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教育发展的百年历史演进及其内在逻辑

2022-10-22张贝刘邦凡

理论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想发展教育

张贝,刘邦凡

(1.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237;2.东北大学 秦皇岛分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4;3.燕山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注重立足国情实际、积极适应时代需求发展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共产党适应历史方位变化和社会矛盾的发展找到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道路。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从教育发展的宏观文化视角出发回顾历史、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在历史之变中探寻历史之常的内在逻辑,有益于汲取建设教育强国的智慧和力量。

一、教育发展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生成演进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需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从哪里来”以及不同时期历史定位问题,更重要的是明确“往哪里去”的未来走向。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教育在探索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其中历经了由“隐”到“显”、“螺旋式”发展、由“大力发展”到“优先发展”、全面深化步入新发展阶段的演进脉络,同时呈现了教育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且辩证统一的教育发展态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隐”到“显”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立足于为革命总任务服务的实际,彰显了教育发展由“隐”到“显”的历史进程。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教育发展特点是发展政治教育、将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发展广泛普及的社会教育、加强干部教育,开展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教育,这一时期我们党已经认识到教育发展是为使广大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创建初期的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斗争的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政治教育得到发展。土地革命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相应地,加强干部教育成为根据地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在对各根据地教育实践工作的总结基础上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并提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努力扫除文盲,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发展方针的首次表述。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先后通过广泛争取知识分子参与民族解放战争、创办大批学校积极开展干部在职学习教育、组织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国民教育工作、兴办大批正规中小学学校、开展普及文化知识的社会教育等方式大力促进教育的建设发展。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解放战争时期,伴随着改造新解放区的旧教育,党的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壮大。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螺旋式”发展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教育发展经历了波澜壮阔且复杂曲折的历程,这一时期教育发展在有序渐进中展开,呈现“螺旋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革故鼎新,大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指导思想地位。同时党中央基于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作出“以俄为师”的战略决策,逐步实现由新民主主义教育过渡到探索社会主义教育阶段。但由于经验匮乏,党的教育事业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推进过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基础教育薄弱以及旧式教育仍残留着封建思想的状况,开始有步骤地对教育事业进行改造,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新教育。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指出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为主要任务。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向苏联学习发展教育,制定了按照苏联模式改造各级各类学校等调整举措。1956年党的八大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伴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开始由新民主主义教育逐步向社会主义教育探索。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进一步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由此社会主义教育方针长期以来被认定为“三育两有”和“两个必须”,两者单独或者合并使用。自反右派斗争开始,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冲击,教育领域兴起“大跃进”,刮起浮夸风和瞎指挥风,打乱了正常的教育工作秩序。因此在对经济进行调整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从制定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条例开始进行调整。20世纪60年代初相继制定出台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党的教育事业经过调整重新走入正轨。1966年5月爆发“文化大革命”,此时期“两个估计”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由“大力发展”到“优先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从大力发展教育到教育优先发展的转变,通过拨乱反正、体制改革、科教兴国、素质教育和综合改革等举措,教育公平取得了新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突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推翻对教育战线的“两个估计”和恢复高考等举措逐步恢复教育事业秩序。197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增加了“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开始了对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邓小平提出扩大派遣留学生,这标志着教育领域开始有意识地对外开放。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充分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这是对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新认识。1995年党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1998年党的十五大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快车道。199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010年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在综合改革中教育现代化踏上新征程。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全面深化步入教育新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了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纵深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等新局面,教育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党的教育步入新发展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发展要在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贯彻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要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引下提升教育质量从而努力办好能够使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做好政策保障,高度重视和推进教育的全面深化发展。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努力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第一次将“劳”加入“培养什么人”的育人理念总要求中,这是党坚持教育全面深化发展的政策性突破和创新,推动了劳动教育的回归与革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第一次将教育现代化作为主线制定国家级的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纲领性文件,为教育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开拓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习近平针对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毫不动摇地落实全面深化发展理念,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建成教育强国,开启教育新发展阶段。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在新发展阶段要突出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抓好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重视职业教育,进一步建设优质均衡和高质量教育的全面发展体系。

纵览百年教育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历史条件审时度势地推动教育发展,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提升教育优越性的历史基因。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生成发展的历史逻辑深刻阐释了教育发展之“源”,不仅是中国教育传统和历史的演进,也是社会变革和教育规律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正是从既往历史以及人类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在深刻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了教育发展的正确前进方向和道路。

二、教育发展之“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指导下根据所处时代确立的教育思想理论和方针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正是本着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遵循、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守正创新、对世界教育思想的理论借鉴,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新范式。

(一)百年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是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教育发展中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百年历史经验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正确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理论中凝结孕育的,其对于探寻教育的本质、基础、目的和属性等深刻问题有着科学的论述。首先,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维度上看,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指出教育是一种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主张消灭教育的阶级属性,将劳苦大众从被培养成“机器”中解放出来。其次,从长期社会实践维度上看,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是因生产资料公有制需要人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对劳动技能的培训以及对劳动者的关注使得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也使得人有了全面发展的实践基础。最后,从教育的最终目的维度上看,教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恩格斯从当时社会分工角度出发,看到其对人发展的片面性,指出应通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去打破这种畸形发展。中国共产党充分汲取这些科学论述的精髓,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

二是坚持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守正创新。中国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百年教育思想正是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精华的沃土中滋养而生。先秦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根基,其中不乏有儒家、道家、墨家、理学家、实学家等教育流派及其教育家代表的教育思想。孔子基于“人性论”基础的“有教无类”“仁者爱人”思想,孟子基于“民本论”和“性善论”基础的“教以人伦”思想,荀子基于“礼法论”和“性恶论”基础的“节欲疏导”“尊师重傅”思想,老子基于“道”和“人性论”基础的“行不言之教”“自然无为”的思想,庄子的“睹无为之妙理,见自然之正性”的教育思想,墨子基于“强说人”与“染丝说”基础的培养“兼士”“贤士”思想和“利本”道德教育,理学家的“学思相资”“教必著行”“循天下之公”以及“以正志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实学家的“习而必行”以及“经世致用”功利教育思想,等等。这些“已有的教育材料”的沃土,提供了创造性转化的坚实基础,推动百年教育思想守正创新不断发展。

三是坚持对世界教育思想的理论借鉴。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时俱进地发展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广泛汲取世界先进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美国杜威的教育思想、苏联凯洛夫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以及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等。1919年4月到1921年7月杜威的中国之行将现代教育思想带到中国,其倡导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本质论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思想受其影响深远。凯洛夫从多角度出发论述教育的目的,提出德育的原则和实现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的观念。这些苏联的教育思想曾一度成为新中国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后工业社会背景下,主张开展全民性、终身性、主体性、通识性的教育,以其开放性、多元化、批判性的知识观影响着中国的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思想就是在本土化与世界教育思想交融中进一步成熟发展的,并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理论传承

《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需要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思想,切忌将在特定时期特殊情况下提出的理论和思想作为普遍适用的准则,否则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不断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坚持中国特色和创新性相统一,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深度。党自成立以来,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将教育同无产阶级革命任务相结合,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争取工农群众的受教育权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理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三育两有”和“两个必须”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实现理论飞跃,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三个面向”“教育开放”等教育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提供了战略指引。此后,江泽民结合国情提出了“素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教育发展理念;胡锦涛立足21世纪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同时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厘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其鲜明的理论特质严谨的逻辑结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新境界。

三、教育发展之“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主体逻辑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中国共产党教育发展的百年历程中,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教育事业发展艰苦奋斗,回答了教育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谁满意”的根本问题,这其中凝结着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主体逻辑,“谁”之答案无疑是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教育发展根植于人民之中的必然选择。

(一)坚持为人民办教育的立场坚定性,回答了教育发展“为了谁”的历史之问

为人民办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主体理念和根本立场。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政治本色即坚持人民立场。立场是人们对于某一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百年来,坚持为人民发展教育的立场坚定性彰显了人民这一主体价值的深刻意蕴。在中国共产党教育发展百年历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民性是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属性,也是党教育事业最鲜明的底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到要使广大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并有意识地开展大众的教育,体现了教育服务社会和服务人民的统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及“两个必须”都体现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宗旨,很长一段时间“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教育达到新水平,而人民立场一直是党教育发展的根本立场。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教育发展要为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党的教育的人民立场进一步彰显。

(二)坚持依靠人民发展教育的思想延续性,回答了教育发展“依靠谁”的时代之问

依靠人民发展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办好教育的主体逻辑理路和思想遵循是在坚持群众路线中去依靠人民发展教育。从毛泽东的人民观和群众路线、邓小平的“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江泽民的“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胡锦涛的“以人为本”到习近平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些思想的与时俱进和融会贯通是党以人民为主体、依靠人民办好教育的科学理论指导。依据毛泽东人民观的中心思想,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即坚持人民群众是推动教育进步的主体力量源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的发展在人民的支持拥护下成长进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通过深入分析阶级结构和状况,深刻厘清人民的内涵及构成,确定人民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团结依靠人民发展教育。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明确了“人民”这一概念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科学界定,只有分清敌友,才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这一思想在党的教育事业中不断与时俱进,奠定了教育发展依靠人民群众的科学性,丰富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主体内涵。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大力发展教育,充分重视和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教育实践。江泽民指出:“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胡锦涛提出:“我们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发展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教育,也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下创造了教育发展新局面,诠释了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历史推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的实质对应到教育发展这一层面就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发展教育。回顾百年教育发展历程,从扫盲教育到教育强国,这既是“人民教育人民办”的生动写照,也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教育的伟大飞跃。

(三)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回答了教育发展“谁满意”的实践之问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延续和评价归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始终处于不断完善中,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从来不是静态的,人民对于教育的需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能否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支持,把教育评价权交由人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教育事业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人民既是共享某一历史阶段教育成果的受益者,也是推动教育发展下一历史进程的主体力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将教育服务人民与服务社会对立、片面追求人民的满意,而是在相辅相成基础上实现深层次转化、推动和革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教育内涵,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后,提出“更好”“更公平”“公平而有质量”“均衡且高质量”等理念,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价值丰富化。中国共产党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用二十几年时间完成了义务教育普及,用十几年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的伟大进步,将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和对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从“为人民办教育”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逐步提升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和认同感,让人民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在发展、进步与成熟,新发展阶段也将继续聚焦在教育均衡和高质量上,解决教育短板问题,实现人民对党的教育的更高认同。

四、教育发展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教育发展的百年历史正是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实践活动的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教育的思想理论则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科学把握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实践,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使命而奋斗的思想理论。在正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厘清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之路,则是明确“由过去到现在”的教育“往哪儿里去”的必然逻辑和实践理路。

(一)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上要坚持新发展格局,推动教育发展往深里去

习近平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将成为指导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遵循。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应将推动教育深度自觉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新矛盾,坚持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原则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解决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问题,把“改”字贯穿教育综合改革的始终,通过革故鼎新激发教育发展的创新活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把握新发展格局处理好三个重要关系是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一是处理好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的关系,把握好“一条主线”即教育供给侧改革。其一,现阶段对于教育领域改革的着力点是在重视教育需求侧基础上的供给侧改革。化解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层次化的需求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下需要识别人民群众对于教育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通过教育精准供给,如有针对性地加大教育供给数量、扩大教育供给规模、优化教育供给结构、提高教育供给水平、增强教育供给活力、改善教育供给效果,以高质量的教育供给体系满足、引领和创新教育需求,最终以教育需求创新发展助力教育供给的再提升。其二,着力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马太效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级别、不同主体的教育实际需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完善教育布局调整,以教育供给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百年教育发展中,经济基础调整变化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进程阶段化形成的交互影响,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重要原因。现阶段教育综合改革思路是以系统观念构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程,推动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过渡和最终实现。对于偏远落后贫困地区要优先配置教育资源;对于各级各类学校发展阶段要分类指导精准配置;对于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和群体间的教育要相应加大教育投入以缩小教育差距;对于不同地区间的人口密度、户籍制度改革、流动人口分布、学段学区划分等因素要充分掌握,综合设计,解决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教育布局的不协调,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是处理好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在两者一体化下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国内循环基础。其一,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优先发展教育,以更彻底更果断更有效率的教育综合改革发挥社会主义教育的优越性。国内大循环要牢牢把握住“大”,突破区域间教育发展的小循环及教育发展自给自足的内循环,站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基础上着力提升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发展体系的人力资源水平,以提高教育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流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教育模式变革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和法制化建设等举措推动中国教育“强起来”。其二,统筹国际国内双循环大局,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竞争优势。“计利当计天下利”,教育对外开放不是“单兵独进”,要继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制度建设,全方位深化教育互鉴互助,切实维护国家教育主权;继续做强国际中文教育品牌,加大人才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力度,持续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

三是处理好教育改革和教育评价的关系,在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基础上把握好“尺度”“温度”,坚持刚柔并济以教育评价改革落地落实助推教育改革深化。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出台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助推器”。“刚”指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用好制度优势,助力教育改革评价体系落地落实。这其中需要处理好不同评价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专业化建设与时代发展变化的关系、教育发展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方案》落实的责任体系和运行的保障体系的关系,处理好以上五个关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柔”指的是保持教育评价体系的柔性张力,助力教育改革多样化创新性深化。中国共产党教育发展百年历程是以现实变化作为发展圭臬。站在历史交汇处,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多,加之各地发展基础差异较大,应鼓励创新多样性发展,对于《方案》的执行应避免“一刀切”,注重过程与结果、效果与评价、理论与实践、整体与个体、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贯穿教、育、考、招、用各个环节,坚持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协同推进,有效凝聚教育改革合力。

(二)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要牵住“牛鼻子”,推动教育发展往心里去

中国共产党在教育强国之路上一直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是长期复杂课题,找到和抓住其主要矛盾和关键,即“牛鼻子”,成为推动教育发展往人民心里去的“动力源”。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牵住“牛鼻子”指的是找到“办好教育”即解决人民在不同教育领域急难愁盼问题的关键、找到“人民满意”即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立德树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牛鼻子”。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也是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的根本路径。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这一重要论述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需要融入教育各环节、各领域和各目标之中,从这几个领域下功夫做好衔接和导向,提升教育一体化和素质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关键点就是抓好“质”和“量”、“某一环节”和“整体目标”、“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德”的普及确立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保障。

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人民在不同教育领域急难愁盼问题的“牛鼻子”。一要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包括做好学前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做好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推动特殊教育提升实施。学前教育普及的重点领域在农村,需要加大管理力度和投入、提升办园水平、加大发展公办园和积极引导普惠性民办园。义务教育需要持续巩固,健全偏远落后地区的控辍保学工作。高中教育需要提升普及水平,鼓励特色多样性发展。多举措保障特殊群体的教育权利,加大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同时着力向教育资源薄弱的农村偏远落后山区倾斜,因地制宜精准帮扶,分类指导补齐短板,解决好不同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确保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二要推进职业教育完善发展。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和保障机制,构建将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体系。三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发展彰显扎根中国大地的办学特色和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扩大中西部高等教育投入和建设,破除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弊端,激发办学活力和创新能力,增强高等教育竞争力。

(三)在构建教育治理新格局上要立足中国特色,推动教育发展往实里去

新时代构建教育治理新格局,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其中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键。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教育工作格局,将教育制度优势转化为教育治理效能。二要解决好教育领域不同利益主体的分权问题和权力边界确定的问题。从横向上厘清不同教育职能部门的关系进而确定权力的再分配;从纵向上厘清中央和地方不同教育治理层级的关系进而确定权力的下放程度;在权力边界确定问题上要避免僵化关系,明确责任、权力和底线。三要立足中国特色增强教育自信,教育治理必须重视教育的民族性和传承性,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四是坚持教育多元化和创新性,合理运用教育治理工具,推动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和完善,以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领域的现代化逐步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五是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新型关系,通过调动社会各方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合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中国共产党教育发展的一百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形成、递进、创新的一百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大地传播、实践、发展的一百年,是践行以人民立场发展教育的初心、决心、恒心的一百年。在党教育百年历史之“变”中厘清教育发展之“常”,既是站在百年历史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深入人心的迫切要求,也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思想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