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产业扶贫路径研究
——以甘孜道孚为例

2022-10-22

民族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精准民族评价

成 燕 赵 云

自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和国家围绕新时代“三农”问题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 2020 年,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为精准扶贫工作指明方向。2021 年,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百年大党奋斗历史和“十个坚持”,进一步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这是21 世纪以来第19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现阶段,在新冠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的前提下,必须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落实到区域农业产业改革和农村发展全过程,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路径进行重点探索。 但是,大部分区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在产业扶贫方面存在较多困境,难以解决农业产业改革与扶贫脱贫的主要矛盾。 有鉴于此,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选择以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产业、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等核心要素,探索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主体的扶贫参与机制,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路径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必要性

(一)农业问题:特色产业改革是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供给侧改革是农业转型之本质,其关键在于促进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转化,从农业产量驱动到农业质量驱动转化,培育高质量、特色化、创新化的农业产业格局。 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受限于地域偏远、市场贫瘠、资源稀缺、人才不足等客观因素阻碍,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明显滞后于其他发达地区,唯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优势和特色产业供给侧改革才能在区域竞争市场中占据先机,谋求地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解决原始条件不足和地方群众贫困等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助力群众脱贫奔小康”[1]。 相较于周边强省,民族地区在金融、互联网、电子芯片等高新科技产业方面难以取得竞争优势,但由于民族地区拥有灿烂的多元文化和丰富的物华天宝,在一些特色产业上明显要优于邻省。 以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为例:1.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道孚县龙普村以温泉为支柱产业,发挥温泉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两年来共吸纳游客7 万多人,门票收益近120 万元,村集体分红26 万余元;2.道孚县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造一批高原特色露天蔬菜、中藏药材和家禽养殖等优势品牌,取得近3000 万元年均产值,人均增收接近1000元。

除此之外,道孚县积极优化产业布局,深入推进特色产业供给侧改革。 一是依托民族文化和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全县率先启动“中国道孚户外越野天堂2.0 模式”,举办越野大师旅游赛事,开办国家4A 级景区八美墨石公园,完成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上亿元;二是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已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7.95万亩,扶持特色农业企业和个体158 家,实现农特产品电商交易额48 亿元;三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电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与远通庆达河水电开发公司合作开发格拉基水电站项目,启动5 个脱贫村接近600 万元农网升级改造项目。

(二)农民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革新是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富裕的基本法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城乡均衡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话题,进而牵扯到农民就业问题。 众所周知,农民综合素质是限制其取得高收入的主要制约因素,需要通过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强化农民文化素质培训,以便于实现农民“劳有所得”。 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一方面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低,可替代性较大;另一方面符合民族地区民众生活习性,对劳动者数量需求较大,能够有效分流地方剩余劳动力,进而解决贫困地区民众就业问题。 例如,道孚县积极推动产业供给侧改革,但是伴随着其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现代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从业人口总量却在不断下滑。 在此背景下,道孚县的旅游、特色农业、清洁能源等产业呈现逆势而上趋势,在产业产值、产业规模、产业从业人口数量方面均取得较大增长,有效解决了地方贫困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 据道孚县2019 年鉴统计,2019 年旅游产业新增31028 就业岗位,特色农业产业新增27584 个就业岗位,清洁能源产业新增12548个就业岗位①。 由此可见,旅游、农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担了分流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任务,对解决民族地区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民族地区农村精准扶贫的落脚点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结合乡村实际,充分挖掘乡村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借助新理念和新技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在自身实力上“下文章”。 改革开放扶贫实践表明,产业作为开放式扶贫的首推模式,是民族地区助力扶贫的最有效方式[2]。 基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民族地区扶贫意义重大。 第一,补齐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短板。 我国民族地区广泛分布在西南、西北等区域,产业基础条件薄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要素难以支撑区域产业快速发展,而供给侧改革能够有效带动民族地区资源要素供给,进而补齐产业扶贫短板;第二,提高民族地区产业扶贫质量。 民族地区难以引进精尖技术和人才,只能依赖于低端或特色产业发展,但碍于产业发展效率问题,无法发挥产业扶贫最大绩效,而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和参与主体,建成区域扶贫利益共同体;第三,培育民族地区自身产业优势和竞争力。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相对于多变的市场需求来说较为单一,产能供给不足,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差,通过产业精准扶贫能在一定程度上将民族地区供给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提高供需契合度,精准定位市场发展需求。同时通过产业培育和优化可以补足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内生供给量,提高区域贫困劳动力综合素质,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双向脱贫。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乡村振兴战略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作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脱贫攻坚问题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是我党在全面把握基本国情,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开启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刘儒等,2020)[3]。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学术界围绕理论和实施层面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多视角的探究:

1.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黄祖辉和魏后凯(2018)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新时代城乡发展不均衡[4]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矛盾的必然选择[5];杨谦和孔维明(2018)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6];李雁(2022)提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消灭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但相对贫困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脱贫地区也依然存在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相关问题,同时脱贫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具有独特的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所以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不仅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7]。 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具有必然联系,后者是落实前者的重要实施路径。

2.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内涵和历史脉络

蒋永穆(2018)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过去提出的一系列农村政策的系统总结和升华,更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升级版”,对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风文明、治理水平、收入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 郭亮(2022)指出,相比于脱贫攻坚,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要尤其注重村级治理的主体性建设。 但是,从实践来看,由于存在着悬浮化和形式化的风险,村级治理的主体性可能被消解[9]。

3.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

刘彦随(2020)基于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构建了乡村振兴规划理论模式,提出了“三主三分”乡村振兴规划方法[10]。 贺敬尧(2022)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与马克思“三农”理论的关联,提出全球化经济和高新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农村地区整体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农村民众幸福感日益增强[11]。 雷明等(2022)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乡村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一次重大飞跃,城镇化理论、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产业分工与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乡村治理理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有助于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12]。

4.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陈景帅和张东玲(2022)认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摒弃粗放型发展模式,结合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规划[13]。 郭占锋等(2022)认为有效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治理有效的重要抓手。 清晰构建法治、德治和自治相互关联的纽带,形成“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新时代促进乡村社会走向善治的关键举措[14]。 以上研究为我国民族地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参考。

(二)民族地区产业扶贫

国外学者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较少,但对贫困及致贫原因、反贫困模式等问题存在深入研究,大多是基于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领域。Schultz 和Becker(2014)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当今社会存在两大资本,一是机械、土地、财富等物质资本,二是知识、技能、创新等精神资本[15]。而关于反贫困模式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Peru 的“增长极”模式、Streptan 的“满足基本需求”模式和 Malthus 的“社会保障”模式[16]。 反观国内,民族地区的扶贫问题一直以来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而通过产业供给侧改革无疑是一个有效手段。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理论层面:产业供给侧改革为主

马楠(2016)基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开发扶贫的价值分析,提出提高产业扶贫精准度的关键是要解决产业发展方向缺乏精准定位、市场稳定发展缺乏精准政策、扶贫成果保护缺乏精准保护三个方面的问题[17]。 周兵等(2018)提出搬迁到村、建设到村、分类到村、股份到户、改革到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思路[18]。 张琦等(2018)探索了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扶贫路径,即贫困户、农村经济组织、企业和政府四位一体的有机组合,四个主体承担了六大要素的高质量供给[19]。 郑志来(2018)通过对精准扶贫内涵四要素把握,指出了精准扶贫与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精准扶贫与“互联网+”、民族特色产业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20]。由此可见,学者们主要侧重于从产业供给侧改革视角直击精准扶贫问题,通过产业升级来解决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难题。

2.实证层面:产业扶贫绩效测度为重点

将精准扶贫问题映射到实证角度,滑凌啸和许月明(2018)研究构建了包括4 个一级指标和18 个二级指标的朗县产业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朗县产业扶贫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建议[21]。 丁辉侠和郭康(2017)以河南省D 市的入户调查数据为样本,从基本保障、脱贫成效和帮扶措施满意度三个方面评估产业扶贫的合作治理绩效[22]。 张鑫等(2020)认为,以产业扶贫作为理念指导,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和文化融合扶贫工作已进入精准施策、深入攻坚的关键时期,依托浙江省景宁畲族乡村旅游建设现状,提出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助力脱贫[23]。

披检文献,发现既有成果已经对“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问题进行了深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但是,由于缺乏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关系纽带,加上多数研究前期调研深度欠缺,导致归结出的精准扶贫路径存在片面化、难以复制和创新性不足等问题,这也为本文提供了突破口。 有鉴于此,本文结合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道孚县为研究对象,在道孚县扶贫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民族地区产业扶贫路径,以期为其他民族贫困地区提供借鉴。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现状及困境

“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中具有首位性,由此可以说明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基础,脱离产业去谈乡村振兴犹如“无根之水”毫无生机。 以产业兴旺为前提,综合考虑产业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关系,可以摸清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 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人才实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加持,也离不开人文精神、社会制度、法律规定的保障,同时也需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素提供支撑和服务。 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市场性、生态可持续性等特征[24]。 因此,要想通过“产业兴旺”来实现扶贫,必须考虑区域贫困的现实情况,涉及多方因素和多方参与主体。

(一)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较多,贫困发生率较大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国各地尤其是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较大进步,人民收入显著提高。 但是,民族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常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道孚县为例,按照人均收入2300 元的国家农村贫困标准计算,全县2015 年共有86 个贫困村,9911 名农村贫困人口,占甘孜州的比重为5.24%。 到2019 年,全县贫困村减少至9 个,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999 名,占甘孜州的比重为6.39%。 从全国水平来看,道孚县减贫率为24.3%,低于全国同期29.7%的减贫率;道孚县贫困发生率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自2015 -2019 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逐年放缓,具体数据如图1 和2 所示。

图1 道孚县贫困人口占甘孜州贫困人口比重

图2 道孚县贫困发生率与全国贫困发生率

(二)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民族地区资源约束力明显

民族地区多以农业第一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而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土地资源的分配[25]。 土地是农业经济活动的第一载体,也是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条件,而民族地区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耕地资源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致使民族地区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工作中艰难重重。 以道孚县为例,全县占甘孜州耕地面积比重为20.48%,但这些耕地多位于高原、丘陵地区,耕作难度较大,土地生产力较低,若是按部就班依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方法难以提高产能,必须从改善农产品供应、调整农产品营销思路的角度促进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同时要发挥农村电商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关键载体作用[26]。 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工业污染较少,农特产品原生态程度较高,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和中草药健康产业,可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但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仍然是土地供应和耕地面积的扩大,提高土地要素供给才是增强民族地区农业产业扶贫的必由之路。

(三)产业兴旺与文明治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素不完善

产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这是实现产业精准扶贫的硬性条件,是促进产业产能效率提高和规模化生产的必备条件,但是民族地区由于环境和资源等主客观要素欠缺,各领域基础服务保障存在不足[27]。 以道孚县为例:第一,在水电方面,据道孚县2019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全县投入841 万元实施8 个退出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616 名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改造25 个行政村农村电网,两河口水库区4 个集镇实现集体搬迁。 第二,在公路方面,截止到2019 年底,甘孜州公路通车里程34130 公里,约占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的十分之一,相较于全国平均15052 公里来看有较大幅度提升。 聚焦于道孚县,全县2019 公路通车里程1858 公里,约占甘孜州公路总里程的5.4%,与甘孜州其他县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公路基础设施仍然有待完善②。 第三,在互联网及通信普及率方面,道孚县相较于甘孜州其他县市来说差距明显,处于全州中下游水平;与此同时,道孚县在通信分布上以及产业基础设施保障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表1 甘孜州2019 年基础设施建设比较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绩效评价:以道孚县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尤为注重实效性,深入考究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效果有利于“倒逼”乡村农业产业发展。 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绩效是考察区域乡村振兴战略践行效果的重要维度,借助多元化评价工具测量民族地区产业识别、定点帮扶、资金扶贫和脱贫成效等指标,可以有的放矢解决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遇到的艰难桎梏,从而促进扶贫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为了测度道孚县产业精准扶贫成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定量评价道孚县产业扶贫绩效。 首先,依据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向量;其次,确定评价等级,划分不同等级分值区间,构建分值举证;在此,依据不同的指标评价等级构建综合评价矩阵;最后通过评价矩阵、指标权重向量和单因素评价结果得出综合评价结果[28]。

(一)权重向量与评价等级确定

1.评价指标构建。 梳理有关扶贫绩效评价的文献成果,遵循指标选择相关原则,咨询扶贫单位和专家学者,结合道孚县实际情况,采用扎根理论法,最终确定了道孚县产业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采用排序法设计调查问卷,依托重要性评价结果确定各指标权重,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2 所示。

表2 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

2.权重向量确定。 基于上述扶贫绩效评价指标,设定权重向量为 X ={x11,x12,x13,x21,x22,x23,x31,x32,x33,x41,x42,x43,x44} ={0.008, 0.015, 0.121, 0.107, 0.049, 0.031,0.105, 0.065, 0.101, 0.146, 0.149, 0.084,0.019}。

3.评价等级确定。 基于扶贫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模糊性评价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分设1 -5 分五个等级,分别代表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得到评价分值矩阵 Y={1,2,3,4,5}

(二)构建综合评价矩阵

1.模糊评级。 邀请道孚县产业精准扶贫一线工作人员、驻村代表队、帮扶干部、农村经济组织工作人员、企业工作人员填报模糊性评价问卷,划分各等级分值百分比,如下所示:

x11:产业贫困人口识别评价矩阵 R1 ={0,0,0.2,0.3,0.5}

x12:产业贫困人口纳入评价矩阵 R2 ={0,0,0.1,0.5,0.4}

x13:产业贫困人口退出评价矩阵 R3 ={0,0,0.2,0.4,0.4}

x21:产业贫困村覆盖评价矩阵 R4 ={0,0,0.3,0.3,0.4}

x22:产业贫困人口覆盖评价矩阵 R5 ={0,0,0,0.6,0.4}

x23: 产业驻村帮扶评价矩阵 R6 ={0,0,0.2,0.3,0.5}

x31:产业扶贫资金比例评价矩阵 R7 ={0,0,0,0.8,0.2}

x32:产业扶贫资金收益评价矩阵 R8 ={0,0,0.1,0.6,0.3}

x33:产业扶贫资金总量评价矩阵 R9 ={0,0,0.2,0.7,0.1}

x41:产业贫困人口缩减评价矩阵R10 ={0,0,0.3,0.5,0.2}

x42:产业贫困村缩减评价矩阵 R11 ={0,0,0,0.3,0.7}

x43:产业贫困人口收入增长评价矩阵R12={0,0,0,0.2,0.8}

x44:产业贫困人口返贫评价矩阵R13 ={0,0,0,0.6,0.4}

2.单因素评价结果。 基于上述模糊评价举证,得出道孚县产业扶贫单因素评价结果为R={R1,R2,R3……,Rn};综合评价结果 T=X*R={0,0,0,277,0.412,0.311}。 即道孚县产业扶贫综合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占比31.1%,良好的占比41.2%,中等的占比27.7,没有出现及格或不及格评级,因此可以从整体上说道孚县扶贫成效良好,但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三)绩效评价结果讨论

为了测度道孚县精准扶贫各个环节的绩效评价情况,对各一级指标所对应的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进行计算及深入探讨,具体结果如下:

1.精准识别维度扶贫绩效。 精准识别维度各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矩阵为R = {R1,R2,R3},权重向量为相对于一级指标的权重,则U={0.053,0.102,0.842},由此可以计算出精准识别维度扶贫绩效 T1 =U*R ={0,0,0.1892,0.4037,0.4041}。 这意味着道孚县在精准识别维度评价为优秀的占比40.41%,良好占比为40.37%,中等占比 18.92%。 优良以上等级超过八成,未出现不及格等级,说明道孚县精准识别工作完成较好。

2.定点帮扶维度扶贫绩效。 定点帮扶维度各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矩阵为R = {R4,R5,R6},权重向量为 U={0.574,0.260,0.166},由此可以计算出定点帮扶维度扶贫绩效T1 =U*R={0,0,0.2054,0.378,0.4166}。 即道孚县定点帮扶工作评级为优良以上的分别占比37.80%和41.66%,驻村帮扶和贫困村覆盖环节表现良好,但是在涉及到每一户贫困人口上还有待提高。

3.资金扶贫维度扶贫绩效。 资金扶贫维度各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矩阵为R = {R7,R8,R9},权重向量为 U={0.387,0.241,0.373},由此可以计算出资金扶贫维度扶贫绩效T1 =U*R={0,0,0.0987,0.7153,0.187}。 即道孚县在精准扶贫上投入较大资金体量还有待提升,资金扶贫评级为优秀的仅占比18.7%,扶贫资金总量较多,但实际分配比率和扶贫收益还有待提高。

4.脱贫成效维度扶贫绩效。 扶贫维度各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矩阵为 R = {RR10,R11,R12,R13},权重向量为 U = {0.366,0.374,0.212,0.048},由此可以计算出脱贫成效维度扶贫绩效 T1 = U*R = {0,0,0.1098,0.3664,0.5238}。 具体来看,自响应精准扶贫政策以来,道孚县已全面消除绝对贫困,1938 户837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6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成效显著。

五、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产业扶贫思路与路径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产业扶贫核心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业发展应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从数量兴农转向质量兴农。所谓质量兴农,就是要追求农业发展质量而非农业生产产量,促进农业调结构、促发展和孵化新业态,扎实推进乡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实现农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29],补齐生产供给短板,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低效率、高能耗问题。 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民族地区首先要厘清自身劳动力、耕地、制度、基础设施等供给短板,解决先天条件的不足;其次要挖掘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资源,从自身优势产业出发找准发展方向;最后建立起政府、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户四大主体的扶贫参与机制,保证核心要素供给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基于核心要素和参与主体,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思路可以划分为以下扶贫共同体:“政府—企业—贫困户”共同体、“政府—农村经济组织—贫困户”共同体、“企业—农村经济组织—贫困户”共同体,具体示意图如图5 所示。

图3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思路

以道孚县为例,首先,政府在颁布扶贫政策制度和供给土地资源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或其他公共服务要素的供给;其次,贫困户能通过提供劳动力和耕地,开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这是民族地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础条件;再次,农村经济组织能够充分整合道孚县土地资源、民族特色资源及劳动力资源,将之“打包”给外来先进企业。 其中民族特色资源包括道孚县绿水青山、藏族文化、藏族歌舞、工艺品等多种特色要素,可以作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绝佳载体;最后,企业是道孚县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助推剂,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投入大量现实资本和创新理念,进而促进道孚县产业品牌的诞生,在区域市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产业扶贫路径

1.“政府—企业—贫困户”共同体。 由道孚县政府提供扶持政策和土地利用规划,完善县域范围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素,吸引外来企业入驻投入资金、设备、人才、技术,帮助贫困地区瞄准产业定位,开展符合地区实情的特色经营项目。 企业在此过程中吸收土地、制度和贫困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与政府开展PPP 合作模式推动产业落地。 但是,企业往往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管理准则,而道孚县扶贫面较大,在产业发展进程中难免会触及企业核心利益,这就需要政府提供企业优待政策加以平衡和协调,比如提供附加土地选项,规定产业扶贫覆盖率等。 例如,道孚县2020 年新引进52 个重大项目,其中农特产品加工园成为全县产业升级、落实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入驻并进行项目合作。

2.“政府—农村经济组织—贫困户”共同体。 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素为核心供给,确保道孚县内部农村经济组织能够创建一个新的产业扶贫方式,便于企业通过此方式开发扶贫项目。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和互联网普及率,能有效解决农产品物流和销售问题;而公共服务要素的完善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组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申请更多资金信贷加大扶贫投入。 另一方面,教育、医疗和卫生等要素的完善也能够提高道孚县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实现更多人口的脱贫脱困。 例如,道孚县2020 年投资22997.851 万元,用于乡村公路、村道安保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路网等级,加大沿线美丽乡村建设,为实现脱贫脱困注入了新活力。

3.“企业—农村经济组织—贫困户”共同体。 通过入股分红和劳动力输出的形式,实现贫困户收入渠道的拓宽和收入水平的提高[30]。贫困户以耕地和劳动力入股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经济组织在整合覆盖范围内所有耕地和劳动力资源之后,以代理的形式再次入股企业,并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所获效益按照入股比例分配给贫困户。 在此过程中,贫困户与企业通过就业联系,以自身劳动力投入到企业扶贫生产中,不仅能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同时也给予了贫困人口自食其力的机会。 例如,道孚县可以鼓励藏族手工艺传承人参与到文旅企业项目运营中,通过特色工艺品制作带动旅游商品产业发展,以工资收入或绩效分红作为贫困人口收入提高的渠道,实现产业扶贫。

结语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重要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依然严峻,受困于资源约束力明显、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要素不完善等现实因素,民族地区只能依托产业改革[31]。 本文以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为例,结合道孚县产业精准扶贫基本情况和问题,从核心要素和参与主体角度切入,制定了构建扶贫共同体的产业精准扶贫思路,建立由“政府—企业—贫困户”“政府—农村经济组织—贫困户”“企业—农村经济组织—贫困户”组成的三大扶贫共同体,为道孚县产业扶贫工作献计施策。与此同时,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定量评价道孚县产业扶贫绩效,发现道孚县产业扶贫绩效综合评价良好,在精准识别、脱贫成效上成果显著,但是在定点帮扶和资金扶贫上仍然有待提高。 总而言之,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产业精准扶贫依赖于土地、政策、劳动力、基础设施等核心要素,也离不开政府、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和贫困户的参与支持,必须严格把控精准扶贫各环节上出现的问题,补齐短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脱贫问题。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道孚年鉴(2019)》。

②数据来源于道孚县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

猜你喜欢

精准民族评价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MINORITY REPORT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传承 民族 文化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