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及留守经历者人际社会化与自我成长干预研究

2022-10-21封文波曹乐薇

西部学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人际社会化同伴

封文波 苏 颖 张 帆 曹乐薇

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人际社会化指经由家庭、学校、同伴、社区、传媒等影响,个人学习内化社会经验,建立人际联结并扮演一定社会角色的历程,自主负责体现自我成长,诿责于他人意味着自我停滞。自我是个体对自身存在与价值的体验、觉察和整合,主要包含自尊与自信两个成分,自尊是对自身重要性的情感性评价,自信是对自身社会属性与能力的觉察和评估。家庭是个体人际社会化的起点,子女需要父母示范、指导、反馈和评价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建构,留守儿童的人际社会化和自我成长弱于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儿童,影响会持续到成年。

一、留守经历者人际社会化与自我成长的负向效应

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人际系统发生了变迁,安全依恋受阻,易形成非安全型情感依恋,亲子、同伴等人际社会化发展偏离,可能出现危机,负向效应甚至持续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缺乏父母的情感抚慰与支持教导,留守儿童容易对自身存在和情感产生怀疑,易形成低自尊与低自信,导致自我成长的不可逆损害。留守儿童早年与父母长期分离可能会呈现人际社会化和自我成长的“深井效应”。

依恋是儿童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留守儿童易形成非安全依恋,对父母的心理意象偏消极,亲子互动多为浅层联结,亲子互动频度、广度、深度、有效性都不理想,难以起到必要的有益支持。留守儿童同伴依赖高于非留守儿童,面对同伴自卑高于非留守儿童,容易被同伴忽视,对同伴也会有更强的反感情绪, 留守初中生会与同伴产生强水平冲突,更易感受到同伴的背叛,导致同伴关系断裂。留守儿童性意识发展比非留守儿童早1—2岁,过早性行为发生率偏高,易出现性过错行为。留守经历者开始恋爱早,婚前性行为观念影响较非留守经历者更大。留守经历者早年亲子分离体验被遗弃感和被忽视感,难以信任对方,建立亲密关系会担心被抛弃,使亲密他人无所适从,容易关系断裂,进而验证并强化其不安全依恋模式。

早年长期持续亲子分离,处于成长资源多重劣势的童年逆境,会激活大脑中负责警觉、恐惧等负面因素相关神经通路,即使短暂的压力体验,作用于儿童脆弱的压力神经系统,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心身困扰,形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有些影响甚至持续到成年时才显现出来,这就是留守经历的“深井效应”。留守经历者成年后的工作成就、同伴交往、亲密关系、家庭模式均带有留守经历“深井效应”的烙印,乡村留守经历青年在职业领域和婚恋市场中均呈现出结构性弱势地位,社会支持缺乏,自我价值感不足,人际互动封闭,难以保持稳定、温暖、和谐的亲情、友情联结,盼望却回避亲密关系,家庭观念不稳定,结婚后生育意愿不高,离婚率明显高于非留守经历者,留守经历者的人际社会化与自我成长面临着高强度外在压力和内在冲突的双重困境。

二、留守经历者人际社会化与自我成长的干预对策

对留守儿童及留守经历者人际社会化和自我成长的干预落实到具体对策上,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培训、校园心理关怀、社区心理支持、专业心理辅导、信息平台共享等五个环节,构建留守儿童及留守经历者家庭、学校、社区、机构、平台整体化成长促进机制是一种防火墙式的干预思路。

(一)系统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增强父母角色意识,自觉调整教养方式,促进亲子关系和谐

家庭干预的着眼点主要在加强监护人系统性亲职培训,提升父母养育能力,促成和谐型亲子关系的建立。

1.开展亲职培训,认识父母角色的不可替代性,促进角色承担,给予留守儿童基本陪伴和支持。年龄小的儿童尤其男童自我照顾能力较弱,会感觉父亲照顾不如意,母亲陪伴缺失儿童会体验更多孤独感、不安全感。父亲陪伴缺失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和人际交往,父亲作用体现在促进儿童习得新经验,影响儿童的观念态度、认知和行为方式更多,子女受到鼓励并且体验更多控制感,增强自尊和自信。比如,坐在父亲肩膀上会让儿童感觉被支持,坐在父亲膝盖上或被父亲拥抱会体验到被爱护,父亲与子女童年时一起游戏,甚至持续影响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6岁前幼小儿童的母亲陪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6—15岁的孩子父亲陪伴作用提升,16岁以上的青少年,父母陪伴缺失的影响演变成为了情境性的体验,对自我成长的作用是可逆的。通过系统的父母角色和意识培训,促进抚养者认识到父母角色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影响的不可逆性和不可替代性,积极承担父母角色。父母对工作和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尽量避免双亲外出,在儿童6岁前尽力避免母亲长时间外出,在儿童6—15岁父亲尽可能给予子女更多陪伴,即使难以避免分离,也尽量每两个月内与子女有一周左右相聚时间。

2.进行儿童发展心理培训,促使家长认识留守亲子分离不当关键期,避免留守儿童产生强烈分离焦虑,降低分离创伤发生机率。儿童的分离创伤,多是关键期的不当分离所致,孩子年龄越小,抚养者陪伴是必需的,一是生活上照顾,二是心理上滋养。通过儿童发展心理培训,父母重点关注7—8个月时与儿童的情感联结,母亲要能够保证在家,给予儿童温暖细致的照顾,同时与子女保持温和的情感互动,父亲也宜参与,不宜与子女较长时间的分离;亲子长时间分离在小学阶段相对适宜,而3岁左右和青春期两个关键阶段,是子女最需要父母陪伴互动的阶段,尽可能共同生活,保持密切联结,即使分离,也需保持密切的联系沟通。

3.实施分离个体化心理培训,促使家长及监护人减少长时间持续亲子分离,重视探亲互动;增强亲子联系沟通的质量和频度,补偿留守儿童不当分离的消极体验。亲子分离5年是重要的时间拐点,超过5年的留守者孤独感处于最高水平,时长超过9年,儿童会特别焦虑且易激惹。6岁前亲子分离无论时间长短均会对儿童造成消极影响;6岁后亲子分离,时间越长负面影响越严重,时间较短影响较弱且可逆。父母与留守儿童通话一次平均时间少于3—5分钟,亲子交流只能停留在表面,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开放式的亲子沟通产生的消极影响较少,父母与儿童就学校生活多沟通,让儿童多谈谈自我感受,会降低抑郁发生机率。儿童更愿意和父母交流生活感受而非敏感话题,与父母谈论生活琐事不能帮助儿童,儿童会感觉烦恼。通过亲子关系与分离个体化的培训,父母与子女分离期间最好2个月左右能会面一次,争取每天通话1次,不少于20分钟,关心子女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状态。父母在生活、学业、情感等方面与儿童全面沟通,对儿童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情感困扰深入讨论,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想法期望表达给子女,亲子沟通将是有益丰富的。

(二)强化留守儿童的校园心理支持,增强师生、同伴等人际社会化的替代和保护作用

教师的积极关注与欣赏,同学的友好与合作态度,会促进儿童形成正向的校园生活感知,激发留守儿童的美好期望,能够增进留守儿童人际社会化的积极发展。积极的同伴关系也可满足儿童安全感、归属感,并为自我健康发展创造积极条件。教师支持指导可有效帮助留守儿童面对负性情绪,减少问题行为,依赖性强的学生积极师生关系尤其重要,积极师生关系更有助于留守儿童增强情感和行为适应能力。乡村学校可实施心理支持工作优秀者晋级优先、设立留守儿童关爱特殊津贴等措施,激励教师关爱留守儿童;开展乡村教师心理培训,鼓励教师帮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获得尊重和信任;设立研究和工作项目,激励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进行系统性的留守儿童工作和研究,采用政府购买等方式鼓励社工、心理辅导机构进行持续性的留守儿童实践干预工作。

(三)设置社区补偿替代机制,挖掘社区支持互助潜力,完善未成年留守者心理成长预防、警示和干预机制

代理家长制指社区工作者义务代理留守儿童的家长,带给留守儿童一定的客观支持和情感抚慰;托管家庭是由社会服务机构把留守儿童集中,进行全方位、家庭式照料和管理;亲情活动室是在乡村或社区设立留守儿童公共活动场所,融入到新环境中结识新的朋友与伙伴。对乡村教师、社工人员进行充分培训后,承担“代理家长”,举办“托管家庭”,担任“亲情活动室”工作人员,极大挖掘照顾乡村留守儿童的潜力。制定政策和制度,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同时接受社会捐赠,支持社区采取互助行动,加强社区的心理支持作用;明确儿童主任等工作人员职能,通过服务购买、补贴资助、岗位开发等形式支持社工组织发展,加强培训增强关爱他们的专业工作技能,促进社区工作者高技能投入到留守儿童心理关怀工作中,同时为相关专业学生和工作者提供实习和实践基地,促进相关工作者对留守儿童支持的深度融合。还需加强政策执行、项目运行的监管、评估与反馈,事前需求评估、事中协调监管、事后效果反馈落实到位,引入第三方专家进行过程和效果中立评估,对留守儿童社区支持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恰当评估和精准考核,建设高水平的留守儿童社区心理支持和服务体系。

(四)筛查留守经历者的心理创伤,借助专业辅导消除童年逆境“深井效应”的持久影响

留守经历形成心理创伤,特别需要早期评估和筛选,及时干预,如果能够获得及时的心理辅导,可以降低亲子不当分离事件对个体持续的伤害,避免在儿童潜意识中形成情结。留守经历心理创伤者需要专业的辅导与干预,可采用心理动力治疗、眼动脱敏与再加工、沙盘游戏、舞动治疗、绘画疗法、角色扮演等身心交互式干预方法进行心理辅导。每次辅导大体包括暖身的心理预热、导入主题的感受体验与回溯,主题冲突再现与应对、领悟期分享感受完整自我等四个环节。在专业辅导人员的带动与引领下,创设恰当合宜的安全心理氛围,留守经历者将烦乱的心绪、不愉快的体验转化为更为清晰、流畅的身心状态,逐渐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绪、情感释放出来,在交互干预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满足,倾听“内在自我”的心声,使得留守经历心理创伤者深层次感受了解自己的心灵状态,将心理应激外化为肌肉紧张和约束性动作模式得以释放,从而获得有效的态度、情感和认知的转化与升华。

(五)推广留守儿童及留守经历者心理发展的信息网络共享与支持平台

建立留守经历者网络互动平台,将留守儿童和留守经历者、家庭、学校、社区、专业机构一起纳入到网络体系进行动态管理及更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可设计包含留守经历者、心理辅导者和工作机构三方用户小程序,留守经历者可在线向心理工作者或工作机构提出咨询、寻求心理辅导等需求,可了解参与工作机构活动,可以与同伴互加好友交流等,可以发布留守经历者的相关文章和心得体会,参与调研、访谈和干预研究,也可与心理咨询师建立即时通信;心理辅导者可以发布调研,可以与留守经历者双向交流,预约辅导;工作机构可以了解辅导者和留守经历者的情况,发布调研,在线发布和组织活动。信息共享平台可获取留守经历者、心理辅导者互动数据,方便对留守经历者、心理辅导者和机构提供信息支持服务。通过网络互动平台,要及时发现留守者的困难和心理困惑,及时给予帮助,早期开展有效干预,最大限度减低负性事件影响。比如,河北省“留守心家”公众号信息平台的建设应用,实现共享后对留守经历者成长个案与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挖掘潜在的价值,为决策者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留守经历者寻求心理支持提供心理辅导资源的点对点精确对接,降低了留守经历者求助和心理辅导支持的成本。

猜你喜欢

人际社会化同伴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搞好人际『弱』关系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寻找失散的同伴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