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中文本细读的有效应用

2022-10-22肖秀金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词句初中语文文本

肖秀金

摘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就方法而言,涉及“略读”“泛读”“细读”等多种表述形式。其中,文本细读旨在加强阅读深度,是解决初中学生碎片化、浅层化、粗略化阅读弊病的有效手段。本文围绕文本细读展开探索,在剖析其在初中语文视阈下的价值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文本细读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细读应用策略

顾名思义,“细读”是一种阅读方式,其义包含“仔细读”“精细读”等。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与鉴赏”教育中,明确提出“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从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赋予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因此在初中语文过程中,实施文本细读是一个必要环节。如何实现文本细读的有效应用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是专业能力提升的机遇。

一、视阈下文本细读的价值分析

1.有助于学生加深文本的理解

从阅读价值上区分,“略读”“泛读”等方式侧重于阅读类型的丰富,旨在扩大初中学生的阅读范围,可视为“横向阅读”模式。而“细读”及相似涵义的“深读”“精读”等,则侧重于阅读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旨在增强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可视为“纵向阅读”模式。在初中语文实践中,尽管文本细读并不强调逐字逐句,但系统完整地发掘出一篇文本的全部要素,属于“正常操作”或“基本要求”的范畴,它与“粗略地读”的最大区别,在于尽可能整理、发掘出文本中的各类要素,并进一步建立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让初中生阅读思维从低阶状态进入高阶水平,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如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

2.有助于学生构建多文本关联

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拓展初中学生的阅读视角。需要强调的是,“阅读视角”与“阅读视野”并非同一概念,后者一般用来强调阅读文本种类的丰富性,而“阅读视角”是针对同一篇文本而言的,是指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标准、差异方法、多种角度去理解文本内容,从而在相同文本中获取不同的观点及感受。例如曹操《观沧海》一诗中,从自然生态角度去阅读,不禁会为沧海横流、气象万千的风光所震撼,而从“人的抱负”角度去阅读,不禁会为作者雄才大略、胸怀之广所折服。在不同的角度下,有助于学生建立多文本之间的联系,如从“自然生态”角度出发,将《观沧海》与《天净沙·秋思》所描绘的风光进行关联,可以更好地发现不同之处。

二、文本细读的有效应用策略

1.应用细读方式加强词句理解

文本词句是文本细读的重要落脚点,尤其是一篇文本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等,在文本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等重要作用,基于细读方式有效掌握和深度理解,对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等实现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初中语文过程中要给予重点词句明显关注,将其纳入上下文关联及全文语境中解读。例如,《阿长与<山海经>》进行细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着“长妈妈”这一任务寻找关键词句,如“黄胖而矮”“我实在不大佩服她”等否定词句,以及“长妈妈”给我带来《山海经》之后,出现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等词句,既表明了我对“长妈妈”的态度转变,也从侧面将“长妈妈”的形象烘托得更加立体,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先抑后扬”的感受。因此,应用细读方式既加强学生对文本词句理解,又显著改善学生写作思维及能力。

2.应用细读方式感受文本情感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是《标准》对初中提出的明确要求之一。对于广义上的阅读者而言,情感是不会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于文本内容与生活经历的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共鸣。但现实情况是,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社会经历较少,对于教材收录的优质文本及课外经典文章难以产生代入感。基于这种情况,细读是不可或缺的。按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观点,需要“边细读、边联想,边实践、边感悟”,直至能够理解文本表象之外、意境之内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笔下的《春》被赋予的多重角色,包括“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要理解这些角色就需要学生细致地阅读原文内容,从不同段落、语句及词汇中找出证据,否则这篇“借景抒情”的文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3.应用细读方式关联经典作品

以初中语文教材为基础,不难发现文本整合具有明显的“单元主题”特征,如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主题可以概括为“自然风物”或“四季景物”,第二单元的主体可以概括为“人间亲情”或“生命意义”。基于类似的文本整合方式,为实现互文阅读提供了便利条件,初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文本进行对比、关联,明晰题材等相似点与区别之处,可以提高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及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相对应的,在同一主题下应用文本细读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阅读经验、技巧的迁移,例如《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围绕着“童年”展开细讀教学,通过对比鲁迅先生、海伦·凯勒女士的童年学习经历,能够发现中外名人生活环境、物质条件等差异,更重要的是,初中学生基于文本细读地方式掌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信息收集、整理方式,可以将相关经验直接运用在《再塑生命的人》一文的阅读学习中,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4.利用细读方式加强理解深度

“流于表面”或“碎片化信息”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弊病,这种现象可以视为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产物。修订后的《标准》明确了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及语言运用四个方面,而每一个核心素养的培育都直接或间接地强调“阅读理解”。文本细读是增强阅读理解、消除碎片化信息的有效手段,且具备多样化的实践方式。例如,在《背影》一课的活动中,可以采用“分段朗读+分角色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分段朗读的作用在于稀释阅读难度,每个参与的学生只负责一小段,确保信息不丢失、不出错,这也是加强理解深度的前提。而分角色阅读的目的在于丰富情感,尤其能够增强阅读氛围、渲染“父与子”感情,这能够为加强理解深度提供助力。

5.利用细读方式拓展思维视界

客观上说,语文学科的实施是存在固有规律的,依据文本内容而言,一般会经历“略读、泛读、选读、细读(精读)”等差异化环节,不同环节的学生获取的信息量不同,但原则上不会超出文本提供的最大信息量。如果初中语文止步于此,显然是没有充分发挥文本细读的应用价值,也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基于细读教学的延伸价值在于,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视界。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中,让学生通过细读找出熟悉的元素,如出现在《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在这篇文章中也出现了,这说明鲁迅身为作者,他的一系列创作是基于相同世界框架的,据此引导学生都收集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找出相同、类似的表述内容,建立起“鲁迅作品宇宙”的思维导图,这有利于此后深入了解鲁迅文学作品的特点。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既是一种初中语文模式,也是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一种实践方式,它可以很好地保障文本信息的全面展现,具有系统整合、深入分析、概括归纳、富于启迪等价值,可以很好地规避初中学生碎片化阅读的现状,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助力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细读”并非要求学生事无巨细,关键在于抓住文本细节,能够从上下文关联、整篇文本语境的高度出发,提高阅读的质量与效率。

[作者通联:福建三明市尤溪第一中学洋中分校]

猜你喜欢

词句初中语文文本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