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对大学生的危害与防范措施
2022-10-21杨润泽赵泓彰闫香汝熊玉林
杨润泽 赵泓彰 王 琼 闫香汝 熊玉林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现代化工具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隐患。许多不法分子借助于手机和网络等现代通信工具实施非接触式诈骗,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心灵创伤,甚至导致其丧失生命。因此如何避免电信诈骗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而本文从电信诈骗的危害和根源以及现状分析等角度出发,以期能够避免这一不良现象的发生。
一、电信诈骗危害巨大
电信诈骗是信息化时代的负面产物。公安部将其定义为一种以利用电信技术向社会不特定的人群发布虚假信息,骗取广大人民群众财物的犯罪行为[1]。研究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电信诈骗向多样化、精准化、集团化和智能化发展,并且具有低成本高回报的特征[2]。202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检察机关分别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3.9万人、5万人和4万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53.7亿。2021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起诉人数虽有所回落,但是总体上仍在高位运行。陈智敏表示,目前此类犯罪警情已占全部刑事警情的46%,部分城市甚至超过50%[3]。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发布的《新形势下电信诈骗治理研究报告》显示,受电信诈骗危害的大学生占68%[4]。大学生已经成为电信诈骗最主要的受害者[5]。
(一)电信诈骗对大学生的危害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对社会往往充满美好的幻想,忽视社会中隐藏的黑暗,从而容易掉入电信诈骗的陷阱。随着大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加,对经济独立的欲望也愈加强烈,使电信诈骗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实施成为可能。一方面电信诈骗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6]。例如,家庭条件不富裕的大一新生小路第一次刷单获利后放松警惕,损失14000元后才意识到上当受骗[7];某校谭某在QQ群购买充值卡赚取佣金结果被骗2000元[8]。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遭受电信诈骗后出现很强的心理波动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例如,某大学的学生被电信诈骗人员以发放助学金为由骗走学费,因此产生巨大的心理波动,致使心搏骤停而身亡;广东揭阳某大学生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因无颜面对家人,选择自杀而不幸离世[6]。这些血的教训不仅给当事家庭带来沉重打击,还给社会带来恶劣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发现,35岁以下的涉案人员占85%(其中未成年人有2200余人,约占2%),同比增长18%。对他们进行调查后发现很多人都有被电信诈骗的经历,他们认为电信诈骗犯罪行为警察很难立案且能获得高额的收益,最终走上不归路,这种恶性循环带来的危害难以估计。电信诈骗作为一些大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挫折,影响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如果大学生没有树立良好的三观,他们日后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电信诈骗对社会的危害
社会层面的稳定性被电信诈骗严重影响。电信诈骗受害者涉及社会各个人群,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还是知识化身的教师,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政府工作人员,都有可能成为电信诈骗的对象。近几年因电信诈骗案导致受害人死亡的事件屡屡发生,广大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因此而倍受影响,社会秩序遭到扰乱,极大地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信用被电信诈骗严重影响。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电信诈骗行为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不法分子冒充受害人的亲朋好友或网站客服,甚至假充公检法等国家重要部门实施诈骗,使正常社会交往出现缺乏信任,一度使大众不得不提高警惕性和防范心理,这直接破坏了社会诚信。即便是父母子女或者朋友的电话,都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使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关系出现裂痕,不再有安全感[9],加剧人民之间的不信任,甚至影响了国家机关等一些部门正常工作的开展,导致公共机关的公信力下降,削弱了社会基本信任[10]。
二、大学生屡遭电信诈骗的根源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1.大学生缺乏防范意识
部分大学生不注重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法律的常识掌握不够,容易轻信他人,因缺乏警惕性和法律意识很容易掉入骗局。不法分子再利用受害者的信任和贪婪的心理为基础步步推进诈骗的实施,最终骗取受害者的财产。所以当代大学生不仅应学好专业知识,更应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11]。大学生作为智能化和互联网时代的活跃群体,已经认识了许多低级的电信诈骗手段,并且在学校的宣传与讲座中已经了解老师讲过的一些被骗的案例,也学习了诈骗话术的总结预警。而在这种灌输式学习中,学生往往产生应激效应,这些情况的出现和高校安全教育的初衷是截然相反的,也使得这样的宣传收效甚微。部分学生还可能产生自负心理,认为自己的防范意识已经很强,面对骗局可从容识破。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在主流网购平台和各类娱乐短视频平台发布“兼职刷单日进500元”、短视频点赞等就业招聘并请主播直播晒出所得的成果,并给予一定可以挣钱的“承诺”以得到受害者的信任。
2.部分大学生的贪婪心和虚荣心
虽然“淘宝刷单是骗局”这样的警示在学校听了很多,但是学生始终认为不可能被骗。不法分子会抓住这类需求,发布以网络刷单为主的各类广告,这类广告往往都是操作简单且无固定时间地点,很容易吸引到受害者,刚开始受害者发现得到的佣金都能提现成功,便放松了警惕,为了争取更多的佣金,加大本金的投入。当受害者投入大量资金后才发觉异样,但为时已晚。这类不法分子的成功正是利用了部分大学生的贪婪心。另有一些诈骗者琢磨大学生的虚荣消费心理来制造一种假象,通过提升借贷额度或者伪造高利润合同等手段来博取大学生的信任,再通过给大学生灌输高消费、高质量生活等思想,一步步将大学生引入借贷或刷单的骗局中[12]。
3.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差
学生缺乏足够的辨别真假的能力是被骗重要原因。有些诈骗分子会以“放长线钓大鱼”的手段骗取大学生的信任[13]。会先让部分大学生获得收益,以发展下级优惠更多为诱饵,在层层陷阱中让受害者邀请同学、亲戚朋友上钩,最终导致多人的财产损失。但也有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本身有一种逆反心理,深知许多预防电信诈骗的手段在校规校纪中很明确,熟视无睹这一类宣传或规定,遇见这一类事情时不会多思考,直接就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中。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人们支付方式的改变和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个人信息的泄露给电信诈骗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学生活相较于以往的学习生活环境更加开放。很多人喜欢在网上进行购物、交友等活动,大学生作为网上购物、兼职的主力军更容易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给诈骗犯可乘之机。电信诈骗问题没有在家庭教育中被重视并给予积极引导。此外,法律、规章制度以及案例总是有不完善性和滞后性,而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往往会不断更新。作案手段的多样化、多元化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伤害。大学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在1500左右,可以任意消费的资金相对较小,被骗金额多数不足以达到立案标准,这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还有一些数额较大的经常跨区域甚至跨国作案,即便国家相关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打击,但破案概率仍然很小[14-15]。
三、大学生受骗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实施的电信诈骗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电信诈骗之所以容易得手,首先是违法分子能够通过掌握大学生的详细信息进行精准诈骗,其次是电信诈骗手段的多样化使很多缺乏防骗意识的大学生深受其害。根据2021年度某大学城反诈数据,我们对受骗方式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总结。见图1。
图1 诈骗类型分布
如图所示发现在诸多的诈骗类型中刷单占比最高,其次是贷款和代办信用卡类。兼职刷单和校园贷作为针对大学生实施电信诈骗的主要手段,值得相关部门重点关注。这里我们将兼职刷单和校园贷进行分析,避免更多的大学生重蹈覆辙。
兼职刷单有工作轻松、成本低和收益快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导致其刷单兼职骗局成为大学生受骗最常见的情况。刷单是提高网店收益的一种行为,主要是通过网店卖家付钱请人假扮顾客,假装购买商品,提高网店的信用度和曝光率来增加网店收益。而诈骗人员向大学生发送链接,诱导其购买商品且结束后给予提成[16],以此为诱饵,当交易达到预期值,客服人员就会终止与被诈骗人的联系。校园贷是一种通过网络金融平台,向在校的大学生提供借款服务,赚取巨额利息的违法行为,由此产生了如敲诈勒索、寻衅滋事和暴力催债等违法犯罪行为,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有很多的学生因为校园贷带来严重心理伤害,有的学生还因高额的利息被迫自杀,成为电信诈骗的牺牲品,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以上两种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告诉我们,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大学生不要只看到利益不关注潜在的危险,从而掉入骗子设下的陷阱,轻易相信骗子的把戏。应当充分了解网络不良贷款和网络兼职带来的后果,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远离不良网贷行为。
四、当代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的措施
(一)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从收集到整理再到传输变得越来越容易,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电信网络诈骗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威胁到个人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个人信息保护?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当我们在公开网站平台填写个人信息时尽量避免使用真实姓名,手机号码可用邮箱代替;尽量不点击不确定的网站以及不扫描二维码;学会归纳整理并集中清理含有个人信息的票据,如快递单号和车票等;如若在街头遇到抽奖、免费赠送和办卡等活动时,不随意登记个人信息;我们的个人信息一旦被窃取,可立即向有关管理部门进行举报。对于信息安全不仅需要在校大学生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更需要学校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组织开展个人信息安全教育的相关讲座;积极收集整理网络诈骗案例并在班级群进行分享学习。当然国家应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大对信息保护的技术创新,强化个人信息加密技术;同时也要对非法窃取个人信息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17-18]。在当代信息安全的形势下,不仅需要大学生增强信息保护意识,同时也要求学校和政府承担起相关责任,共同维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减少网络诈骗的发生。
(二)正确合理地利用互联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日益紧密,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诈骗也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正确合理地使用互联网,避免网络诈骗的发生。我们在进行网购时,尽量使用第三方支付交易平台,避免与对方直接进行汇款交易,并且保留支付凭证;注意使用正规的官方网站进行账户和密码的注册来防范“钓鱼网”;避免沉迷于游戏网络并拒绝游戏币的充值;果断拒绝下载客服推送的APP以免被盗取个人财产。在使用互联网时我们应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安全意识,抵制不安全不健康的信息,做到绿色用网。学校应当积极开展互联网技术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诈骗陷阱的识别能力,引导在校师生下载反诈手机程序;政府应加强网络监管体系建设来降低网络诈骗发生率。国家完善互联网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诈骗打击力度,净化网络绿色环境、逐步实现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19-20]。
(三)加强自身防范意识
对于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我们不应该仅从互联网安全环境考虑,还应该重视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大学生加强学习知识和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并增强防范意识。家长可以放弃应试教育的观念,积极关注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使其牢记只有辛勤付出才会有收获,克服贪小便宜、不劳而获等心理;高校需要开展系统的教育课程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取向,面对诱惑能做到严格律己和洁身自好;高校辅导老师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筑牢心理防线和克服侥幸心理。当代大学生应该灵活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观,在面对网络诈骗时学会分析问题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21]。
五、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诚信环境
学校层面,高校应当加强对网络电信诈骗的宣传,通过高校公众号和手册等方式使大学生提高防范意识。学校应当加强与学校所属片区派出所的联系,定期邀请派出所民警为学生开设电信诈骗类讲座,通过宣讲社会上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例,使同学们对电信诈骗类型有所了解,锻炼学生防范和规避电信诈骗的应急能力。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况,加强与学生之间情感的连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地进行教育引导;并且辅导员应以班会的形式定期为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来提升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法律素养,让同学们都能懂法守法用法,防止因上当受骗引发的悲剧产生。社会层面上,国家及政府需要优化网络环境加强立法和执法,完善相关信息泄漏等问题的法律法规并严格层层执行。对于大学院校和社会,政府更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并与相关信息技术部门合作,加强学生信息网络的管理,组建技术过硬的队伍,防止高校信息泄露,从而保障大学生信息安全。对于已经发生的诈骗案件,社会媒体应当加大宣传和谨防电信诈骗的力度,加强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保护能力,同时应大力推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辅导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形成面对风险时冷静的心理素质,正确引导受害大学生面对人生的挫折。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现代电信诈骗的严重性和现状,我们应当全方位地关注该问题、多方面共努力来从根本上预防当代大学生群体电信诈骗的发生,为校园和社会诚信环境付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