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篆书创作要点和文化素养表现研究

2022-10-22李思航河北美术学院石家庄050700

名作欣赏 2022年29期
关键词:书卷气篆书字形

⊙李思航 [河北美术学院,石家庄 050700]

一、篆书取法的要点

文学和艺术的进境均有一个取法、积累、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有时会渐悟,有时会顿悟,总之,是一个悟的过程。在文艺的道路上,要时刻知道自身所在的位置,从而再去颖悟后面的走向。

(一)篆书理论的取法

在书法理论的取法上要注意遵循一定的顺序,单论篆书这一字体时也是这样。如读篆书演变史,最好按顺序进行,如果跳跃时代去读,虽然可以,但容易造成认知上的混乱,甚至读书论,也是这样。因为要想理清书法演变的过程,就要知道某一时代的书法状况是从何而来,又对后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就是说,先知因,再看果。试举一例,如果一位篆书史的初学者,一开始先读清代篆书史,可以看到清代篆书形式多样,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其源头却不能追寻,很容易让认知变得泛泛。要是先读先秦篆书史,然后按照时代顺序理清篆书的脉络,再读清代篆书史时,就容易理解其中的奥妙。

在文艺上要想取得成就,就要做到持之以恒。艺术创作或许可以因作者天赋异禀而进步飞速,但是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想不耗时间,一蹴而就,是不太可能的。理论知识需要不断积累,积累越多,越容易悟。要知道,顿悟看似是一瞬间的事,其实也是渐悟积累的结果。在篆书理论的取法上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扎实阅读文献,形成完善的知识架构。

(二)篆书技法的取法

书法技法和书法理论的取法路径不同,其不一定按照由先到后的顺序。书法技法取法时可以以时间为线索,但也不是必须这样。入门阶段,风格的选择是自由的。在篆书技法的取法上也是一样,如果一定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学书,那么肯定要从甲骨文学起,这是不必要的。总体上讲,篆书技法的取法顺序是无一定之规的,但要注意择优而取的准则。

在篆书技法的取法上,临摹对象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如果走上野怪之路,用力越多就离坦途越远,日后还需大力纠偏。而如果临摹对象选择准确,则坚持即可有所成,虽然进展的速度因人而异,但只要努力,就会逐渐提高,取得相应的成就。篆书技法的取法过程中,认知力尤为重要。也就是说,要具慧眼,有见识,见识越高越好。要知道什么是好字,要学什么样的字。这种见识的获得,有时还要靠在理论上用力。如果对书法史上的经典篆书书作和各类型篆书风格有准确认知,就会知道需要以什么样的篆书作为临摹对象。这也就是理论对技法的现实意义。

篆书技法的取法虽然不用被先后顺序约束,但要注意区分取法对象的类型。篆书可以按时代分类,不同时代的篆书在总体风格上是有区别的。举个例子,汉篆、唐篆、清篆在审美意趣上就不太一样,此外,篆书高潮期和低潮期的区别也是要注意的。篆书可以按载体分类,甲骨上的篆书、金石上的篆书、简牍上的篆书、纸上的篆书,因其载体不同,表现形式也各异。蒋勋先生说:“早商金文更像美术设计图案,甲骨文字则是全然为书写存在的文字。去除了装饰性,甲骨文的书写却可能为汉字书法开创另一条与美工设计完全不同的美学路径。”甲骨文和金文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是因其对美的追求不同所致,此外,载体的区别也是原因之一。篆书可以按作者的创作样式分类,有一些是规范的创作,有一些是不太规范的创作,也有一些是呈现装饰风貌的创作。举例而言,邓石如的篆书,从结构上讲就是规范的;傅山的篆书,重点在表现率性而为的潇洒和线条里的力度,不会去讲究字形的工稳;而徐三庚的篆书使用收笔出锋的技巧,有着一定程度的装饰倾向。

可以说,篆书技法的取法是很重要的。在选择范本时,可不论技巧的高下,最主要的是其风格和气质要适合临摹者的脾性。

二、篆书创作的要点

书法有着一个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在篆书创作阶段,需要摆脱范本的约束,不然会因过去对范本的大量临摹而呈现用笔精熟的状态。从技术使用的层面而言,精熟自然是好的,但其却容易形成意识上的固有成见,影响艺术创造力。总之,高质量的篆书创作要解脱因临摹导致的成法约束,同时要体现创作者本身的审美意趣。

(一)墨法

创作篆书需要注意用墨。王岳川先生说:“墨象是书法审美的重要内容。”使用浓墨写篆书,可以提高书作的沉稳度。同时,浓墨在视觉表现上更为突出,容易吸引欣赏者的注意力。然而也不是说所有的篆书创作均要使用完全一致的浓墨,有时也可结合淡墨或使用飞白。好的篆书创作需要擅用墨法,使浓淡互补。在创作酣畅淋漓一类的篆书书作时,尤其要控制其用墨,此外还要注意透过笔墨表现力度。

(二)字形

篆书创作尤其重视对字形的安排。虽然书作可能呈现不同的样貌,但字形的准确、结构的合理始终是最优先的考量。举个例子,安排字内空间时,可以使其呈紧凑状,在笔画排列上减少空白的产生,这样就表现为黑多白少,从而生成相对扎实的感觉。而笔画有意识地向字的某一点汇聚,可以使气凝结在一点,做到内紧而外松。如果想让全篇的字形全部做到这一点,需要技法上的熟练和巧妙。清代宋曹《书法约言》说:“熟则巧生,又须拙多于巧,而后真巧生焉。”要注意的是,想在篆书创作时获得巧的力量,手腕上的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手腕的运动控制着字形结构的变化,字在转折上的表现就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就篆书创作时的字形安排而言,在转折时可以选择软折硬折兼用。软折的使用可以让字形柔媚,但要避免缺乏力度的倾向。硬折的使用可以让字形精气外扬,但同时也需要有内敛的用笔形成相互之间的补充,这要在笔划的中段体现,使之含蓄而挺健。同时要在字的内部用短小的笔画相互配合以包藏凌厉的笔势,从而体现安然沉稳之气。

(三)书作格局和情绪表现

大部分的篆书创作是有格子约束的,因此会形成相对应的书作格局和审美认知。这种书作格局和审美认知会导致创作模式固定。实际上,创作格局变化可以使篆书书作的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但其安排要合理。在篆书创作时,要重视韵的表现,要写出线条之外的妙趣。透过妙趣表达创作者的情绪。高质量的篆书书作是节奏不沉闷,一派生机盎然的。其让欣赏者在感受内在的意涵后为之欢快。这种快感的传递是创作者将自身情感注入书作之中,以外在形态为媒介,实现和欣赏者的互动。

三、文化素养在篆书创作中的表现

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为基础的一门艺术,很多时候被归入造型艺术门类。书法又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其艺术表现中的一些审美特质往往不但需要形体的构造,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靠意蕴和情感才能全面体现,这就需要书法家具有相对高的文化素养,同时将其融入书法创作里。

书作中蕴含的气,大体有庙堂气、金石气、书卷气、江湖气、山林气、匠气等。重视文化素养的书作,追求的是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书卷气。篆、隶、楷、行、草各体中,易于体现书卷气的是行草书。但实际在篆书创作中,也可以通过表现文化素养和创作者的格调而得到具有书卷气的书作。篆书从文字属性的角度看,其形体中蕴含的文字意思是审视的要点,而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体,从创作的层面看,其典雅性、装饰性又显现了出来。

篆书在书法史上最早出现,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在书法文化的传播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书法而言,传播是推动力。“传播可以是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总之要有个范围。”书法史上的篆书名作形成一个多维度的立体架构,以其外在形态为认知的基本媒介,从而实现书法文化的传播。而在看待这些篆书名作时,其包含着的文化内涵是一个要点,可以在创作表现文化素养的篆书书作时起到参照作用。

(一)篆法准确

要在篆书的创作中体现出文化素养,第一就是要注重篆法的准确。要进行篆书创作就要先认识篆书的形体。试看清代从事篆书创作的书法家,如王澍、王引之、张廷济、徐同柏、陈介祺等,大多兼具学者身份,文字学功底深厚,有着很强的识篆能力。即便他们创作出的书作各具面貌,但其中蕴藉着的文人气却是一致的。

具体到一幅篆书的创作而言,核对篆法是不是准确需要几个步骤。一是将需要创作的内容写成篆书;二是对拿不准的字,要查工具书,主要使用的工具书是《说文解字》,还有以各样式的篆书字形编成的字典,特别是清代篆书名家书作里的字形,值得参考;三是要研究在篆法准确的基础上书作的艺术性,如果同一个字在同一书作中出现两回,就要做到有些变化,而这时就要查找这个字是否具有不同的写法。

篆书可以分为大篆和小篆,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区别。大篆的审美特质主要体现为阳刚、劲健、雄强,而小篆的审美特质则主要体现为阴柔、优雅、妩媚。这并不是一概而论的,有的时候,也可以将大篆小篆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这里强调的还是篆法,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字形区别,不能混淆。在篆法准确的同时,要重视篆书的势。“势包括用笔之势、结体之势、章法之势。”势带给书作的,是动感和生机。

(二)书卷气的体现

文化素养在篆书创作中的第二个体现,就是要让书作呈现强烈的书卷气。“在文人书法中,特别强调一种书卷之气,亦即‘士气’。”在篆书创作时,书卷气可以在单字和全篇两个环节的安排里得以体现。其一是单字环节。因为篆书的象形属性,所以其是书法各体中,和图像的审美要素最为相似的一体。这时就更要在篆书创作中注意其书写状态,要让篆书书写的技巧充分展现,结构的对称、笔画的跟弧要严谨,突出稳定性,避免过多的倾斜和摇摆。书卷气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含蓄,所以要注意夸张变形的适度。清代擅篆书家在创作上的表现不同,有一招一式谨守法度的,也有追求变化的,这是其对艺术形态的认知在起着作用。以何绍基为例,其篆书创作有一些变形,但从总体上说是适度的,并不以奇崛、怪异为追求。篆书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感,以鸟虫篆为例,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跃入了工艺美术的界限。就纸上的篆书创作而言,要重视其装饰因素,以助字形保持稳定,但也要注意装饰技巧使用的尺度。因为在创作中,装饰因素一旦走入极端,就会影响手写性,而手写动态是表现书卷气的组成要素之一。

其二是全篇环节,也就是书作的章法。篆书的创作过程和楷书、隶书一样,多为依格而书。这自然不用去特别考虑行列之间的安排,但为了使书卷气得以更好地体现,有时也需要一些技巧。举例而言,清秀是书卷气追求的一种重要审美格调,那么,在全篇的布局上,就需要安排好空白,使字和字之间的距离加大,这样可以直接表现空间感,清秀的书卷气也随之得以展现。而一些书法家使用篆书创作手札,离开了格子的约束之后,又表现出飘逸畅达的行气。总之,以书卷气为追求的书作的全篇安排还是要具体到创作中,以具体形式、具体条件作为创作选择的依据。

(三)金石气和书卷气的协调

文化素养在篆书创作中的第三个体现,就是要注重金石气和书卷气的协调。篆书先要具有婉转流畅的韵致,这是其在纸面创作时的形态基础。唐代孙过庭《书谱》提到“篆尚婉而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需要注意,古代篆书的载体,金属和石材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这类介质的关系,金石气一直和篆书相伴相生。那么,在创作时就要努力协调好金石气和书卷气,使二者形成合力,提高书作的艺术表现力。协调金石气和书卷气有一些模式和办法,试举两例。

先以节奏为例。“用笔的讲求力,讲求节奏,讲求立体感,应当说是任何书体和风格都要遵循的法则。”在篆书创作上也是这样。篆书,尤其是小篆,在创作过程中不像行草书那样需要线条的连绵,所以也就不特别要求节奏的变化。但有时需要注意行笔的速度,比如在书写较长的笔画时,可以提高笔速,以使笔画匀直、光滑,在这种情况下,体现的是光润清秀的书卷气。如果在书写时使用带有变化的节奏,以抖动的笔法书写,在行笔过程中一顿一起,则体现出的是厚重高古的金石气。

再以粗细为例。书卷气占主导地位的篆书书作,线条的粗细变化不大。而金石气占主导地位的篆书书作,线条有着粗细变化,特别是起笔和收笔,起笔多粗,收笔多细,这样字的重心在上部。融合二者的重点,就在控制粗细变化的度,同时要安排好字的重心,使其稳定又具有灵动之势。总之,如果想在一幅篆书书作里体现出文化素养,就应该让其兼具金石气和书卷气,且合理调配二者之间的比重,使之自然又协调。

(四)文学美和书法美的协调

文化素养在篆书创作中的第四个体现,就是在选择创作的文字内容时,要注意文辞风格的合适。如果以古代诗词为创作内容,那么,诗词的风格要和书风保持一致。举例而言,边塞诗更适合硬朗的篆书风格,而田园诗则适合柔美的篆书风格。同理,创作豪放词时可以选择刚强的篆书风格,而创作婉约词时最好选择秀润的篆书风格。

综上所述,如果在篆书创作中时刻体现出文化素养的作用,书作就会呈现出浓厚的书卷气。同时,这一类书作在造型层面之外,还具有深刻的内涵。在欣赏时,不单要注意字的形态变化,还要体悟其中的意蕴。

①蒋勋:《汉字书法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② 王岳川:《饮之太和:书法审美境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332页。

③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565页。

④ 李思航:《书法教育和传播中的边界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

⑤ 周睿:《士人传统与书法美学》,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229页。

⑥ 崔树强:《中国书法气论10讲》,江西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172页。

⑦ 周俊杰:《书法艺术形式的美学描述》,河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33页。

猜你喜欢

书卷气篆书字形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涵养书卷气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读书人为何丢了书卷气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书卷气
添一笔变个字
用“A”字形的性质求角
我说当代篆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