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生态素养”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以福州高校第二课堂为例

2022-10-22陈伟昆蔺义桥

科教导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福州市第二课堂生态

陈伟昆,蔺义桥

(1.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 福州 350000;2.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000)

1 课程建设背景:生态城市与高校教育共生共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随后,我国多个城市相继提出建设生态城市规划,希望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城市品牌形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福州近年屡获殊荣,走出了一条体现福州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从2012 年至2019 年,福州的生态履历亮眼,屡获佳绩。为进一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2020 年3 月30 日福州市政府批复并印发实施《福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8-2025 年)》作为下一阶段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并明确指出要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

本文以福州市高校第二课堂“生态素养”的课程内涵和教学手段为研究目标,目的在于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素养教育深度融合,促进生态城市与高校教育共生共荣。

2 课程的内涵:实践育人与地区维度嵌入

2.1 跨学科

生态素养课程能培养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全方位的有机联系、能够知晓并分析环境问题,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观。其生态素养课程以生物科学、地理科学或者环境保护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融入传播学、艺术学、心理学、建筑学、文学等学科知识,鼓励更多的学生从人文视角出发,关注生态,主动参加生态项目或者生态传播。因此,生态素养课程具有跨学科性。

2.2 异质性

生态素养涵盖了知识的传播、意识与情感的培养、行为的发生等全方位的因素。其中生态知识可以根据单一的知识框架来进行传播,如自然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或者生态系统相关知识,但生态意识与情感的沟通、生态行为表现形式均具有异质性。生态意识与情感的培养是一个慢慢滋养、孕育、不断累积和发展的过程,其目标通过渗透式的知识传播实现。

2.3 情境性

和谐的生态环境能“悦人性,静人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从而增强生态意识,促进生态行为。为此,生态素养的培养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相关情境下进行知识生产,生产效率方能更高,内容方能服务于实际需求。

3 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基于福州市生态城市的探索

3.1 第二课堂与生态素养教学形式契合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以“育人”为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实工作开展中发挥着德育的社会性和教育性等功能。课程目标具有导向性、内容具有广泛性、组织机制具有灵活性、专业界限具有模糊性、活动时空具有开放性、活动效益具有综合性等特点使得第二课堂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要求与学生人格品质、素质、能力的现实化与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生态素养课程的跨学科、异质性及情景性等课程特性,使得该课程内容倾向于以非课程的思想渗透等形式进行,要求老师要更加重视对生态意识、情感和行为等的培养,而不应该仅仅完成对知识的讲授,注重个体对生态的内在认知与外在行为统一,于无声处指导人的行为。

因此,第二课堂课程形式与生态素养课程需求契合,通过开放灵活的课堂互动形式,向大学生传递生态知识,进行思想渗透和行为指引。

3.2 第二课堂生态素养教学大纲

现阶段,第二课堂生态素养的教育缺乏完整的体系,课堂专业度不高,课程理论薄弱、缺少专业指导教师,课程组织形式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专业知识的融合性较差。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第二课堂特点,通过第二课程的教学模式将生态知识迁移至生态实践活动中,注重课程的全面性和通俗易懂性,在理论内容上更加注重福州城市建设的紧迫性和生活相关性,注意课程内容在实践环节的“去专业化”,更加注重教学内容在高校的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具体而言,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

3.2.1 明确教学目标

第二课堂教学目标以向社会输入地方适应性人才,地区维度嵌入式实践活动为主,以增强大学生对城市的归属感,从而提高保护城市生态文明的责任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作为课程活动目标。

福州市生态资源丰富,其生态城市的物质载体主要分为园林、廊道、栖息地、城乡接合部。根据非集中、小班学习模式选取合适的调研地点,深挖福州生态资源作为学生探索课程主题、学习福州市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促进“生于斯,长于斯”的情境性学习,综合福州地域地貌、水文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污染排放、植物配植、动物栖息等方面,以史料解读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亲身走入福州市生态系统,引发学生对生态知识获取的渴望、生态情感的增强,生态行为的触动。

3.2.2 完善课程体系

“掌握知识、养成习惯、形成思维”是我们生态素养课程的目的,依此设置知识传递、理念解析和行为引导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专题一:生态认知。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梳理人类文明主要发展阶段。走入乡土中国,体验乡村生活的原始与和谐,引导学生摒弃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方式,养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专题二:生态意识与情感。第二课堂应开发挖掘福州市广为人知的生态符号,开发其生态感知与丰富符号多元认知。借助一个个熟悉的生态符号来传达知识,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对福州市生态保护的荣誉感。

专题三:生态行为与准则。良好的生态行为往往需要通过他律、自律和目标这三个阶段来实现。在全媒体时代,教师应借助传播媒介,指导学生使用媒体,通过调研城市生态议题逐渐弱化外部制约力,通过自主调研转变为自我规范与制约;引导学生以学生、市民能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新媒体内容创作,传达生态知识与行为规范,诉诸视频、音频、图表等形式,开发学生作业信息表达的多元化,通过适当的传播渠道进行传播。

4 教学案例研究:福州市第二课堂生态实践教学内容开发

4.1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课程结合福山郊野公园区域图,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读自主学习,实地调查识别公园山形地貌、原始森林植被、丰富的生物群落、生态城市建设指标等综合知识。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创造性媒介内容生产法将知识的讲授融入实地情境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并分析说明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与城市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

4.2 教学过程

调研前对全班同学进行集中培训,发布调查主题、相关文献及问题,督促学生研读调研资料。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3~4 人为一组并制订调研目标。在实地考察时,教师带队进行整体讲授,将福州市鼓楼区福山生态郊野公园作为课程教学载体,开发该地区生态知识融入实践调研。调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造性媒介内容生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城市参与感与社会责任感。运用图像、音频、视频、图表、采访等在野外调研采集的信息进行自媒体内容生产,引导学生了解福州市民的媒介接触习惯,站在不同人群立场参与媒介内容生产,从而思考生态保护背后遵循的规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与生态情感。

4.3 课后反思

据统计,福州市2019 年拥有35 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340330 人,毕业生人数80965 人,人数庞大。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生态的关注度普遍较低,以人类主导自然的角度看待生态保护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同时,生态情感不够深厚,生态保护责任意识较为薄弱。此外,高校“环保教育途径匮乏”“课堂教育不到位”,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过度重视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在今后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教学目标上突出思想引领,形成生态情感。生态素养教育应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认识和分析形势与政策的能力。

在教学上突出与时俱进,推进混合式线上线下课程教学方式,实施专题式教学。在课程案例选择方面应将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与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不断调整转换,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师培养上提升教师生态素养。任课教师要学习新时代青年的身心特点、心智结构和成长规律,从而促进学生将生态意识转化为有效的生态行动。

5 结语

本文基于大学生生态素养与福州市生态城市建设已有的研究,将福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嵌入高校生态素养教学职能中,将提高大学生生态素养作为增强福州市公民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途径。本文梳理了生态素养课程内涵,总结生态素养课程的跨学科、异质性及情景性等课程特性与高校开放灵活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契合,提出第二课堂生态素养教学实践大纲。在此基础上,针对福州市第二课堂生态实践教学进行开发,以福州市福山郊野公园为教学载体,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详细讲解。研究者会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开发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模式。

猜你喜欢

福州市第二课堂生态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奇妙的梨子提琴
教育,是一种成全——福州市宁化小学“成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以生为本:互动中落实高效讲评——以“2018年福州市质检卷”为例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