本文主要依据一个“养生院”里的养生观念和实践来展开分析,试图想说明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实践、认知,以及其求医路径的转向过程直接或者间接与现代医院里的就医、诊断、治疗有关,也由此可以看出,从“医院”到“养生”,体现了人们从医院求助转向到了日常养生实践。如图1
图1 “养生”路径的文化转向过程
二、“做身体”:养生院里的身体实践
(一)养生路径的文化转向
1.现代医院的“退场”
加拿大医学人类学家罗克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地方生物学的概念,强调生物和文化长期交织而导致的生物社会差异,反对生物医学普适性身体的有关假定。生物医学的本质是生物学,它视身体为自然的一部分,旨在探索身体的结构及其化学成分,坚信身体的病变在医学技术面前展露无遗,而心理的、社会的和道德的维度,虽偶尔被提及,但终究被认为是发现和治疗疾病的障碍。[7]一些自感是病人的人正是因为向医院求助之前,就对自己的身体有了认知,形成了他们的身体观念,进而又在生物医学的各项指标“规定”之下被拒之门外。于是这类人群开始寻找其他的求治方向。
诗丽媛养生院位于四川南充市中心,属于小型的店面,由两个80后店主合伙开设,并雇佣了一名按摩师,店里虽然一共只有三个人,但是这里的生意却比较好,平均每天接待6-13名顾客,虽然接待的人数不算多,但是每位顾客做的项目一般都在2小时以上,且每天都需要提前预约。这里顾客群很广,从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生意人、全职家庭女性、学生等都有,年龄从17岁至70岁,但大部分集中在35-50岁,女性人数更多一些。2016年3月以前以手工推拿、通络项目为主,虽然这是一个按摩院,但是来的人大多交流都是与养生有关的话题,如谈论自己身体平时有哪些不适表现,以及与身体不良感觉相关的各种生活的琐事,因此,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这些人有关身体疾病方面的多种信息和他们真实的日常生活。在此之前,到诗丽媛院来的顾客中,90%以上的顾客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感受,一部分人通过在医院就诊而无法得到治疗,还有一部分人则受到身边的亲属、朋友医治经历影响,从而自主性选择了这种治疗和缓解躯体疾痛的方式。
个案2:诗丽媛养生院顾客
经常光顾诗丽媛养生院的一位女性,她经常来做的身体项目是肩颈和背部的按摩和推拿。她说,她的弟弟在34岁读博士后时,由于长期久坐,熬夜,最后血栓压迫脑干、视神经,导致双目阶段性失明,且语言受损,做完手术清除血栓之后,又做了好多次各种治疗,现在两年多了语言功能仍然不能恢复正常。她弟弟之前身体很好,平时没有什么养生的概念,一心扑在学业上,天天都坐在电脑旁边写东西,动都不动一下,全身的经络都不通畅,而且体型又比较胖,可能血脂也有点高,更加容易形成血栓。结果现在搞成这个样子了,现在说是医学很发达。可是医治他的医院都是省里最好的了,医了两年多了现在都还是医成这个样子,现在都没有办法完全恢复语言功能。看不到多好的疗效。,要是早一点知道保养自己的身体,也不至于现在这个样子。自从她看到弟弟现在这种情况,知道了养生的重要性,也开始重视养生,必须都要从各个方面调养自己的身体,否则真的到了动刀子那一步就太严重了,一切都太晚了,根本没有办法彻底挽救过来了。(访谈人:F,女,观察地点:诗丽媛养生院,观察时间:2017年11月16日。)
现代医学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目前现代医疗中人们发现的每一种疾病都有名可署,且大部分疾病的治疗方式都比较明确,“阻断、截断”是其主要的理念。可以看出,女性F对养生知识的重视和对现代医学的印象来源于她弟弟的经历,在实践的过程中让自己对养生知识产生了重视和对现代医疗的无助和失望。以“癌症”为例,人们几乎不用思考,便能迅速对其名称反应,大部分能将其作为一种“死亡的象征”,当癌症病人从中医转向外科,告之其需要手术治疗时,也意示着把病人交给了“现代医学”,而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治疗方式是:切除病灶,即“截断式治疗”。随之而来的是毫无预期的化疗放疗等,他们的生命伴随着强烈的毒副作用,生命周期处于未知状态,生命质量严重受影响。可见,现代医院以西医为主的“截断式治疗”方式,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背离的,中国传统的治疗方式并不是以“去除”与“动刀子”作为解决路径,在人们的观念中是恐惧的。癌症、猝死等这类诊断在古代并没有过的文化记忆,而传统的治疗方式以中医文化为核心,药物被认为“是药三分毒”,由大毒选择小毒,由小毒选择没有毒。中药的副作用小从古到今已在人们的观念里根深蒂固,因此人们首先选择的是副作用小的,其次是不使用药物。这两种治疗文化是相冲突和矛盾的,当人们去医院求诊并一旦被确诊为某种癌症,非常自然会告诉目前医院给出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治疗作为医院早中期癌症病人的首先治疗方案。
上述可以看出,身体求助的路径转向,体现了人们对于新的求助方式的寻求,即通过“养生”路径缓解身体的“不舒服”;也体现着人们对于现代医院、生物医学的认知。现代医疗的强势地位让人们经过尝试、验证之后,再选择养生文化的方式去治疗身体,这种转向的行为是一种反思性的回归。根据凯博文的疾病解释模型:专业的、大众的、民间几种类型。大众人群对疾病和身体的认知不再是完全依赖于现代医疗知识,而是在对专业医疗知识有一定体验和鉴别基础之上的认知,也是经过认识-再认识事物之后的一种新的回归和在场。由此,日常养生实践有了“进场”的基础。
2.养生文化的“进场”与文化的回归
既有的身体研究包括三种取向:自然主义的或基础主义的身体取向;社会建构的或反基础主义的身体取向;互动的、辩证的身体取向。第三种主张将身体的社会性和生物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首要的关注点。[9]传统养生思想在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现实基础,人们的文化排他性间接的对生物医学治疗方式产生了质疑,同时也寻找到一种更适合于自身文化的实践路径,这也可以看出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同时也是人们通过辩证的、互动的思考之后的选择。“做身体”行为则是传统文化回归的缩影,人们在“做”的过程中实现了求医路径的转向,同时,在养生院里也实现了物质的身体与文化的、精神的身体相结合的过程,文中的养生院则是传统养生文化展现的实体场所。
中国最早的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辩证法则,使脏象学说系统而完善,创立了“阴阳五行对立学说”,认为人的身体有阳和阴两面,阴阳两者要平衡,通过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身体与之的平衡状态,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要求人们在养生中要与外界环境保持统一。这些思想在养生院的顾客身上依然可以看到。
个案3:一位40岁的顾客Q
她之前妇科炎症经常会复发,每一次在医院看医生都是先查白带,然后开各种抗菌类药物口服加外用药。外用上药用过好多种,如达克宁,克霉唑,制霉素栓等,口服抗菌类药物也多了,如氟康唑,甲硝唑,奥硝唑,伊曲康唑等,这些药一般都是开始吃效果还可以,但是吃过几回效果就不怎么样了,那就又换其他的药,换来换去那几种药都换完了,就是两三年还有效果,到后面就基本没有什么效果,每次一复发时整个人都要疯的状态,烦躁得很。后来有一次去医院查了哪些药物耐药,结果发现好几种经常吃的药都耐药了,吃了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也没有办法了。后来还去过两次省里的好些的医院,想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结果还是开的她之前就吃过的一种抗菌的外用上药,我告诉那个医生我用那个已经效果不好,她仍然开了那种药给她,结果可想而知,后面也不知道到底用什么方法才有用了,感觉好绝望。于是她就不去医院了,开始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分析和寻找治疗的方法,她发现自己经常是在夏天里容易复发,或者如果那一段时间吃火锅次数比较多,就容易复发,为什么呢?因为夏天体质比较燥,湿热重,火锅吃多了也是热重,这个原因估计就是湿热太重了,热性体质的人不太适合吃太多火锅,所以她夏天多喝清热解毒的冲剂。如果吃火锅后立马搭配清热的食物,这样就不太容易发作了。后来没有医院,也不用抗菌类药物了,复发时就只用碳酸氢钠冲洗。一直就按这样的方法来,还真的有一年多都没有复发了。从那以后,她开始寻找用中药的理念和方法来自己总结问题,再找方法,结果效果很不错。这些经历使她认识到个人的体质、平时的养生的重要性,也知道传统中医养生方法的有效,所以在面对以后日常的小病小痛过程中,尤其有了小孩以后,大多数时候,自己和小孩都会第一时间用中医的方法去治疗。她的孩子长到八岁都没有打过针输过液,每次发烧,只要精神好,没有特别的症状,都是吃点清热解毒的中药,而并没有使用西药强行降温。还有一次去医院,医生开了抗生素,她认为没有必要吃,就没有给小孩吃,过几天小孩也是好了。(访谈人:Q,女,访谈时间:2017年8月29日,访谈地点:诗丽媛养生院。)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认知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可能在不同的人群中具有差异性,这位女性Q之前在现代医院里做过五年护士,我们想突出的并不在于她因职业对养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反而体现的是这样一个对于现代医学的治疗内容比较熟悉的从业人员,有着熟悉的现代医学背景,再加之她的亲身治疗经历,恰恰更能体现出她对于现代医学的抛弃与无助,以及最后选择传统中医和养生的方法作为日常医疗的重点,成为了她从现代医学到传统养生疗法路径的转变逻辑。我们可以看到,女性Q的行为里其实正是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调节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身体的机能达到平稳的状态。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养生文化得到了回归,人们在现代医学碰壁之后,对现代医学有了不完美的记忆,也开始回忆起传统的养生文化。“养”字所意涵的文化不是“截断式治疗”快、消灭、攻击和效率,而是慢慢的、长时间的休养、静养、保养之意,调养身体内部,变得强大从而防御外界“邪气”渗入,从而平衡人与自然,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精气神的“精神的我”与身体“物质的我”之间的关系。如图2。现代的养生文化既是一种回忆的回归,又是对在不同时段不同阶段的所经历的不同境遇作出的文化反应,人们用科学技术知道了疾病的原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病毒和细菌,因此,人们才有了自觉去规定自己的行为,以预防人们所知的“被攻击”的可能性,这种文化自觉是对事物已有认知的反应和防御,内心的担忧。而现代人们所面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远远比古代人经历复杂,由此对人们的身心文化的关注也远远要丰富很多。
图2 养生文化的自觉动力产生过程
(二)养生院里的身体实践
1.认同的养生文化
罗克强调,不能接受物质的身体作为不变的自然事实的简单集合体的看法,而有关身体的文化接受的形式和沟通的知识,反映了生物学的地方性差异。[6]而中国的传统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为人们的身体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背景,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性特点。
来养生院做身体的女性通常比男性人数多得多,并且对于女性的养生方法和内容等具有一整套的知识。比如在洗脚时,店主会特别的多按或者多锤一下小腿的两个穴位——“三阴交、足三里”,认为这两个穴位是主管女性妇科的,店主还会叮嘱顾客平日里的行为,如经期应忌冰冷食物与刺激性食物,来月经时要多喝红糖水,并且不能穿露肚脐腰的服装,这些都容易引起女性宫寒,相关部位积寒、湿气,或者痛经甚至不育等不良反应,总之,不应让关乎妇科穴位的部位受凉,因为容易引起妇科病。如果店主按摩环跳穴比较痛,那是健脾、袪湿气的。店主通常还会类似医生一样去问诊顾客,如是否月经有血块,如果有,那就是宫寒比较重,要多熏艾炙,艾炙是袪湿气很好的方法。
在对顾客反复聊天式的服务中,店主苦口婆心的一次次、一遍遍地对顾客讲,这些都得到了顾客们认同,认为这些症状和行为正是自己日常所经历的,因此这种认同似乎已经超越了店主与顾客之间的“消费和交换”的交易行为,而多了一些情感上的关切,这种多次的来往让顾客对店主说的话更加信任和认同,而这种情感上的认同促进他们产生自觉的、扩大的养生行为。
对于平日的生活习惯,熬夜被认为是非常伤肝、伤肾的行为,会损伤肾精,影响肝脏的排毒。每日的养生更是细化到人们的日常,早上不宜睡懒觉,7时左右要起床,认为早上阳气伊始,如果仍在沉睡之中将会被吸收身体的阳气,导致阴阳失调;并且空腹一杯水后排空肠胃后应立即解便,否则毒素不能排除,早餐要吃好,量食要遵循“午餐要吃饱,晚上要吃少”原则;晚上被认为十时左右应睡眠,睡眠时间不能晚于11时,因认为夜晚的身体各脏器会在各个时段进行排毒,否则会损伤元气,元气过劳会损伤脏器。
在饮食养生文化里,对食物的认知有选择与摒弃,吃水果被认为“早上是金,下午是银,晚上是铜”,要餐前半小时吃,餐后两小时吃。入秋后的天气干燥,认为不适吃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并认为“秋梨”是被选择的最佳水果,因其对肺、支气管及上呼吸道有相当好的滋润功效,还可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并有良好的解热利尿作用,家中小孩因受热引起的咳嗽,熬制冰糖雪梨水给予服用,并认为有不错的疗效。对于补药的食用,很多顾客认为“虫草”类的补药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认为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但它并不适合家中的小孩以及身体虚弱之人,因为认为“虚不受补”。
自认为寒性体质的人说不能吃性寒的水果和食物,如螃蟹、柿子、西瓜、梨等,而应吃桂圆、榴莲温热食物;相反,体质热的人不能吃热性的食物。如一位30多岁的母亲说,她的女儿就是热性体质,一热就容易流鼻血,经常是穿多了、盖多了,或者吃芒果、榴梿等热带水果多了就容易流鼻血,那就要给她吃清热的食物,或者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冲剂。
可见,无论他们对养生知识有多少认知,或者准确与规范的程度如何,这里的人都有意识将自己拉近养生的文化圈子里,都有意识去规范自己养生的行为。
2.传统与现代:多元文化并存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一边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一边是西方医学强烈进入的冲击。社会快速的发展与西方医学治疗方式的“快速”是相契合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处于飞速的发展,在变化如此剧烈的社会中,坚守人们的观念实属不易,而且,西方的科技渗入到每一个角落,医学也不例外。他们发现了显微镜下的致病微生物,并找到了消灭它的方法,使人们快速恢复“健康”的壮举同样适合于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然而,人们在一边接受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的同时,并没有放弃中国传统的养生方式,观念中仍然视之有重要的作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被认为既能快速治疗疾病,又能从身体内部进行调养。养生文化不是被淡化,而是被不断加强和记忆,并把养生文化运用于现代医学治疗过程中的各个时期。
个案4:诗丽媛养生院女性顾客
38岁,子宫腺肌症手术后半年。腹痛两年左右,一直认为是痛经,后来疼痛慢慢加重了,就去医院检查了一下,发现是子宫腺肌症,便在医院里动了手术,因为她认为这种已经形成了的病必须要手术治疗才行,平时的保养已经为时已晚了,那需要病还没有生成之前就有。她认为自己的身体经历了手术后,元气受伤,认为需要用各种食物来进行疗养,大概两个多月时间里,她的体重增加了12斤。在这个过程中,她一直认为生病的原因多半与自己的急性子、火暴脾气有关,加上两次婚姻中,离婚对她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呕了一些气。加之两次婚姻一共生了三个娃娃,气血不足,整个人都比较虚弱。她受养生院的介绍和影响,采用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经合的方法调养身体——“辟谷疗法⑦”,因为身体最重要的是要在平时就开始调养。(访谈人:U,女,访谈时间:2019年11月20日,访谈地点:诗丽媛养生院。)
从女性U的案例来看,她一边接受了现代医疗的治疗方式,一边仍然没有忘记传统的保养方式。在生活工作的高压状态下,亚健康人群居高不下,表现为各种身体不适,如久坐的工作人员常表现为肩、颈、腰疼痛,在临床医学的各种检查后,得出并不符合相关疾病的诊断,因此也无法治疗。不适的身体使人们试图寻找另一个缓解不适的路径,而养生行业的生存便符合了这种文化的敏锐性,于是经络推拿养生常常是这些养生行业的起家和看家手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思想在这里得到文化认同,由推解决堵,从而缓解痛的症状,在做完推拿按摩后再运用艾灸熏蒸排湿寒,认为湿气会使经络阻滞,推经络与排湿气双管齐下的疗效也一致被顾客所认同。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很多养生业在对经络养生方面都采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在依靠传统技师手法的经营模式逐渐结合运用先进仪器的投入,这些仪器往往具有相应产品的搭配使用,宣称具有多种用途。
3.国际养生产品的中国实践
由于众多的养生品牌纷纷进入市场,大量的推销人员走店串户,推销各种品牌养生产品,市面上的具有前瞻性的养生院开始引进一到两个品牌,并转变经营模式。诗丽媛养生院从2016年3月后引进了一个以现代科技与传统养生理念结合的品牌,以保健养生为主的美资企业尚赫公司。该养生院引进该品牌后也调整了自己经营的服务项目,经营的模式也发生了转型。这以后手工推拿的项目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口服保健食品,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衍生产品,手工推拿慢慢转变为超声波按摩仪器为主,并且没有躯体症状的顾客的比例在不断增大,该店的顾客也在多年与店主建立起来的信任情感之下被带入到新的养生道路模式。
个案5:一位诗丽媛养生院的女性顾客
这位在该店光顾有两年多时间的女顾客,她找其中一位店主做身体有五年多的时间。⑧她感觉这位店主手法很好,做身体每个部位的项目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好多上班的按摩师都是到了时间就不再做了,有的是还差个几分钟就不会再给你做了,而这位店主她是每一次不会这么计较,哪怕是多给她做个十几分钟都要帮她做好,因为店主觉得时间到了但是经络并没有推通,一个小时做不出来,所以就经常会给她加时间而不加钱地做,这让她对店主的为人很认可,慢慢的关系也走得比较近了,而不是单纯的消费、服务那样的关系,而是有点像朋友了。慢慢的,店主决定要引进这个产品时,店里的顾客都很自然的接受了,这么多年了,都十分相信她的为人。自从引进了这个产品,这从头再来顾客就比较少再做传统的推拿项目了,因为她听店主说,这个效果比人工的推拿效果要好得多,虽然体感不是那么明显,但过后的效果却要好得多。(访谈人:N,女,访谈时间:2020年7月20日,访谈地点:诗丽媛养生院。)
就这样,店里的大部分老顾客都是在与店主的信任关系之下而接受这个品牌的产品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讨论信任时,虽然区分了人际信任和系统信任,但他更强调系统的信任。[10]余成普教授在讨论村庄里医患之间的信任时,认为它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事件之上的,不是绝对抽象的,而是可以触及、可以描述的。[11]而这个品牌的产品不止有仪器,还有一系列根据不同的体质而设计的套餐。其品牌的超声波仪器,结合尚赫紧致霜,称其可以穿透皮下6公分左右,不但可以袪除身体中的湿气,排除毒素,(通过做完身体后紧致霜的形态和颜色,可以看到身体中排出来的毒素类别)还可以减少脂肪、游离脂肪,从而达到减轻体重,有身体塑型的效果。“辟谷养生”是该公司产品中重点推出的一种调理身体的方法,除此品牌之外,相继有好几个品牌专门针对现代亚健康人群,通过不食食物,但每天食用其搭配的营养补充剂,达到减肥、排毒、美容等多重功效。“辟谷”源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理念,它源于我国先秦时期,最早源自《庄子·逍遥游》:“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内经》等书中也有记载,不食五谷杂粮能使身体排除堆积在肠道中的毒物,并能保持长寿。另一款产品美加菁肽宣称是针对现代人酒精肝、脂肪肝,不良生活习惯,熬夜等所导致的肝损害具有减轻肝脏负担、护肝等作用,运用了中医文化“以目观肝”,认为眼睛干涩、眼疲劳是肝血不足的表现,眼红有血丝、视力模糊为肝火旺盛的表现,并称其成份为传统食药材,如个别成份,葛根粉、人参粉、桑叶粉等,将这些食药材进而运用科学技术处理、提取、浓缩,认为更能将其功效提高。可见,现代养生业的发展并没有抛弃传统的养生思想,反而是以此为基础,并在此思想之下继承和发展的现代养生方法,提出科学的“养生”之道,它迅速地把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运用了起来,并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身体与文化。
该公司的销售员在其推销的过程中,把产品意涵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理念讲述得头头是道,俨然让顾客接受的首先是我们自己所认同的那些文化,而不是产品本身。国际养生产品在中国的实践过程,意味着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与高科技的结合,意涵着中国的养生文化的源远流长,也象征着中国人对自己文化根深蒂固的认同,是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扬。
三、总结与讨论
养生院里的人从“医院—养生院”直接空间转变过程,或者对身体不适症状新的认知,以及对养生路径的首要选择,体现了现代医院的“退场”和养生文化的回归。养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医文化里有着非常重要根基来源,它一直在场,人们通过对现代医疗的体验后对疾病、治疗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认知,是在实践之上的认识-再认识的选择。西方医学在现代医院中虽然有着强势的地位,但其“指标式”诊断方式并没有为人们提供所有有效的帮助,“截断式治疗”方式也是在疾病发生时才“出场”。由此,“治未病”思想的记忆被唤起,传统文化的回归为身体和文化都找到了路径,在现代医学无法触及的范围内填补了它“缺席”的位置。传统的身体观并没有完全被现代科学知识所取代,它依然在人们的心里占有了一席之地,传统和现代的交织、科学和人文的碰撞,而身体就是它们竞争的场域。[12]在生命健康观念日益更新、文化传播活动日趋频繁的今天,中医养生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独树一帜的生命健康思想、理论和方法不仅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更是在当代继续为人民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比如病毒性感冒、细菌性感染、高血压、占位性病变等。
②医院之外的求治路径比较多,如:中医中药、饮食疗法、身体锻炼、经络推拿、按摩等。
③为保护个人隐私,店名使用化名。
④临床上的辅助检查有很多种,如血液检查、体液检查、心电图、B超、X光、CT、MRI(核磁共振)等。
⑤截断式治疗:现代医疗的主要治疗理念。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控制病因或病理损害,阻断不良因素;病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从而杀死病菌;胆囊结石伴炎症时切除胆囊等。虽然西医的治疗方式是分级治疗,但阻断式、截断式的治疗理念伴随其中。
⑥“治未病”来源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⑦辟谷疗法,店主通过对一品牌的各种产品,如美资“尚赫集团”里有美加青肽、蛋白粉、五青萃、益生菌、加酚、蛹虫草等产品,针对不同的人体质去搭配。宣称此方法避开谷物,不吃主食,达到身体排毒的功效,不仅可以瘦身还可以治疗多种亚健康。
⑧养生院的两位店主之前是在另一家养生院上班,后来她们两个人合伙出去开的一家养生院,即文中所指的“诗丽媛”养生院,而在之前上班的地方得到了一些顾客的认可,积累了一些人脉,所以一些顾客就跟着她又到了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