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财政支农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2022-10-21徐皓南郭欣仪
侯 达,徐皓南,郭欣仪,陆 帆
(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关系到农村农民生活、国家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各方面重要内容,农业需要发展且必须发展。由于农业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和风险性,政府有必要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投入来保障农业健康发展。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型。不难看出,步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时期,农业的发展不仅在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等经济方面有着基本要求,而且在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绿色性方面也有着更高要求。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是在考虑资源和环境污染因素下的衡量生产过程中利用全部要素投入获得产出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1-3],其较好地反映了农业在经济、环境和效率三方面的结合,体现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衡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考。本文从财政支农支出视角出发,考察广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一步探寻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1 研究现状
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发现,农业财政支出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而且形成的结论不太一致。1)认为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如沈能等[4]、李丽[5]、李婷[6]的相关研究都表明,财政支农与农业绿色全要素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认为财政支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于生产结构、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选择,进而影响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2)认为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如叶初升等[7]、肖锐[8]研究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明,农业财政支出有利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的提升,但其长期效果较短期效果好,即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3)认为两者之间关系并不显著,如梁俊等[9]通过模型分析,得出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全要素增长率的影响并不明显的结论。
总而言之,现有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局限性:1)研究农业财政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章较多,直接研究农业财政支出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较为少见;进一步就农业财政支出对绿色生产率的影响加以分解,深入分析农业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的正负效应,进而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的文章更是少见。2)研究样本范围大多数为全国或省际间或其他农业大省;针对广东省关于农业财政支出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鲜见,只有何新安等[10]、陈恩等[11]、梁俊芬等[12]为数不多的学者开展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区域科技进步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农业补贴等财政支农政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首先剖析广东农业财政支出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从理论上探讨广东农业财政支出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逻辑,进而基于广东省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利用广义矩估计(GMM)实证分析广东农业财政支出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优化广东农业财政支出配置,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对策。
2 作用机理
在分析农业财政支出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前,需先明确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本项目子课题对广东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是基于劳动力投入、机械动力投入、灌溉投入、化肥投入、农药投入、农膜投入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与农业总产值(期望产出)和碳排放(非期望产出)计算获得的[13]。因此,本文基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与农业产出视角,考察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
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视角看,王亚芬等[14]认为,财政支农支出改变了投入农业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进一步影响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比例。吴海涛等[15]指出,财政支农支出通过改变生产者的获利预期和风险预期来影响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规模。通过已有研究结论可知,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规模和结构来实现。此外,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可分解为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来自技术前沿面移动,即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13],而技术进步偏向与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契合程度决定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16]。因此,当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改变与技术进步偏向相同时,二者相互匹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高;相反地,当财政支农支出改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与技术进步偏向相背时,会降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从农业产出视角看,产出包括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前者用农业总产值表示,后者用碳排放表示[13]。一方面,要考察财政支农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所带来的期望产出即农业总产值的增加情况;另一方面,也要考察由于财政支农所导致的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引起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进而导致的非期望产出即碳排放的增加情况。当农业总产值不变的情况下,若财政支农抑制了碳排放的增长,则可认为财政支农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当在碳排放不变的情况下,若财政支农促进了农业总产值的提高,则也可认为财政支农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反之同理。但现实情况必然是财政支农同时对农业总产值和碳排放产生影响,二者的变动比率共同决定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综合上述分析,农业财政支出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3 模型构建
为了考察广东省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影响,本项目子课题已采用基于SBM-DDF方法的Luenberger 指数对2007—2017 年广东省各市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13]。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上述Luenberger 指数法得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参考叶初升等[7]的研究方法,以农业财政支出为解释变量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利用GMM 方法对该空间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研究广东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模型构建如下:
(1)式中,Yit代表第t年i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数据已由本项目子课题测算出[13];Yit-1表示第t年i地区滞后一期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用于控制滞后期对当期的影响;AFit代表第t年i地区财政支农变量,用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表示;AFit-1表示第t年i地区滞后一期的财政支农变量。由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受诸多因素影响,为了客观评估财政支农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可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影响的其他因素作为控制变量xj,主要包括:自然条件x1,用各地区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表示;农业生产结构x2,用各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表示;对外开放度x3,用各地区农产品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农业增加值表示;农村人力资本x4,用各地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会员人数表示;机械化水平x5,用各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表示;经济发展水平x6,用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变量描述性统计列于表1。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4 回归结果分析
各项指标的回归结果列于表2。其中,回归结果Ⅰ反映了广东省财政支农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一步地,为了考察财政支农支出与GTFP 是否受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将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生产结构的交互项加入模型中进行回归,其回归结果列于Ⅱ。此外,为了研究农业财政支出影响的区域异质性,本文将样本分为珠三角地区和非珠三角地区,其回归结果列于Ⅲ、Ⅳ。
表2 广东财政支农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从回归结果Ⅰ来看,财政支农的回归系数值为-0.397,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财政支农滞后项回归系数值为-0.258,同样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财政支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GTFP 的增长,且存在滞后效应。其产生的原因是,一方面财政支农促进合意产出的增加,另一方面财政支农激励农业化学物品投入增加,进而促使非合意产出增加,后者产生的负向效应大于前者产生的正向效应,因此财政支农降低了GTFP。控制变量方面,自然条件x1、农业生产结构x2和对外开放度x3对GTFP 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相关系数分别为-3.011、-1.8045 和-0.1,这表明受灾面积越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越大、对外开放度越高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会较低;农村人力资本x4、机械化水平x5、经济发展水平x6对GTFP 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会员人数越多、机械化水平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会较高。
从回归结果Ⅱ来看,加入交互项指标AFit*x2之后,农业财政支出AFit与GTFP之间的关系由负向影响变为了正向影响,并且从相关系数的值来看,AFit*x2的相关系数为-2.864,而AFit的相关系数为1.131,交互项的系数绝对值大于农业财政支出的系数,这表明农业生产结构在农业财政支出与GTFP 之间存在关键调节作用,农业生产结构符合地区生产模式时,农业财政支出对GTFP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从回归结果Ⅲ和Ⅳ来看,珠三角地区农业财政支出系数值为0.967,并不显著,但滞后项系数为-1.765,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珠三角地区财政支农抑制了GTFP 增长,但存在一定的时滞性。非珠三角地区财政支出系数值为-0.218,在10%的水平上显著,但财政支出滞后项系数为0.203,同样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非珠三角地区财政支农支出有助于促进GTFP 增长,且存在滞后效应,当期财政支农支出可能不会提高GTFP 甚至降低GTFP,但随时间推移,最终GTFP 会提高。从控制变量的情况看,农村人力资本x4和经济发展水平x6在珠三角地区对GTFP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农业生产结构x2和机械化水平x5对非珠三角地区GTFP 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然条件x1和对外开放度x3在珠三角地区和非珠三角地区对GTFP的影响均不显著。
5 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广东财政支农与GTFP 存在显著负向关系。2)农业生产结构在农业财政支出与GTFP 之间存在关键调节作用。3)基于异质性视角分析,珠三角地区财政支农与GTFP 同样存在显著负向关系,但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而非珠三角地区财政支农支出与GTFP 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同样存在滞后效应。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完善资金分配机制,适当将珠三角地区财政支农资金转向非珠三角地区,可从整体上提高广东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保障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供给,合理调配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及结构;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与碳排放相关的财政支农政策,引导激励农民使用环境友好型技术;4)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广绿色生态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