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各领风骚
——评京剧《赤壁》的英雄群像塑造
2022-10-21吕宛庭
吕宛庭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赤壁》是剧作家蔡赴朝以《三国志》为底本,结合小说《三国演义》及传统三国戏改编而成的京剧剧目。该剧以曹操逼迫汉献帝下诏南征开场,通过舌战群儒、结盟定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情节,重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与孙刘联军于赤壁之下展开的激烈斗争。
作为历史上的重要战役,赤壁之战涉及人物多、矛盾冲突激烈、戏剧性强,且能够较好地反映民间“拥刘反曹”的思想,是戏曲艺术的常见表现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京剧《赤壁》不仅关注三国之间的赢输,还以富有整体性的历史视角,描摹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精彩画卷,借此发出“天下谁主沉浮”的疑问。《赤壁》在人物刻画方面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突破了以往同类艺术作品“拥刘反曹”的桎梏,成功塑造了以周瑜、诸葛亮、曹操为代表的吴、蜀、魏英雄群像。
一、英雄形象的去标签化
“三国”是京剧剧目中的常见题材,整部《三国演义》的内容都可以被改编为剧本。在京剧《赤壁》之前,以赤壁之战为主题的《赤壁鏖兵》《群借华》(《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等作品就已经登上了舞台。这些剧目基本遵照《三国演义》和此前流传于民间的戏曲故事,凸显诸葛亮的智慧并刻画曹操和东吴部分人物的反面形象。在一代又一代的演绎中,诸葛亮智勇过人,周瑜嫉贤妒能,曹操老谋深算等形象特点,几乎已经成为三国人物在戏曲舞台上的标签。而《赤壁》则以史料为依据,对《三国演义》及民间传说中的内容进行取舍,甚至有意弱化矛盾和戏剧冲突,为角色“撕下”标签,还原真实历史中的英雄形象。因此,它在人物塑造方面呈现出的虚构性、娱乐性明显更弱。
首先,《赤壁》为周瑜“正名”。比如,在传统的三国故事里,周瑜听闻曹操要豪夺小乔,冲冠一怒,向北方宣战。与此前艺术作品中的反面形象不同,《赤壁》中周瑜不仅清醒理智,而且大度坦荡,尽显儒将风范。作品“舌战群儒”和“结盟定计”两场戏亦借用了“曹操欲夺瑜妻”的桥段,但并未设计以谣言激怒周瑜,反安排其风轻云淡地回应道:“大丈夫闻流言处之泰然”,借此宣扬东吴都督之虚怀若谷。又如,在《赤壁鏖兵》等京剧作品中,周瑜因诸葛亮不能为东吴所用,屡次欲加害后者。而在《赤壁》中,周瑜心中只有家国大业,并无私人恩怨。遥望令人胆寒的江北军队,他理性分析了曹操挥师南下的四大弊端,得出其“兵虽多而必败”的结论。国难当前,他早早定下破敌之策,并为与诸葛亮所见略同而欢欣不已,是一位性度恢廓、雅量高致的英雄豪杰。
其次,《赤壁》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诸葛亮的“神性”。“借东风”一事,向来是三国相关小说、戏剧中的重头戏。而在《赤壁》中,江上如愿吹起东风,是因为知晓天文、兼通地理的诸葛亮靠着深厚的知识储备,推测出长江一带此季节偶有东南风起,并非其以神力将风“借”来。由此可见,《赤壁》在突出诸葛亮智慧的同时,也将他的成功归结于临危不惧、足智多谋,既体现诸葛亮渊博的学识,又使东风相助一事符合科学解释,更容易被当代观众所接受。
再次,《赤壁》成功塑造了来自敌对阵营的曹操之英雄形象。惯常的艺术作品往往通过派蒋干说和、杀蔡瑁及张允等情节,突出曹操的“奸”。而《赤壁》则删去了该人物的部分负面内容,着力刻画其雄才大略。无论是在天子还是敌军面前,他都毫不掩饰自己对成就王霸之业的渴望。纵汉献帝还在位上,他仍想“挥长剑,扫六合”;纵南方尚有孙刘,他仍要“踏天堑,纳四海,宇内称豪”;纵输折十万箭羽,他仍泰然自若地认为自己尚有蔽日遮天的万艘艨艟。因此,尽管曹操乃赤壁之战的失败者,剧中的他亦充满临危不惧、大气洒脱的魄力,是当之无愧的乱世英雄。
最后,赤壁之战中一些脍炙人口的情节,如庞统献连环计、周瑜打黄盖等,未在剧中得到体现。这些删减与改动亦可说明,《赤壁》意欲表达的并非政权之间的勾心斗角,而是乱世之中的英雄豪情。剧中将领间没有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只有对建功立业的热忱和对彼此智识与胆魄的由衷赞叹。这种剧情安排,使《赤壁》中的英雄形象更加纯粹动人。
当然,《赤壁》也借鉴了《三国演义》中较为合理的虚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如草船借箭一事,演义中写作诸葛亮巧借曹操多疑的性格,化解周瑜“限十天造十万箭”的刁难。《赤壁》保留了借箭情节,不过与诸葛亮同去借箭的并非鲁肃,而是周瑜。二人在舟中相谈甚欢,意内言外皆道合心抗敌,并无一较高下之势。此情节虽属虚构,却也符合《三国志》中孔明智勇兼资、公瑾大度随和的人物形象,更给人以“英雄惜英雄”之感,使作品在保留历史真实感与严肃性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英雄气概与特定情境
在以史实为依托,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中的英雄风采时,《赤壁》还为英雄人物营造了最适宜展现他们豪迈性格的情境,给人以三国时期群英荟萃之感。
周瑜的英雄形象,在“江上抚琴”一幕中被刻画到极致。周瑜善音律,《赤壁》将其超越常人的艺术才能与“常驱十万兵”的军事才能相结合,既展现了美周郎的高雅性情,又表现了他临危不惧、淡定从容的可贵品质。如此“文”和“武”的特质被融于一体,周瑜的儒将形象便立现于舞台之上。脚下是不尽东流的滚滚江水,背后是南下而来的百万曹军,身旁是刚与之结为盟友的年轻军师,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周瑜镇定自若地拂动琴弦,高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真有后世词人所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超然神姿。
于诸葛亮而言,最可展现其风采之情境乃舌战群儒。因为这场戏不仅具有强烈的矛盾冲突,还能展示诸葛亮高超的论辩技巧,表现其智勇双全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舌战群儒有助于体现东吴群臣对战争的不同态度,更利于表达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及人生信念,与剧作“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主题正相契合。舌战群儒时的诸葛亮既有老生的沉稳,也有符合年龄的朝气。在满朝老臣面前,他可以从容淡定、不卑不亢地反驳众人对刘备的轻视,提出“秉仁德拥万民方可屠龙”之主张,亦敢于自比虎狼,表现出不惧血溅沙场、誓与天下争衡的壮志豪情。为与“忠臣义士遍寰中”“俊杰焉能事奸雄”等唱词相呼应,《赤壁》在“舌战群儒”一场中设置了大量的流水板和快板,展现诸葛亮的豪迈气概,给观众酣畅淋漓、欲罢不能之感。
《赤壁》还安排了“横槊赋诗”一段,展现曹操渴望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秋风乍起,皓月当空,曹操于大江之上高唱《短歌行》。静悬的明月与奔涌的江流、充满诗意的文字与坚韧锋利的武器相互对比映衬,充分体现了曹操欲挥师南下、与孙刘决一死战的勇气,对招贤纳士、收揽人心的渴望,以及荡平四海、成就霸业的豪情。
如此,周瑜之“雅”、诸葛亮之“智”、曹操之“雄”,在不同情境中得到了极致彰显。而此三人又在“草船借箭”一场中隔空对唱,共抒豪情。剧作让来自三个政权的主要人物共处同个场景之中,一同抒发对天下局势、个人理想的见解。江上缭绕的雾气里,诸葛孔明缓挥羽扇,道其主公承汉祚一脉正统;周公瑾轻抚琴弦,唱吴越荆襄群英济济;曹孟德横槊赋诗,信从今后能收四海定于一尊。《赤壁》打破空间局限,将涉及百万战士、跨越数座城池的三国争斗浓缩于两舟之上,既体现戏曲写意性、虚拟性的特征,又保证作品的壮阔意境,更可充分展现英雄个人气概,令观众对这几位历史人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除以特定情境凸显吴、蜀、魏主要人物的英雄气度外,《赤壁》也借富有代表性的情节,让剧中配角熠熠生辉。如该剧通过“舌战群儒”等情节,塑造了富有正直、忠义品质的鲁肃形象。听闻诸葛亮慷慨陈词后,鲁肃由衷赞叹前者之胆识,表现出宽容、大度、尊重人才等种种优秀特质;在吴主尚还要三思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东吴门阀之弊病,竭尽全力劝主公迎敌,真可谓“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又如《赤壁》以夜访都督府这一情节,体现了孙权的谋略与胆识。作为东吴政权的领导者,在战和难断之际,他连夜寻公瑾商议国事,并认真听取了公瑾、孔明的意见,誓与曹操决一死战。《赤壁》以简单几句唱白,勾勒出一位心忧天下、纳谏如流,又对局势有清醒认识的年轻主公形象。
《赤壁》还独出心裁地展现了战乱年间的女性力量。“火烧赤壁”一场中,作品安排了孙尚香与小乔上阵杀敌的情节。尽管历史上并没有小乔习武的相关记载,孙尚香也只出现在话本、小说之中,《赤壁》还是以合理想象,展现东吴女子大敌当前不展丝毫畏惧的勇者气魄,令观众“眼前一亮”。
三、英雄襟怀与人文精神
在人物塑造过程中,《赤壁》最为首要的就是展现了三国英雄史诗般的浩荡情怀。当天下动乱已久,家国存续、民族兴亡的重担落在肩上时,以诸葛亮、周瑜、曹操为代表的英雄人物没有避迹藏时,没有自怨自艾,更不愿为所谓的太平、富足生活而降于敌国。他们以胆勇和计谋,反抗动荡人世,要在暗夜之中擎一把自己的炬火。旁人胆战心惊,他们却视敌军如蝼蚁沙虫、木偶泥团;兵临池下,他们毫无惧色,反高声问询“华夏谁能执禹鼎”;“多少英雄淘尽,惟有我千古留名”更是他们一生追寻的目标。
在展现英雄气概时,《赤壁》并未将主要人物塑造为穷兵黩武、醉心杀戮的“战争狂魔”,而是为他们增添了柔情与悲怀,让他们的内心除问鼎中原外,还有对亲人友伴的爱护扶持,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天下万民的殷切关怀。
如《赤壁》增添了周瑜与小乔夜谈“私房话”的情节。“结盟定计”一场中,小乔听闻“二乔引祸泼天”的传言,便在为夫君饯行时表达赴死决心。周瑜知晓原委后,立即安抚妻子,并展现了面对百万大军的强大自信。《赤壁》借此处虚构的情节,将周瑜塑造为刚与柔交织的载体。在大军压境时,他是不惧冲锋陷阵,满怀家国热忱的将领;在心爱之人前,他是能体察夫人情绪波动,愿软语慰怀的夫君。这对琴瑟和鸣的夫妻深夜里情真意切的对白为冰冷的战事增添了家的温度,也让周瑜成为观众心中有情有义的“真英雄”。
又如《赤壁》将诸葛亮塑造为一位心怀万民的仁德之士。舌战群儒时,他推崇刘备的仁义之治;战事结束后,他诚心告慰将士之灵。作品没有在曹操战船被毁,孙刘联军获胜这样烈火飞腾、壮志激昂的场景中落幕,而是有意设置了以诸葛亮为主角的“尾声”。赤壁的烽烟消散后,在众将士的欢呼声中,诸葛亮持酒独行,不为庆功,却为祭江。他哀叹“普天下谁不想太平安享”,表现了悲天悯人之胸怀,也唤起后人对战争的追问与思考。在他心中,尽管赤壁之战有吴蜀得胜这样“大快人心”的结局,但战争之胜利却是数以万计的无辜生命换取来的。因此,不仅仅是胜利方才能得到纪念,炮火之中、刀剑之下,每一条逝去的生命都值得缅怀、悼念。《赤壁》对这一场景的安排,使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季汉丞相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赤壁》中的小乔亦为剧作增添了无限柔情。在宏伟场面之外,作品增添了大量与小乔相关的剧情,以强调战争中女性的重要作用。联盟之前,她举酒为周郎饯行,字字句句饱含深意;备战之时,她率领众女眷缝补冬衣,在战火烽烟中用针线穿起细腻温情。她的身影,如涓涓流水,慰藉乱世英豪,洗涤饱受战火摧磨的人世。
总而言之,《赤壁》中的英雄并非“脸谱化”的角色。他们有剑指江岸的豪情,有舌战群儒的智慧,也有屋室之内的温情,是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他们以独一无二的个性特色,激起台下观众的慨叹与思考。
四、结语
自古至今,“三国赤壁”都是文人墨客遣情抒怀的对象。京剧《赤壁》既淋漓尽致地描摹了铁马金戈、气吞万宇的战争场面,又凸显了乱世英雄在这场战役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作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从更加多样化的角度,全方位地描摹了周瑜、诸葛亮、曹操这三位个性突出、和而不同的英雄人物。这场“舳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的战役中,不仅有寒芒、烈火,更有英雄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战争的追问。他们既如正午骄阳,凭一腔宏愿,引领人们不断向前;亦如夜半清辉,以无限仁爱,关怀着饱受战火摧残的人间。这些精妙的人物设定及复杂的性格表达,与同样廖阔激越的唱词旋律相配合,塑造了京剧《赤壁》中广为人们称颂的英雄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