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合成体系中有机酸防锈性能研究

2022-10-22陈志忠李灵威刘学洋马丽汪霞

润滑油 2022年5期
关键词:稀释液有机酸水性

陈志忠,李灵威,刘学洋,马丽,汪霞

(1.中国石油上海润滑油产品设计分公司,甘肃 兰州 730060;2.中国石油昆仑润滑检测评定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3.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兰州销售分公司,甘肃 兰州 730070)

0 引言

近年来,全合成体系在机械加工行业、液压支架,以及车用冷却液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水含量一般高达50%以上,在实际使用中也需要配制成稀释液使用。水性防锈剂是全合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全合成切削液[2-3]、全合成液压支架液[4]、全合成冷却液[5-6],以及全合成清洗液[7]中对防锈性均有不同程度的要求。目前全合成体系中使用最多的防锈剂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8-11]。无机防锈剂如亚硝酸盐、铬酸盐等容易产生生物毒性及环境污染,使用逐渐受到限制。有机防锈剂作为环境友好且高效的水性防锈剂,其应用越来越广泛。有机类防锈剂主要有羧酸类、硼酸酯、酰胺等。羧酸类是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水性防锈剂,以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为主。本文系统的评价了全合成体系中最常用的三大羧酸类产品的防锈性,为相关产品配方开发中有机酸的选用提供指导。

在防锈性评价上,目前国内通用的方法有单片法、叠片法、铸铁屑法。对于全合成体系来说,表面张力较小,液体容易铺展开,不宜形成液滴状,不宜选用单片法。叠片法是模拟工件叠放时的防锈情况,不具有普遍性。铸铁屑法试验重复性好,能够快速的筛查防锈剂,是目前国内外比较通用的方法,也是本文选用的评价方法。

1 试验部分

1.1 有机酸防锈剂的选取及全合成基础体系

试验选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防锈剂,包括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具体见表1。

表1 试验用有机酸

全合成体系中,碱保持剂的引入必不可少。其一方面提供碱值储备,增加pH值的稳定性。全合成体系一般稀释液的pH值需要保持在8~10之间,在这个范围,对钢和铁部件的防锈具有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碱保持剂对金属起到一定的腐蚀保护作用,还可以增加有机酸在水中的溶解度,进而增强防锈效果。

文章选用最基础的全合成体系,即只含碱保持剂、防锈剂、去离子水的基础体系,排除了其他添加剂对防锈性的干扰,考察防锈剂在相同条件下的防锈性能。表2列出全合成基础体系的组成。

表2 全合成基础体系组成

1.2 试验方法

1.2.1 防锈试验

参考IP287铸铁屑法。取2.00 g铸铁屑,用丙酮清洗后,置于(105±2)℃的烘箱中烘干。然后将其均匀分布90 mm中间画有50 mm×50 mm试验区域的滤纸上。滤纸放入培养皿中,用滴管吸取2 mL的待测试样,均匀滴在铸铁屑上,盖上表面皿。在室温下(温度为(15±3)℃,湿度为45%±3%)放置2 h,用清水冲洗滤纸,烘干后观察锈蚀情况,并根据事先画好的空白刻度模具定量估算锈蚀面积。

1.2.2 pH值测定

稀释液的pH值通过PHS-3E型pH计(雷磁)进行测定。首先用去离子水清洗电极,再用被测稀释液清洗电极,然后将电极浸入到被测稀释液中,等读数稳定,在显示屏上读出稀释液的pH值。

1.2.3 稀释液外观

在15~35 ℃温度下,用100 mL量筒量取100 mL被测稀释液,静置24 h后观察外观。

2 结果与讨论

全合成体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配制成稀释液,使用浓度根据不同的工况会有所不同,一般为2%~10%。因此,在考察防锈性时,通常考察的都是稀释液的防锈性。在配制稀释液时,就会涉及到配液用水的问题。

表3 试验用水离子浓度测定结果

2.1 全合成体系中常用一元酸防锈性能评价

全合成体系中目前常用的一元酸有:异壬酸、异辛酸、正辛酸、新癸酸、C12格尔伯特酸,以及一些新型的有机酸如AA150。先选用4%的浓度对其防锈性进行评价,根据具体的评价结果,调整配液浓度,直至能区分出上述有机酸防锈性的优劣。见表4及图1。

表4 一元酸防锈性考察结果

图1 一元酸体系3%稀释液的pH值

从图1可看出,空白样品3%稀释液的pH值为10.51,引入一元酸后,pH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上述一元酸除了AA750的pH值较高外,其他体系稀释液的pH值在9~10之间,符合有利于钢和铁部件防锈的pH值范围。上述体系只是基础体系,后续可以在其基础上引入其他的添加剂,有些添加剂酸值较高,引入后即可降低体系的pH值。

从表4中可看出,4%稀释液外观均为透亮,可见,上述一元酸均具有一定的抗硬水性。稀释液浓度为4%时,除了未加防锈剂的空白样和引入异辛酸的样品产生锈点外,其他均无锈。可见,在这几种一元酸中,异辛酸的防锈效果最差,与不加防锈剂的防锈效果相当。随着稀释液浓度进一步降低至3%,其他几个防锈剂的防锈性有了很好的区分。IS12和AA750的锈蚀面积最小,防锈效果最好,其次为正辛酸和新癸酸,二者防锈效果相当,最后为异壬酸。再继续降低浓度至2.6%,上述几个防锈剂的防锈性从优到劣依次为IS12和AA750、正辛酸和新癸酸、异壬酸,进一步验证了3%浓度时的排序。

从上述六种一元酸的防锈性考察结果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C8~C12的一元酸中,碳原子数越多,防锈效果越好。碳原子数相等时,直链酸防锈效果优于支链酸。此外,一些含杂原子的长链酸也具有很好的防锈效果,如AA750。

2.2 全合成体系中常用二元酸防锈性能评价

全合成体系中常用二元酸防锈性能评价见表5。二元酸体系3%稀释液的pH值见图2。

表5 二元酸防锈性考察结果

图2 二元酸体系3%稀释液的pH值

从图2中可看出,在碱保持剂含量不变的情况下,二元酸3%稀释液的pH值在9.4~9.9之间,普遍低于一元酸稀释液的pH值,这与分子中有两个羧基有关。

从表5中可看出,上述二元酸3%稀释液除了十三烷二酸与十四烷二酸出现浑浊外,其他二元酸均外观透亮。可见,十三烷二酸与十四烷二酸的抗硬水性较差,在钙镁离子含量极低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浑浊,在一些水质硬度较高的场合,体系中不适宜添加这两种防锈剂。在上述二元酸中,碳链较短的己二酸和癸二酸防锈效果较差,3%稀释液锈蚀面积就超过了20%。和新癸酸相比,癸二酸表现出更差的防锈性,很可能与其有效含量较低有关。其他五种二元酸在3%浓度时防锈面积极小,表现出较好的防锈性。将稀释液浓度降低至2.6%,其他五种防锈剂的防锈效果有了进一步的区分,防锈效果最好的为N585,其次为十三烷二酸与十四烷二酸,最后为十一烷二酸与十二烷二酸。可见,二元酸的防锈性也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大而加强,但碳十三以上的防锈剂抗硬水性较差,不宜用在水质较硬的场合。碳十一与碳十二二元酸的防锈性和抗硬水性均比较优异。一些新型的二元酸防锈剂如NEUF585,防锈效果比较突出。

2.3 全合成体系中常用三元酸防锈性能评价

全合成体系中常用三元酸防锈性能评价见表6。三元酸体系3%稀释液的pH值见图3。

表6 三元酸防锈性考察结果

图3 三元酸体系3%稀释液的pH值

从图3来看,上述四种三元羧酸体系的3%稀释液pH值为10左右,这与三元酸的结构及有效含量有关。上述稀释液的外观均为透亮,可见这几种三元酸具有较好的抗硬水性。3%稀释液中,除了TAT736产生较小的锈蚀外,其他三组均无锈。降低稀释液浓度至2.6%时,上述四种防锈剂均有少量锈点产生,没有区分性。继续降低稀释液浓度至2%,锈蚀面积陡然增大,TC65与NEUF485锈蚀面积较小,防锈效果更好一些,L190Plus与TAT736防锈效果略差。

为了更直观的比较一元酸、二元酸与三元酸的防锈性的差异,在一元酸、二元酸中选取了几个防锈性与抗硬水性较好的防锈剂,考察在同等浓度下(2%)的防锈性,考察结果见表7。

表7 不同类型羧酸的防锈性考察结果

从表7中可看出,稀释液浓度低至2%时,四种三元酸的锈蚀面积在5%~10%,选取的几个一元酸与二元酸的锈蚀面积在20%~30%,可见,同等加量同等浓度下,三元酸的防锈效果最好。

2.4 有机酸防锈性差异的机理探讨

有机酸分子中存在亲水基团-羧基与亲油基团-烃基,当其接触到金属表面时,亲水的极性基团易吸附在金属表面,而疏水的烃基则定向排列在远离金属的一边,从而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非极性疏水膜,防止水分或氧气侵蚀金属表面,从而起到防锈效果[8,14-15]。防锈机理见图4。

图4 有机酸防锈剂防锈机理

有机酸的防锈性与碳链长度以及极性基团的多少有关。对于直链的一元酸而言,随着碳链的增长,形成的疏水层保护膜更厚,因此对金属的保护效果更好。而支链的一元酸,由于支链空间位阻的缘故,会使得疏水保护膜变得不像直链酸那样紧致,因此防护效果没有直链酸优异。此外,有机酸中羧基数目越多,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能力越强,形成的膜更加牢固,防锈效果越突出[16]。

3 结论

(1)C8~C12的一元酸中,碳原子数越多,防锈效果越好。碳原子数相等时,直链酸防锈效果优于支链酸。此外,一些含苯环与杂原子的长链酸也具有很好的防锈效果。

(2)C6~C14的二元酸中,C10以下的二元酸防锈效果较差,C13以上的二元酸虽然防锈性优异,但抗硬水性较差,C11~C12的二元酸防锈与抗硬水性均比较优异。

(3)与一元酸和二元酸相比,市售的四种三元酸防锈效果均比较优异,TC65与NEUF485防锈效果更好一些,可推荐用于对防锈性要求较为苛刻的工况。

猜你喜欢

稀释液有机酸水性
不同精液稀释液对海扬黄鸡配套系亲本精液品质的影响
一生只为这一片!盛安环保将有机酸泡腾片升级到2.0版本
索尔维推出可持续防腐蚀Halar ECTFE水性涂料
水性与常性
金银花总有机酸纯化工艺的优化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
猪精液常温保存稀释液配方筛选试验研究
新型鞋用水性聚氨酯胶研发成功
白茶中的有机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不同解冻方法对鸡肉保水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