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维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率
2022-10-21周建盈张东瑜张志军
周建盈,张东瑜,张志军
1.广东省徐闻县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广东 湛江 524100;2.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广东 湛江 524100
0 引言
2型糖尿病为常见糖尿病类型之一,发病后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会随着其病程的不断延长而慢慢下降,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各种因血糖控制不佳而导致的并发症,例如心血管疾病以及肾功能不全等[1]。据相关统计资料[2]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大约为11.57%,且近年来发病率还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胰岛素在维持血糖平衡方面具有良好作用,但是相关研究[3]表明胰岛素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导致患者发生低血糖事件,使用剂量越大,越容易发生低血糖。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为目前临床常见的一种新一代口服降糖药物,其中维格列汀不仅降糖效果良好,而且对患者胰岛功能具有良好改善作用[4]。为进一步分析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维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本次研究将以本院收治的8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详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88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4例)。参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38~72岁,平均(49.17±4.22)岁;糖尿病病程3~10年,平均(6.16±1.33)年。研究组男21例,女23例;年龄37岁~73岁,平均(49.15±4.27)岁;糖尿病病程区间3~9.5年,平均(6.13±1.3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2型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者[5];②原始治疗方案为胰岛素治疗者;③遵医嘱行为良好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⑤年龄在18岁以上者。
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者哺乳期者;②合并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者;③认知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沟通者;④严重肾功能不全者;⑤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⑥中途更换治疗方案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生活指导以及饮食指导等基础上进行治疗,参照组在维持原口服药种类以及剂量的基础上增加胰岛素(生产企业:徐州万邦金桥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4567)治疗,胰岛素用量根据微量法测定的血糖水平结果调整,治疗时间为三个月。研究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增加给予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维格列汀(生产厂家为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80055;产品规格:50mg×14s)治疗,当维格列汀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维格列汀的每日给药剂量为100mg,早晚各给药一次,每次50mg,期间根据患者血糖下降情况可以合理减少胰岛素使用剂量,治疗时间为三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三个月后的血糖控制效果,分别抽取5mL静脉血检测其FPG、2hPG;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三个月后的FC-P、2hC-P、hsC-RP,其中FC-P以及2hC-P以化学发光法[6]进行检测,hsC-RP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7]进行检测;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三个月后的胰岛素日使用剂量以及治疗后的低血糖发生率,其中以任意时间点的血糖值低于3.9mmol/L视为低血糖。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22.0处理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治疗前后的FPG以及2hPG水平比较
FPG以及2hPG水平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水平和参照组比较均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 组间治疗前后的FPG 以及2hPG 水平比较(,mmol/L)
表1 组间治疗前后的FPG 以及2hPG 水平比较(,mmol/L)
2.2 组间治疗前后的FC-P、2hC-P以及hsCRP水平比较
FC-P、2hC-P以及hsC-RP水平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C-P以及2hC-P水平和参照组比较均明显更高,hsC-RP水平和参照组比较均明显更低(P<0.05),见表2。
表2 组间治疗前后的FC-P、2hC-P 以及hsC-RP 水平比较()
表2 组间治疗前后的FC-P、2hC-P 以及hsC-RP 水平比较()
2.3 组间治疗前后胰岛素日剂量及治疗后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胰岛素日剂量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参照组比较明显更低,同时低血糖发生率和参照组比较均明显更低(P<0.05),见表3。
表3 组间治疗前后的胰岛素日剂量及治疗后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2型糖尿病的发生可受较多因素影响,例如饮食习惯、年龄以及肥胖等,患者的预后通常和其日常血糖水平控制效果存在密切关系。2型糖尿病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例如双胍类药物以及磺脲类药物等,除此之外还有运动治疗以及胰岛素治疗等,其中胰岛素治疗虽然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糖,但是其容易发生过敏以及低血糖等情况[8],而既往也有相关研究[9]指出影响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其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低血糖发生风险。而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维格列汀为临床新一代降糖药物,降糖作用持久,可以有效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更容易降低患者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概率[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FPG以及2hPG水平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水平和参照组比较均明显更低(P<0.05),同时在FC-P、2hC-P以及hsCRP水平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C-P以及2hC-P水平和参照组比较均明显更高,hsC-RP水平和参照组比较均明显更低(P<0.05)。提示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维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改善其炎症状态。对于选择胰岛素治疗的患者,C-P不受血清中的外源胰岛素及胰岛素抗体的影响,能够对患者基础和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释放功能进行有效反映,是患者胰岛功能的常见评价指标之一,而李璐等[11]报道,FC-P以及2hC-P水平和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密切相关,其水平越高,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越良好。而hsC-RP作为一种慢性炎症因子,已有学者指出其水平和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存在密切关系,可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增加患者血管病变发生的可能。由表3可知,在胰岛素日剂量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参照组比较明显更低,同时低血糖发生率和参照组比较均明显更低(P<0.05)。而既往也有研究[12-13]指出,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联合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可以使胰岛素使用剂量下降30%左右,从而减少患者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本次研究结果大致相符。
综上所述,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联合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维格列汀治疗可以进一步提升降糖效果,且更有利于降低胰岛素日剂量以及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改善炎症状态,治疗安全性高疗效理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