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教材突破主题的瓶颈

2022-10-22杨晓萌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外鲁迅教材

杨晓萌

摘要教材是主题的基本依托,教师要深入教材展开研究探索,寻找更多阅读起点,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教材核心,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阅读认知。作品背后的故事、作者的生命历程、教材设置的典型情境、课内课外的对接,都能够为主题注入丰富的内容,也能够创造更多的阅读机会,教师要做优化设计,突破主题的瓶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教材主题方法

高中生因为面临高考的压力,其学习任务繁重,阅读的时空条件受限,这是教师在开展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学情。教师要深度解析教材内容,寻找作品背后的故事、展开阅读鉴赏设计、关注作者的生命历程、创新课内课外对接,这些措施都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契机,推进主题阅读的教学进程,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因此,在主题中,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整合更多的教学设计素材,设定主题阅读情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水平。

一、寻找作品背后的故事,启动主题阅读教程

学生进入主题阅读学习环节后,需要对教材内容做深度剖析,教师要适时做出引导。但在阅读效果评价时,教师会发现,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悟情况并不理想。为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和深入研究的热情,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就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如果能找到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作者和作品背景做深入探索。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8月,正处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时期,反动派疯狂镇压群众运动,还迫害民主人士、热心青年,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从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他从杭州到了北京,看到北京的秋色,不由得情绪激荡,写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有什么特点?阅读散文时,要做多向思考,你想到了什么呢?能否用问题形式呈现出来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进入到质疑性阅读,提出了不少阅读问题。如,郁达夫写北京的秋色突出了“清”“静”和“悲凉”,这与其自身的心境有关联吗?秋色本身带有悲凉的气质,很多传统作品中的悲秋情绪都很重,郁达夫是受其影响吗?……学生问题不断推出,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做梳理总结,并提出一些思考建议,然后组织学生做集体研讨,逐渐达成学习共识。

教师推出质疑性阅读任务,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别是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阅读文本提供了一些启示,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背景都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二、发掘教材设置的情境,提升主题阅读品质

高中语文教材入选的篇目,大多是经典名篇,有着较强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文本的特点,给学生设置适合文本的阅读情境,以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语言鉴赏是主题阅读的核心任务,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不少认知短板,教师要做好学法指导,寻找适合的教学突破口,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教师设置情境的手段有很多,媒体展示、问题投放、故事讲述等,都能够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冲击,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之中。如教学曹禺的《雷雨》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话剧《雷雨》的一段视频,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生看完视频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邀请几个学生做现场表演,采用话剧的形式展示课文的主要情节片段。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很快进入到戏剧的场景之中,对其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意蕴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文本所表现的情境当中,使学生切身体会作者或人物的情感状态,从而更充分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而提升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关注作者的生命历程,强化主题阅读体验

学生对一些名家名人比较有兴趣,教师在设计时,不妨对作者展开深入的讨论,并要求学生对作者的生活背景、思想观念及人格品质等进行广泛搜索,自主积累关于作者的资料,在关注作者生命历程的基础上更好地去理解其作品。

鲁迅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作品最多的一位,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作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有关鲁迅的生平及创作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鲁迅作品。如在教学鲁迅的《拿来主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鲁迅,学生大多能够讲述鲁迅的简历和一些小故事。在学生展示环节,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为学生讲述鲁迅先生的一些轶事,在一般人的印象之中,鲁迅先生是冷峻、严肃、端正的人,但现实生活之中,他却有常人的一些爱好,如抽烟、喝酒、吃糖、看电影,鲁迅先生还爱讲段子,这恐怕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了。我们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很难找到这样的内容,但从其锋利的笔锋中可以体会其语言功力,相比一般的“冷笑话”还要“入木三分”。通过这些介绍,学生建立起对鲁迅更为丰富立体的认知,对其作品自然也能体会得更深刻。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历程,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打破学生的固有认知,为深入研读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课内课外对接,延伸主题阅读维度

课内课外对接阅读,这是主題训练的基本途径。教师在阅读训练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诉求,有针对性地做出设计,引导学生借助多种信息渠道展开延伸阅读,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成长。许多高中生都有网络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任务和具体的要求,创造条件实现课内课外的阅读对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抒情的经典诗词,作者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也折射出自己人生的坎坷,间接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学生对苏轼比较熟悉,也积累了不少苏轼的诗词名句,教师先引导学生展开阅读鉴赏,深入挖掘这首词的主题和内在情感,然后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苏轼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其诗词具有浪漫主义特点,课后借助网络展开信息搜集,找到其精彩的作品展开阅读,做专项名句积累,准备与同学们分享你的信息。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学习起来也有了清晰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分门别类地建立材料库。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们积极发言,把自己整理的信息与大家共享。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整理的资料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材料,这也可以更积极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教师设计作家资料的搜集任务,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本身有了一定的积累,利用网络展开信息搜集会更为便捷,学生自然能主动参与其中。在集中展示信息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出欣赏活动,延伸学生的学习维度,这无疑也是最为富贵的学习经历。学生从信息搜集、鉴赏体验、延伸阅读中获得的学习认知更为丰富。教师依托教材展开延伸设计,学生积极回馈,学习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依托教材展开教学研究,深度发掘阅读素材,寻找作品背后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适合的阅读情境,能够顺利启动学生的阅读思维;结合作者的生命历程展开鉴赏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课内课外的阅读对接,能对学生形成直接的感官冲击,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只要教师足够重视教学思考与反思,针对主题阅读中的相关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措施,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作者通联:江苏徐州市王杰中学]

猜你喜欢

课外鲁迅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满课外班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