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为什么这么难

2022-10-21李卫华

思维与智慧 2022年30期
关键词:处境共情房间

◎ 李卫华

“共情”是指一个人或群体投入地去理解和体会另一个人或群体。无论处在何种关系场景中,人们都希望被理解、渴望被共情。一个群体如果无法理解另一个群体的制度和文化,可能会将对方视为异类,产生对峙;一个人如果无法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和感受,容易引发误解。理论上,只要换位思考,就能与对方达成共情。然而,现实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反问:“我理解他了,他为什么不理解我?”为何共情如此之难?

难就难在看不到“你”。共情意味着设身处地感受对方的感受,意味着“悲伤着你的悲伤”,你若身处烈日,我亦深感炙热;意味着“幸福着你的幸福”,你若置身晴天,我便安好。要做到如此,绝非易事。人们往往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愿意躬身入局,是因为弯腰比站着要辛苦太多。站着说话指点一番,比切身去体会对方的苦处难处要容易得多。共情还意味着倾听对方的一切,并不断自问:你为什么难?我如果是你会怎样?共情的发生,需要走进对方的世界看到对方,深入对方的内心读懂对方。

难就难在想不到“他”。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站的位置不一样,看待世界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截然不同。我们即使有共情对方的能力,也未必有共情对方的动力。看到对方的“恶语相向”,想不到他在背后迎风面雨,不同的立场,决定了不同的视角,对方的感受也许刚好在我们视线之外;看到对方的“勃然大怒”,想不到他身负重担,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不同的思维习惯,他的感受也许刚好是我们的思维盲区;看到对方的“斤斤计较”,想不到他可能被生活压弯了腰,不同的利益相关度,决定了不同的行事风格,对方的感受也许刚好与我们的利益无关。很多时候,我们不单要具备理解对方的能力,还要找到彼此之间的共同立场、视角和利益点,方可达到一种“经历未必相同,感受却可相通”的境界。

难就难在放不下“我”。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怎么能这么说话?”“我就这脾气,说话比较直!”共情受阻,在于我们很难跳出自己的处境,暂时把“我”放下。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逆着自己的个性,代入到对方处境中,这不但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圈,还要忍住评头论足的欲望,压抑指手画脚的冲动。明明有自己的脾气,要先放一放,明明对对方的问题洞若观火,要先忍一忍。共情的过程,好比暂时离开自己的房间,完全进入到对方的房间,对方家里的布局摆设我们都了然于心,房间的问题我们也一清二楚,但我们只是坐下来陪伴对方,等对方状况好转后,我们便原路返回,挥手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有时候,看见问题却不直击要害,眼见顽疾却不手起刀落,是因为明白你此刻急需的是情感支持,而非言语批评。忍住“我”,才能给对方空间,放下“我”,才能与对方同频。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婴儿啼哭,其他婴儿听到后也会随着啼哭,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是人类的本能。共情虽然不易,但只要暂时搁置自己,愿意用心体会和感受彼此,努力画出最大的情感同心圆,共情就会发生。

(王世全摘自《前线》 图/槿喑)

猜你喜欢

处境共情房间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Chapter 4 Merrick's first home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房间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画与理
房间,这是我的房间
锁在房间里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