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院校“三下乡”实践育人策略研究

2022-10-22周姗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公关世界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三下乡育人专业

文/周姗(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要求“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师范生培养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师范生培养目标不应只局限于掌握基本教学理论、具备基本专业能力、懂得基本教学技能,重中之重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备对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认识,胸怀深厚的爱国情感,肩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是一个生动鲜活的平台,可使在校大学生零距离贴近国情、社情、民情,检验自身本领,磨砺自身意志,提升自身素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三下乡”实践活动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是高校常规工作,以“三下乡”为载体,针对性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育人功能和效果上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可与校内专业知识学习达到相互促进、互相完善的作用。“三下乡”实践活动开展几十年间,取得了不错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实际问题。

1.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形式、轻实效倾向

大部分高校对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甚至认为“三下乡”活动仅是必须完成的当年工作,对“三下乡”实践思考不深、探索不够。活动的组织开展中,常常出现团委部门单兵作战的现象,各部门之间、上下级组织配合度严重不足。团队之间活动方案与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活动过程流于形式,活动总结缺乏升华,严重影响“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和育人目的。

2.学生专业与实践内容黏合度不强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作为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应当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热点和需求,同时应高度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专业特色,精准制定活动方案和服务内容。严格遴选优秀团队成员,避免出现学生专业结构、知识能力与实践服务内容严重不相符的情况。[此外,各高校在开展“三下乡”活动中,还存在实践模式单一、实践内容相近的情况。许多实践队伍都采取了大学生红色教育、山区支教、参观走访各类教育基地等形式,对专业学以致用和基层的本质需求缺乏考虑。

3.专业教师对实践指导参与度不够

前文提及,因为各部门配合度不高,在各高校,工作往往由校级团委部门分派至二级学院的团学组织,变成学工管理部门和各级团学组织的内部事务。各系部教学单位和专业教师参与度过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践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高,黏合度不强,难以达到校外实践与专业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使得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收获感不强。

4.下乡实践基地稳定度不高

地方和高校联系不足,校内外机构疏于配合,使得三下乡实践活动基地时常难以长久维持。很多实践队伍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甚至需要带队老师自己联系实践地点。实践地点的经常性变更,导致实践队伍难以深度了解一个地区,也造成了实践项目持续开展和深度挖掘的现实障碍,有时甚至出现难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参与暑期实践锻炼的机会。高校与实践基地的低紧密度合作,使得“三下乡”社会实践知行合一的育人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5.实践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许多高校对“三下乡”活动经费支持上非常有限,许多团队反馈经费匮乏是限制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最大问题,有限的物资支持无法满足诸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参加暑期实践的学生往往需要自己出资购置实践活动的必需用品,节省成本成为实践团队开展一切活动的首要考虑因素。团队负责人进行方案设计和活动内容实施上,往往也会首要考虑缩短活动时间,降低费用成本,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项目的实践效果。

二、“三下乡”实践育人的策略路径

1.坚持创新“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应考虑社会现实因素,将院校特色、专业特点与地方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三下乡”实践活动既可与教师教学科研相结合,也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师生优势、专业优势,结合实践服务地区的具体要求制定服务方案和实践内容,使“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接地气、有意义。例如,心理学专业可在留守儿童地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切实提高实践队伍的综合能力素质

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主体,参加“三下乡”实践的团队成员决定着实践服务团队的整体能力。为了贯彻落实好相关工作,并保证实践整体效果,高校应该对参与“三下乡”实践服务的师生进行择优选择。成员甄选应首选专业技能优秀、政治素养过硬的教师和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校内要建立相关机制,考核评定师生综合表现,形成奖励机制,正面引导师生投入参与。下乡实践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意识培养,引导教育学生志存高远、心有担当。

3.保证实践主体的多元化、专业化、团队化

首先,参与“三下乡”实践的主体必须多元化。组织机构和团队成员的构成都应该遵循此原则。实践团队的参与成员既要辅导员,也要相关专业的教师,还要搭配不同专业比例的学生。团队成员应该从众择优选择。党、团、学生组织中的优秀成员可考虑优先纳入。各年级学生要形成年龄梯队。团队人员的选择上可采取分专业组队形式。

其次,实践指导必须专业化、团队化。“三下乡”实践是需要多方配合的工作。开展实践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带队老师团队作业,指导教师除辅导员老师外,还应包含专业课老师,如有条件可配置团委老师1名,以保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及时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指导、活动保障等各方支持。团队老师要全程参与,分工协调,既要把握实践活动的进度和方向,保证实践与专业的高匹配度,也要保证学生安全,处理紧急问题,合力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4.努力拓展长期有效的实践合作基地

学校可利用校友资源与政府、社会资源积极对接,拓展校地联合实践基地。校地共建实践基地,积极构建分类别、有主题的实践平台。同时,结合学校专业特色,针对性开展下乡定制服务,巩固校地联系,加强校地合作,进行校地共同育人。注重打造校内特色实践项目和品质实践队伍,保证实践活动可长期有效开展,产生积极社会影响力。

5.积极拓宽“三下乡”实践的资金渠道

各高校应加大对“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利用一切可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保障。可设立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专项资金。整合政府、企业资源,通过社会资金来源筹集专项经费。可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降低实践团队资金压力,有力支撑实践团队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保证实践育人效果。

三、“三下乡”实践育人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认识不足,完善短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三下乡”实践是青年大学生检验自身专业能力素质的绝佳平台。通过实践锻炼,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知识学习漏洞和专业技能短板。实践过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知识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提高知识学习热情。下乡经历有助青年学生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和精神。社会实践需要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特别是艰苦环境。实践中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人际交往、适应环境、了解社会、应急处理等能力,这些对青年学生而言都是校内环境或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生存技能,通过实践可有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走向社会打下前期基础。

2.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师范院校是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摇篮,教育师范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灵魂铸造的第一步。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应当对国情、社情、民情建立初步认识,对于国家社会需求和地域文化风貌基本了解。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价值观的改造教育,达到内塑灵魂的效果,是一堂绝对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3.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大学校园压力较小,氛围相对轻松,青年学生无法直接感受社会,对于现实缺乏清晰认知和深刻了解。“三下乡”社会实践引导青年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进农村,使大学生能够亲身投入国家建设第一线,了解社会现实需求和国家发展需要,感受新中国建设成果和新农村发展变化,激发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奋斗的崇高理想。

四、结语

“三下乡”实践可以巩固校内育人成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可培养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自身认同、社会责任。在新时代发展趋势下,师范类院校更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搭建好、利用好“三下乡”社会实践这个大平台,引导师范生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利用社会实践做好二次育人,使实践育人与校内教育可真正做到互促互补,强化育人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优质的师范人才。高校作为育人单位,在“大思政”的环境下,应积极搭建育人平台,形成高校和社会的共同育人新局面,实现校内育人与实践育人相互结合。

猜你喜欢

三下乡育人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