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赵季平影视配乐的民族风格
——以《大话西游》为例
2022-10-21冯甲庆
冯甲庆
(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
一、赵季平生平简介
(一)音乐之路
作曲家赵季平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父亲赵望云是著名画家,从小赵季平看父亲画画,和父亲一起听戏,受浓郁的家庭艺术氛围熏陶。1961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属高中,1964 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学习二胡,第二年学习作曲。1970 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戏曲研究院。1978 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2000 年,他以唐代一个词牌,创作了室内乐《关山月》,并应美籍华人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之邀,在美国举办《关山月》音乐演奏会。2003 年,他在香港举办《乐坛神笔——赵季平专场音乐会》。如今,赵季平创作歌曲,参加社会活动。生命虽然有限,但是艺术永无止境。赵季平在这条不平凡的音乐之路上越走越远。
(二)音乐成就
赵季平从小对音乐的不懈追求和认真钻研使得他在音乐学院时就小有名气,之后他的音乐创作涉及了各个领域:影视配乐、声乐、歌剧、舞剧、戏曲音乐、交响乐、民组管弦乐等。
1987 年,赵季平为《红高粱》创作的电影音乐获得第8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1995 年,赵季平在刘镇伟执导的《大话西游》系列电影中担任配乐。1996 年,他创作的古装剧《水浒传》的配乐获得第16 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音乐奖。2000 年,由他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太阳鸟》《霸王别姬》在柏林森林音乐会中演出;同年,由其创作的影视配乐《嫂娘》获得第18 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音乐奖。
二、赵季平影视音乐民族风格的形成
(一)赵季平影视配乐作品
《女儿歌》是电影《黄土地》的插曲,整首歌曲充满了民族情怀。赵季平非常注重这种音乐创作上的民族性,并巧妙地将这种民间曲调融合在自己的音乐之中,这对于我们研究当代音乐提供了重要参考。观众可以从音乐里感觉到黄土高原的苍凉,这首音乐作品有着明显的信天游特征,这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歌形式,风格质朴,自然舒展,跳跃着的节奏抒发出黄土地上人们炽热的憧憬及希望。《女儿歌》前奏是芦笙,可以听出由洪亮到高昂的感觉,长音则由管子引出,以往的时候表现陕北风格都会使用唢呐,而这次他却巧妙地用了管子,使得腔调更加悲伤,感情更加质朴,而且少了唢呐的刺耳之声。
赵季平早期音乐的标志性风格仍然是鲜明的民族性,因为他根植于黄土地,扎根于民间,探索的就是民族性,这个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为他后期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霸王别姬》是赵季平第一部加入京剧元素的配乐作品,里面也加入了民族乐器以及西方交响乐,内容丰富但不杂乱,因此,这也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经典之作,极具代表性。影片中的音乐加入了我国的戏曲元素,经典且符合剧情。此外,他还有专门为影片制作的配乐,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戏曲元素,比如京剧和昆曲,使其更贴合人物形象。在乐器方面选用民族乐器箫和板胡,更好地烘托气氛,增强主题。电影配乐在和声,调式调性,旋律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戏曲化特点。他这种手法的运用使电影和音乐更好地融合,也使音乐创作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这种极有魅力的风格也为今后的电影配乐提供参考。
进入二十一世纪,赵季平在作品中融合西方音乐技法。在我国电影配乐的历史长河中,有很长一段时间配乐技术无法突破,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画面音乐配合得不自然,国外的电影硬生生地被搬到中国的音乐之中,两者似乎水火不容还被结合到一起,难免缺乏自然的感觉。但是,赵季平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音乐的元素,就像电影《梅兰芳》中京剧和西洋管弦乐器的运用,使其自然地与画面结合。这既保留了我国的传统民族元素又呈现出西方的多元化音乐元素,使得他的音乐创作又上升到中西合璧的新境界。
(二)赵季平民族音乐元素的形成
1.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赵季平能在创作中游刃有余地加入各种民族元素,恰恰证明了他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和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他的家庭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父亲是一名绘画大师,从小到大,他耳濡目染接受着民族文化的熏陶。他的周围全是传统文化的影子,而且各个地方的特色音乐,特色唱腔,他都能精心表现到配乐之中。勤劳智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音乐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来自生活实践,极具民间特色。大学毕业后,他扎根在民间,刻苦学习民间音乐,后来为了更好地学习,他还去各地采风,深入了解当地民族文化。
2.热爱民族音乐的灵魂
中国民族音乐产生于民间,所表现的也是民族民间的生活,赵季平因为从小生活在这里,十分热爱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他精通这里的各种音乐,陕西陕北,山歌小调,地方小曲儿早就渗入了他的灵魂。他的配乐作品总能带给人们惊喜,也体现着民族文化情结。他的作品获得了许多音乐奖项。这说明具有民族性的配乐在悄然提升电影的质感。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他创作的音乐听起来极具亲和力,赵季平把民族音乐根植于心,致力于发展本民族文化,使得民族音乐渗透在每一位观众心中。
不管在音乐的道路上他走了有多远,他始终坚持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他的作品里,无论是乐器、曲调,还是风格都有着传统的民族主义色彩。在早期他与张艺谋导演合作的《黄土地》中,充满着地方特色,电影中陕北信天游的风格特点紧扣影视主题,淳朴自然。当时赵季平为了学习这种民间音乐来到了黄土地,经历陕北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寒冷,跋山涉水来到农家院落。正是因为热爱黄土地中的音乐,对影视配乐认真负责,他才能谱写出富有生命力的乐章。纵观赵季平的影视配乐作品,我们常常听到的是长笛、鼓、锣、箫、琵琶、二胡、埙、京胡、板胡的声音,正是这些来自民间的传统乐器,让赵季平一直秉承着继承传统的心理,来创作震撼人们的音乐。他曾说,民族音乐已经和他的血脉相通,他知道人民内心深处的声音,理解老百姓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要深入到民众生活,最后才书写出富有血肉、灵魂的乐章,所以他的作品能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和最丰富的内涵。
三、作品分析——以《大话西游》背景音乐为例
(一)创作背景
《大话西游》的背景音乐创作于1994 年,当时《大话西游》和西安电影制片厂合作,赵季平应邀为《大话西游》配乐。对20 多年前的电影来说,主流就是《倚天屠龙记》之类严肃的片子。而赵季平对于这种无厘头的香港喜剧配乐并没有抱太大期望,甚至第一次拿到剧本时花了很久的时间才看完,并感觉非常不舒服。直到他去摄影棚见到妖魔鬼怪的服饰,各种奇怪的道具,还是带着不理解的心情去完成创作。后来,他在卢冠廷所作主题曲的基础上进行编曲,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影片全部配乐。
(二)乐器的选取及运用
1.民族乐器的选取
在影片《大话西游》中,赵季平选用的民族乐器有埙、琵琶、二胡、洞箫。当画面上出现黄沙土地,古堡城墙,大漠孤烟这些场景时,空灵的洞箫声随之传来,表达出苍茫之感。紫霞仙子在芦苇丛中出现的时候,传来一阵箫声,仿佛已经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另外,他还加入了二胡,伤感之外充满了古色古香。同时,音乐和影片中的演员、画面、场景相得益彰。
2.西洋乐器的选取
这部影片虽然是无厘头的香港喜剧,但是赵季平的配乐风格却显得大胆新颖,在乐器的选用上不仅有民族器乐还有西洋管弦乐,在影片中,牛魔王的妹妹要与至尊宝成婚时的片段音乐热闹非凡,其配乐加入了管弦乐,音响效果丰富多彩。在众多妖怪出没的地方同样也用西洋管弦乐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在乐器的选取及运用中,赵季平并不是单纯考虑乐器本身的演奏效果,而是让乐器的演奏表达出和电影主题统一的境界,呈现的效果极具质感。《大话西游》这部港产喜剧为大家所熟知,很多人都知道其中卢冠廷所配的经典主题曲《一生所爱》,但赵季平的配乐为影片提升了艺术质感和广阔的空间感。中国古典乐器的传统之美,西方管弦乐的融入,不仅淡化了喜剧的戏谑之感,还让这些乐器的精湛运用完美地融合到电影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三)配乐音乐特点的分析——《西天取经路遥迢》的分析
1.旋律特点:《西天取经路遥迢》的旋律平缓流畅,感情悲凉忧伤。全曲时长有五分钟,谱子中前九个小节是笛子的演绎,为旋律增添了优雅而柔和的色彩,剩下的十三小节全是二胡演奏,表达了悲伤之情。
2.节奏特点:这首曲子的节奏缓慢,4/4 拍子抒情延展,曲子的节奏起伏,力度速度变化都不大,乐句非常规整而且简洁,演奏时气息较长。总体上看,整首曲子的节奏使人内心伤感,传达出一种悲凉的情绪。
3.曲式特点:这是由两个乐段构成的单二部曲式。呈示部在第一个乐段,前九个小节,材料简单,结构整齐,情绪稳定,并有进一步展开和发展的可能。其传达的意义也十分重要,奠定了整首作品的感情基调。余下的部分为展开部,第二个乐段是对比性乐段,也是从这里开始,二胡的演奏使得整首曲子更加悲凉,里面似乎还透露出西北荒漠的苍凉和一种坚韧不拔的信念,好像音乐之外这个故事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反而是一个时代的悲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赵季平的音乐作品旋律优美,富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将音乐的表达发挥到了极致,民族配乐,西洋配乐,他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赵季平的音乐民族性强,尤其是在配乐方面。他善于利用音乐独特的表现方式来烘托出影片的主题,更深一步表达人物形象和感情,在升华影片的同时也让电影故事更加生动。总体来说,赵季平的音乐和电影达到完美的统一,通过与画面的结合,让电影的质量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