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10-24卢梦慈

文教资料 2022年1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产教工匠

卢梦慈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1)

从范围来看,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方面的内容,从业人员的行为表现、职业取向、工作行为都能体现出工匠精神。由于培养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能够使社会的人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逐渐成为高校产教融合的全新目标和使命。从这个角度来看,应积极研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运用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

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加深,高校教育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产教融合模式应运而生。在产教融合模式中,职业教育、产业能够实现深层次合作,使人才培养中的教育因素、产业因素得到有机融合,充分跨越了教学和生产、高校和企业、教学和岗位间的障碍。近年来,我国提倡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这要求工匠精神需要渗透到企校合作和产业融合的始终,从而使人才培养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产教融合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融入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

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特征,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工匠精神是高校职业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高校学生向往的境界水平。第一,工匠技能、技艺和技术反映出职业生涯追求和物质载体。第二,独特的精神表现反映出对专业的独特职业态度,离开了这样的职业态度,学生便无法将专业转化为个人生命的存在方式。第三,工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同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以及社会人文关怀。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若脱离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便无法提升学生的职业态度、专业技能,进而阻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融入工匠精神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

第一,工匠精神是工业高度发展产生的一种精神成果。高校教育主要以服务为本,将就业当作导向,因此,从本质上看,人才培养需要把这一精神成果当成价值根本及导向。

第二,工匠精神是高校教育的一个精神标杆。工匠精神的运用能够防止高校教育进入机器人式人才培养的尴尬处境,能够使高校走出次等教育和终极教育等人才培养误区。与此同时,高校教育确立工匠精神的标杆,能够使学生接受的专业教育得到本质性改造,使人才有技术、有技能、有素养,从而促进人才的可持续、综合发展。

第三,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的灵魂所在。高校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体现职业教育就是通过自身特点、规律、表现形式、精神内涵和灵魂来进行教育。为了更好地立德树人,高校应加强对工匠精神运用的重视,能够将其落到产教融合的实处,这样才可以丰富高校教育的内容与思想,从真正意义上提升高校教育所包含的人文价值,反映出高校教育的亮点与特质。产教融合模式培养的是德艺双馨型人才,其中的“德”便包含工匠精神的内容。

第四,工匠精神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产教融合模式若只见物不见人、只见技能不见精神,则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得不到长久发展。由此可以得出,高校需要将人才培养模式当作基础,从产教融合的课程建设、教育方法等展开创新变革,让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人文性、思想性、价值性更加丰富,使人才的“德”能够体现出工匠精神生命力所在。因此,工匠精神的理解、培育和融合需要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以及重要方向。

第五,工匠精神象征着高校产教融合的软实力。在产教融合中添加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同时向社会展开全面、深入的宣传,有利于高校教育形象正面、积极地改变,使高校教育的社会评价更高,让整个社会意识到技能和劳动的伟大与光荣。因此,高校应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和社会宣传工作,通过工匠精神来加强产教融合中技能与劳动的有机结合。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运用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

(一)基于工匠精神的课程融合

工匠精神应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指标,高校需要将工匠精神运用到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充分运用于毕业设计、实习、第二课堂、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等不同教学方面。作为关键的高校人才培养环节,课程教学是主要的教育渠道,能够作为教学、教育的具体单元和载体,属于产教融合中的一项核心内容。由于高校课程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高校需要将高质量课程引入专业教学中,创建高效率课堂。

第一,高校应联合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化教学课程。按照岗位工作需求和企业现实需要来进行教学组织和课程制定,让工匠精神在真正意义上融入各门课程中。以往的理论知识教学只能单方面传授专业知识,这种课程教学方法虽然直接有效,但是难以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已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在企校合作的过程中,高校相关人员需要和企业深入沟通,将课时长短、上课时间、专业内容确定下来,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专业方案。另外,高校应重视教学项目资源库的构建,充分解决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岗位实际问题,通过项目化的手段,把这些问题的解决路径添加到专业教学中,使专业课程中真正融合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第二,高校应打造、开放在线精品专业课程。应借助自主开发、外部引入等多种方法,打破优质课程资源的壁垒,让优质的专业课程得到全面共享,把精品课程内容提供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高校应将多个专业相结合,设计包含工匠精神的课程,用于专业教学。具体教学中,高校应意识到工作能力、工匠精神彼此间的互相促进与相融相通,不仅要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使学生对工匠精神中包含的优良品质有一个系统认识。打造课程尤其是一些专业课程的过程,必须由企业和高校共建、共治,这样才能使制作出的精品课程更好地融合工匠品质,使专业课程教学全面、充分地落实岗位能力。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文化融合

客观来讲,文化融合能够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提供给产教融合,促进产教融合的长久发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具有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的特点,是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教育视域来看,工匠精神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之一,高校利用企业文化、学校文化的融合吸收,使学生在文化传承、文化熏陶中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第一,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教学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岗位素质,包括企业岗位需要的创新、合作、吃苦耐劳等优秀素质,将其融合到教育项目和教学活动中,能够形成一项精品文化项目,如每日一记、每人一语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得到正确引导和培养。另外,高校还应定期组织创业、创新竞赛,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第二,高校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添加岗位专业素质的内容,对企业所需的专业特质进行培养。例如,某校的智能制造专业将精益求精、脚踏实地等工匠精神当作人才培养重点,艺术设计专业把突破、创新等工匠精神当作人才培养重点,而新能源专业则将环保绿色、吃苦耐劳等工匠精神当作人才培养重点。

第三,在学生自我管理中增添企业管理文化内容。6S管理文化是企业广泛运用的管理文化之一,将其融入高校的实训基地管理、学生宿舍管理,能够使学生形成较高的自律性、自理性、合作性和管理性。实训基地运用企业6S管理后,学生的整洁意识、文明意识、安全意识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逐渐成为多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好地成为企业服务人员、管理人员或生产人员。因此,高校融合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校内文化的熏陶,而且能让学生提前建立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将文化潜移默化的培养效果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提高对企业需求、岗位需要的适应性,实现由学生到从业人员的有效过渡。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师资融合

产教融合的过程,离不开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和学生良好、流畅的沟通有利于产教融合更好地实施。师资融合是一项有效的产教融合沟通手段,是高校进行产教融合的重要前提,能够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和保障作用。双师型工匠团队的构建可以将强大的师资团队保障提供给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实施和主导人才培养、企校合作、建设专业、建设课程的重要主体。企业和高校应通过定期交流、任职双向、人才互通等基本原则来展开师资融合。

第一,教师应前往企业接受挂职训练。高校中每名工作年限在三年内的教师应到企业中接受半年期限的挂职训练。接受挂职训练时,教师应熟悉企业的工匠精神需求,掌握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对某个具体工作岗位负责,从而获得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回到高校后,教师应向学生传授企业工匠精神,对学生进行时效性、针对性的课堂教育。借助挂职训练,企业工作任务和高校课程能够有效对接,使岗位工作与课程教育紧密相连,结合工作能力和教育内容,使工作情境、教学情境保持一致,让教师成为具备实战经验、实践经验、教学理论的双师型人才。

第二,高校应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工匠大师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企业工匠大师往往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通过自身工作经验积累使工匠精神的新时期职业道德素质得到更好地诠释,通过熟练的技术、规范的操作来演示教学内容,实现师傅现场带徒的目的。工匠大师定期指导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需要具备的企业岗位能力和技术得到有效培育,使原有的课堂教学实践内容更为丰富,实践教学和工匠精神高度融合,通过专业教学将工匠精神直接融入。

第三,高校应构建兼职教师库。与企业展开合作,邀请相关专业技术师傅作为兼职教师,负责开展对应专业的课堂教学,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岗位工作流程、接受企业文化熏陶。由此不难发现,借助多种方法来融合企校师资,能够帮助学生从专业学习中获取工匠要求和企业需求,并利用工匠型人才培育模式教学,使工匠型人才培养进程不断加深。

(四)基于工匠精神的基地融合

在产教融合的所有内容中,基地融合的实践意义最大,能够将实践环境提供给人才培养和工匠精神运用。高校应根据教学化和生产化等原则在校外、校内构建实践基地,通过基地内开展的顶岗、实践教学来进行工匠精神的融入。例如,某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和步步高企业进行了基地融合的校企合作,其中,高校内部构建了步步高实训基地,用充满企业文化特征的物品来装饰实训基地的墙壁,实训基地的计算机安装了陈列、运营等学习应用软件,使实训基地成为一个小型步步高运营系统,学生在这样的系统环境中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和企业文化熏陶来学习专业内容;而步步高企业则向学生提供了各种商业场所,包括步步高门店、步步高学院、集团总部等,这些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得到了定岗、跟岗、认知实习,对企业实操运营深入学习和了解。这样一来,高校便利用校外、校内的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形成工作岗位意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学习能力。

(五)基于工匠精神的证书融合

近些年,我国推出了教育改革的相关方案,其中包含“1+X”证书的推行,即学历证书+若干技能证书试点方案。其中,技能证书能够反映出学生具备的工作技能,该证书应由高校和企业展开共同订制。一般来说,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过程是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过程,需要高校教学采取实际行动,合理引入职业技能培训意识和学习意识。

为了做到这一点,高校应实施项目化教学,将特定职业能力的获取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可借助项目化教学进行商品陈列的运营管理实操,对摆放、陈列商品的职业技能加以学习,以此来提高摆放、陈列商品的能力,从而取得有关职业证书。要想培养学生的高级职业技能,高校亦可借助定岗实操、生产性实训等方式。由此不难发现,在产教融合中推行“1+X”证书方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复合型、技能型以及应用型发展,让学生变成企业所需要的工匠型人才。

三、结语

研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运用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对当前高校人才培育的概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充分把握产教融合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能够基于工匠精神进行课程融合、文化融合、师资融合、基地融合、证书融合等产业融合,从而建立一个符合企校双方利益的人才培养形式,以工匠精神来驱动产教融合的有效运行。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产教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