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下《红楼梦》“四春”判词英译中家族兴衰隐含义对比研究

2022-10-22成芳霞褚宁静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红楼梦

成芳霞 褚宁静

摘 要:判词是对人物、家族命运的隐讳预言。本文旨在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所译《红楼梦》“四春”判词,体会译文是否如原判词一样体现了人物命运与家族兴衰的隐秘联系。研究发现:霍克斯版本的“四春”判词英译本更能体现出人物命运与家族兴衰。

关键词:《红楼梦》 判词翻译 家族兴衰 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对比

一、前言

尤金 A 奈达(Nida 1964:159)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首次提出“动态对等”,并将其解释为: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的反应大致相同。之后又将此概念的名称改为“功能对等”,形成“功能对等理论”这一系统的翻译体系。使用此理论,使译文和原文实现“最接近的、自然的对等”。

近年来,关于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研究已逐步发展壮大,但对于《红楼梦》“四春”判词的翻译对比分析还为数不多,因此笔者将从此角度入手,对其译本进行分析。

二、《红楼梦》研究对象选择

元春是荣国府二老爷贾政与王夫人的嫡长女,小说借冷子兴之口解释“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日所生,故名元春,余者方从了‘春字。①”她的丫鬟抱琴,谐音“暴寝”——贾元春最终薨逝于皇宫之中。荣国府大老爷贾赦的女儿迎春是贾府二小姐,老实懦弱,平庸怕事。作者在她的丫鬟司棋的名字中用谐音暗藏迎春的结局——“死凄”。三姑娘探春聪明能干,嫡庶观念分明。她的丫鬟侍书谐音“事殊”——迎春最终远离亲人、嫁于他乡。惜春的母亲早逝,父亲对她不闻不问,一直在荣国府长大,因而性格孤僻冷漠。她的丫鬟入画谐音“入化”,暗示惜春的悲剧结局。

作者通过四个丫鬟的名字将“四春”的悲剧结局隐讳地传递给读者,通过“四春”的姓名以及她们的悲剧可以窥得贾府由盛转衰的命运。《康熙字典》中对“元”的解释为“始也”。元春,意指“贾府兴盛的开始”。“二木头”迎春,代指贾府后代子孙大多是平庸之辈。探,指“探索”,也与“叹”谐音,探春兴除利弊,试图挽救腐败的贾府,但仍无济于事,可悲可叹。“惜”与“息”谐音。贾府没落,令人叹息。脂砚斋在她们的名字下面分别批注“原也”“应也”“叹也”“息也”。大厦将倾,贾府四位小姐以及贾府的命运当然“原应叹息”了。

笔者认为“四春”这条暗线贯穿了整本书,且含人物命运、家族命运的隐喻,对理解整部作品的宏大主题有揭示作用,因而选择“四春”判词英译本来分析其是否体现出了家族兴衰的含义。

三、“四春”判词翻译分析

(一)元春判词

杨本将第一句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直译为“For twenty years she arbitrates”②,而霍译本则译为“when twenty years in lifes hard school are done”③,以此来表现出元春深宫生活的艰难与不易。霍本在第二句判词“榴花开处照宫闱”的翻译末尾加入“ascend”一词,此词意为“攀登”“上升”之意,体现出元春和贾府的得势。结合第一句和第二句判词,霍克斯实际上要表达的是“shall ascend”这个意思。“shall”,意为“应当”“应该”,表达出贾元春以及贾府此时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样光鲜,暗指声名达到鼎盛之时的元春及贾府此时已经处在危机重重之中。关于第三句判词“三春争及初春景”中的“三春”和“初春”,杨本将其译为“the last spring”与“the springs start”,霍本将其翻译为“three springs”与“first spring”,两个译本都比较忠诚地体现出了原判词的含义。在所处第三句判词中,杨本用特殊疑问句做呈现,情感迸发更为激烈,而霍本则使用让步状语从句这一句式不仅直接叙述出客观事实,并且更加突出体现了最后一句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中元春的结局。“兕”即犀牛,但原判词究竟是“虎兔”还是“虎兕”还是有争议的。杨本省去“虎兕相逢”的翻译,避免去纠结“虎兕”还是“虎兔”的问题。而霍本则按照后来通行本中“虎兔”直译,将“虎兕相逢”做了完整呈现,翻译为“When hare meets tiger”。杨本将“大梦归”译为“From this Great Dream of life she must depart”,霍本则译为“your great dream shall end”。用功能对等理论来分析,第四句翻译霍本达到了两种语言间的“功能对等”。“end”意为“结束”,与原判词“归”遥相呼应。

杨本押韵方式为aabb,后两句韵脚为“start”和“depart”,表示“开始”与“离开”之意,而霍本押韵方式为abcb,二、四句韵脚为“ascend”与“end”,表示“上升”与“结束”之意。两个译本都体现出了元春与贾府的命运走向。笔者认为霍本中的“end”更能体现出这种巨大的落差,整体更能达到和原文“最接近的、最自然的对等”。

(二)迎春判词

第一句判词说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子系”即孙绍祖的姓氏“孙”。“中山狼”使用用典的修辞指代凶狠残暴并且忘恩负义之人,杨本将其译为“a mountain wolf”,即“山里的狼”,而霍本为“the wolf in the old fable”,即“古老寓言中的狼”,也就是含有忘恩负义、残暴含义的“中山狼”。用功能对等理论来分析,霍本更胜一筹。杨本将“猖狂”译为“he ruthlessly berates her”,即孙绍祖经常无情地责骂迎春,比起霍本“Who on his saviour turned”更符合原判词的信息。霍本将判词第三句“金闺花柳质”译为“To cruelty not used, your gentle heart”,將第四句“一载赴黄粱”译为“Shall in a twelvemonth, only break apart.”,整体意为迎春用温柔的心去对待粗鲁残暴的孙绍祖将仅在一年之内“break apart”,这与原判词的含义相比产生了较大偏差。其中关于“一载”,杨本译为“too soon”,霍本译为“twelvemonth”,一个时间模糊,一个时间具体,各有特色。关于“赴黄粱”,意为死亡,杨本将其翻译为“a rude awakening”,“当头一棒、如梦初醒”,霍本将其翻译为“break apart”,二者都没在译文中体现出迎春的结局。

(三)探春判词

杨本对第二句判词“生于末世运偏消”几乎进行了直译,但霍本翻译出“born in time of twilight and decay”,即“生于末世”,前面用“yet”进行转折,暗含“运偏消”之意,读起来自然流畅。关于“清明”的翻译,杨译本采取逐字翻译,将其翻译为“the Clear and Bright Day”。霍本译为“the spring”,意思略有欠缺。杨本将最后一句“千里东风一梦遥”中“千里”“东风”直接翻译为“A thousand li”与“the east wind”,尽力保留原有意象、保存原句信息,并且增加主语“her home”,使探春乘船远嫁的景象跃然纸上。“里”和“英里”相差很大,但考虑到翻译的“功能对等”,霍本选用“miles”也无可厚非。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东风”不仅仅指春风,也喻指最重要的事物,“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而探春远嫁,也指那些企图兴利除弊、大兴改革的“东风”吹走了,贾家无法重拾昔日荣光。西方文化中无此意向,因而译为“the wind”。从这方面来考虑,最后一句杨译本给读者的感受与原判词给读者的感受更加接近。

(四)惜春判词

“堪破三春景不长”中“三春”在两个译本中都翻译为“spring”,传递的信息基本一致。笔者认为,杨本在“顿改昔年妆”的翻译中使用一般现在时态将惜春所做选择平淡地陈述出来“replace her garments fine”,而霍本翻译为“shall replace your own”,其中“shall”这一单词更贴合原句中“顿”字所传递出来的情感。“shall”也有“将要”“应该”之意,它将惜春作出决定前的纠结迷惘生动表现了出来,同时体现出她性格的孤僻。对于第三句判词“可怜秀户侯门女”的翻译,杨本采用动宾结构做呈现,显现出祈使句的句型结构,将“可怜”翻译为“pity”,使用其动词含义,而霍本将其翻译为感叹词“Alas”,意即“唉”,以此来直接表达悲伤与遗憾之情。最后一句判词,杨本采用问句的形式进行翻译,将“独卧”译为“Who now sleeps alone”,看则在问,实际答案很显然。而霍本译为“should sleep alone”,“should”意为“应该”,“alone”意为“独自”,这使得惜春出家后那种孤独感更甚,与上句所使用“Alas”照应起来,使读者不自觉地对惜春最后的结局表示惋惜。总之,两个译本都很好地传达出了惜春判词的信息与情感,各有特色。

(五)小结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对比分析“四春”判词翻译与贾府兴衰的联系,因此需要整体观察两个译本。“四春”判词的尾字分别为“归”“梁”“遥”“旁”。霍本在“四春”判词翻译中分别使用“end”“apart”“away”“alone”结尾。“起于虚无,归于尘土”,元春封妃,贾府盛极一时,元春暴毙,贾府盛极而衰。“end”这一词便做了很好的呈现。“梁”意即“凉”,迎春惨死,也指贾府声势渐衰。“apart”意为分离、解体,与原判词的意味接近。“遥”,即远,探春远嫁,也指贾府复兴的助力远去。“away”意为离开,与“遥”对应。“旁”,意即惜春以旁观者的角度见证了三个姐姐的命运以及贾府的兴衰史,选用“alone”很贴切。

而杨本“四春”判词分别以“depart”“her” “away”“shrine”结尾。从这个层面来看,霍本更能使读者的感受达到与原文一样的效果,使读者感受到“四春”命运的同时,感受到贾家、四大家族大厦将倾的岌岌可危。因而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霍本会更好一些。

四、结语

由于判词的复杂性,以及中外文化的差异,译者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尽力提高翻译质量。霍本在尽可能地还原判词信息与音韵的同时,在“四春”判词的尾字选择上也花费了一定的巧思,使译文给读者的感受与原文给读者感受一致,使读者更容易把握人物命运、家族命运。因而,笔者认为,从这一角度出发,霍译本在“四春”判词翻译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注释:

①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②Yang, H. & Gladys, Y.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8.

③Hawkes,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London: Penguin Books,1973.

参考文献:

[1]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 E.J. Brill,1964.

[2]Nida, E. A. &R. Charles.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Bible Translating[M]. Leiden: E.J. Brill,1969.

[3]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龍江,龙逸.从红楼四春看《红楼梦》贾府的兴衰史[J].作家,2013(2).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成芳霞(1964-),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理论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近十年国内影视翻译研究综述
合同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对策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财经新闻标题翻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