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新时代中日对话合作关系的现实涵义

2022-10-21

西部学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高质量交流

陈 艳

2022年1月17日,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在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中表示:通过对话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是实现人类和平与繁荣的唯一途径。2019年8月,中日双方重启实质性战略对话。作为“永远的邻居”中日两国在地缘政治、经贸往来及民间交流等方面的紧密联系是双方寻求高质量对话合作的路径选择。本文以分析“重温初心,相向而行”的现实涵义为视角,探讨中日两国实现高质量对话合作的路径选择。

一、四个政治文件是中日“重温初心”的外交基础

2021年10月8日,日本自民党总裁岸田文雄当选为日本第101位首相后,习近平主席通过电话向其祝贺,并首次就中日外交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及“初心”,并且诠释了对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期待。

1972年9月,周恩来总理和田中角荣首相在北京大会堂签署了代表中日恢复正常外交关系的第一份政治文件《中日联合声明》,这是双方在通过4次首脑会谈和3次外长会谈,共同磋商努力达成的结果。1978年8月,为了进一步完善两国间的政治关系,在联合声明签订6年后,双方在北京签订了第二个政治文件《中日友好和平条约》。和平条约的签订无疑是联合声明的补充和确定。这次和平条约签署的直接收获是,同年10月,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领导人正式访问日本,开启了中日关系的新纪元。之后,中日双方开启频繁的首脑外交,从1978年至1997年的19年间,中日高层领导人互访均共计10次,这种政治级别高、影响重大的首脑间的对话交流为中日关系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1998年11月,中日双方签订友好条约20周年之际,签署了第三份政治文件——《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的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也是第一次明确定义中日两国的伙伴关系,揭开了中日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新篇章。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并共同发表了第四个政治文件——《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中强调,继续恪守三个文件的基础上将中日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互惠关系,中日关系定位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2018年10月,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式访华,这是自2012年钓鱼岛事件之后,时隔7年中国与日本进行首脑外交,习近平主席阐明了双方要继续遵循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的立场,推动中日关系重回正轨的主张。因此,中日关系继续向前发展,要重温初心。这个初心,就是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以四个政治文件为基础,亲手培育的中日友好关系。重温这个初心,就是两国共同拥有的历史担当。

二、实现高质量对话合作是中日“相向而行”的手段

“相向而行”不同于同向而行,更不同于背向而行。综观中日的历史看,“中日和平、友好、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互惠共赢是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方向。实现高质量对话合作,是构建契合新时代中日关系“相向而行”的手段。

美国国际关系的著名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崛起的中国不仅会追求地区霸权,在亚洲之外也要战略利益,正如美国在西半球之外也有重要利益。这是因为,中国继续崛起,就要走强军路线,学美国统治西半球一样来称霸东亚。因为国家要生存,最好、最保险的办法无非是做地区霸主。依照这个预测,地区霸权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古代孔子的“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孟子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与西方在意识形态、国家体质上存在本质的差异。中日尽管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双方在经济外交、民间外交、地方外交等合作领域中具有强烈的相互需求,相互依赖,并从中收益。

1979年12月,两国签订了《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确定了两国在文化、教育、学术、体育等多领域、多层次方面的交流。自此,文化交流合作在中日双方全面展开。1999年,为了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缔结20周年,中日双方共同举办了“1999中日文化友好年”。2018年,中日签署了海上搜寻救助合作协定,这标志着双方在海上搜救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化。2019年11月,第一届中日高层人文文化交流对话会在东京召开,在会谈中双方达成共识,表示推动中日人文交流取得大发展,为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注入新动力。

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高质量、实质性对话合作有助于双方关系的稳定,是中日“相向而行”的手段,也是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的共同方向。

三、中日高质量对话合作的路径选择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指出,我们愿同日方一道,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推进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四个政治文件是双方“重温初心”的前提,友好合作是双方“相向而行”的发展方向,寻求高质量对话是改善中日关系的路径选择。

罗伯特·基欧汉认为:如果各方都寻求合作,也存在达成互惠协议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合作才得以形成。在经济高层对话上,2018年4月,中日双方时隔8年重启第4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会议上双方承认,两国互为重要经济领域合作伙伴,共同发展经济是机遇,发展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符合两国利益。同意扩大各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同年10月,双方以经济领域为主要议题,建立“中日创新合作对话”框架。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在日本第198次国会上就中日合作的方向进行发言表示,“我们应该以平等伙伴关系的身份推动日中合作的新维度,并共同应对开发领域中的对话、人才交流及全球性问题。”2019年,中日双方在第5次经济高层对话会上表示:应继续以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为指引……探索创新合作新路径,就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尽快达成一致。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及包括东盟在内的15个国家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RCEP是中国与日本共同参与签订的第一个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当它在所有成员国生效时,它将成为一个拥有约23亿人口和约25万亿美元GDP的巨大经济区。RCEP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签署及实施,是两国寻求高质量经济对话合作的价值体现,进一步彰显了经济高层对话在中日经贸关系上作用的认可,对加强相互信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在第三方市场合作上,2018年10月,第一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上达成了52项合作协议,涉及基础设施、能源及公共卫生等领域。其中,青岛企业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井物产公司联合在阿曼萨拉拉工业区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项目,成为论坛上备受双方赞许的合作案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反复,公共卫生领域是今后中日双方第三方市场合作的重中之重。这一合作方式实现了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与中国优势产能的互补,并对接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实现了共赢。2020年12月,第十四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线上线下同时召开,这也是双方第一次就深化节能环保产业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达成共识,并签署了14个相关合作项目。2021年7月,中日促进绿色低碳第三方市场合作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双方代表认为,本次研讨会是中日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共同举办的以第三方市场合作为主题的高级别会议。2022年2月,日本东京电力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就双碳工作、第三方市场合作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事实上,作为新兴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与非西方的欧美化大国日本在第三方市场合作中必然存在竞争和分歧,只要通过寻求双方高质量对话合作发挥优势互补,必然实现互利双赢和多赢,这生动体现了“相向而行”的实践路径。

在地方合作上,作为政策协调过程的结果,当一国政府遵从的政策被另外国家的政府视为能够促进它们自己目标的相互认识时,政府间的合作就会发生。2019年,中日第5次经济高层对话中,中国政府提出推进地方合作作为中日创新合作的新路径。2020年6月,成都、天津、大连、上海、苏州及青岛率先成为中日地方合作示范区。地方合作示范区实质上是在疫情常态化和复工复产框架下,中国与日本“相向而行”的新模式、新路径。这一合作新方式实现了中国市场、中国制造+日本技术、日本品牌的优势互补,发挥了扩大对话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促进了进一步相互认知。同年7月,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区正式揭牌;2021年5月,中国大连·日本九州合作交流会暨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推介会成功举办;同年6月,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项目签约推介会成功举行;7月,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揭牌仪式在苏州相城区举行;同年11月,中日(成都)城市建设与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合作推介成功签约;2022年2月,《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出台。以中日(青岛)地方合作示范区为例,青岛样板区的优势在于区域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方向。截止到2021年10月份,已签约欧力士产业经营论坛项目等8个日本项目,正在推进荏原环保设备等20个日本项目。地方区域合作为中日双方后疫情时代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为实现两国高质量对话合作创造良好的机遇,并会推动区域治理,实现共赢。

在民间对话交流上,2015年5月,习近平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越是两国关系发展不顺时,越需要两国各界人士积极作为,越需要双方加强民间交流,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第三届中日大学生线上对话会”上,两国大学生都认为,在互联网上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中日关系将会得到改善。民间对话交流无疑是推动两国“相向而行”的保障路径。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与日本无法面对面进行高质量的对话,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印象持续恶化,促使人们对未来中日两国“相向而行”的实践路径进一步堪忧,因此,要进一步认清民间对话交流对双方实现高质量对话合作的重要性。2021年9月,日本内阁府发布了“外交民意调查”,对中国“感到熟悉”的受访者仅占总比例的20.6%,比2020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而“感到不熟悉”增长了1.7个百分点,为79.0%。2021年10月,第十七届“北京—东京论坛”在线上发布了“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显示,70%的中国公众受访者、50.9%的日本公众受访者认为民间交流对促进中日关系重要。庆应义塾大学政策管理学院KENJINBO教授认为,受新冠疫情持续化的影响,日本与中国的直接对话在大大减少,存在沟通上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政府对决策的严重高估。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一次大考,也是对中国周边外交的考验。同样,疫情的爆发也是对中日两国民间交流的考验。疫情期间,日本企业和民间组织向中国运送来的应急物资,包括口罩158.5万只、手套28.5万只、防护服8.2万件、护目镜1700套等物资(折合人民币约300万元),捐赠金额达2888.9万元。当日本暴发新冠疫情时,中国也第一时间向日本送去抗疫物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抗疫合作理念使两国民众都在第一时间向彼此送去抗疫物资。2022年2月,冬奥会在疫情期间顺利召开,羽生结弦等运动员的巨大影响力使中日双方产生了很好的交流互动,这种体育外交所带来的民众认同感再一次加强。事实再次证明,民间交流从未间断,共同抗疫,民间外交在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中日整体外交,更是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初心”。中日两国现处于摩擦适应期,更需要发挥两国人民的共同智慧,一起探寻一条适应中国和日本务实合作、合作共赢的新时代中日发展之路。2020年3月,中日韩外长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视频会议,并确定了三国在确保医疗用品和药品的顺利进出口及在国际公共卫生措施方面的合作。面对世纪疫情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相互叠加,中日双方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加深相互民间交流和沟通,寻求高质量的对话合作。寻求高质量、实质性对话的多样性是当今中日面临的最大挑战。

结语

今年是面向构建契合新时代中日外交战略的关键之年。四个政治文件始终是中国发展中日关系的历史“初心”,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习近平强调要“重温初心”,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对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中日关系的立场和历史担当。“重温初心”既是对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历程的总结,也是对发展下一个50年中日关系的延续。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两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双方要在有义务、有担当的基础上,冷静、真诚地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双边及多边关系,建立新时代中日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高层次对话机制,走出一条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的亚洲国家自己的发展之路。只要双方有诚意、有意愿、有需求,“重温初心,相向而行”对于构建新时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就具有重要意义。

①“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释义为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自然规律。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高质量交流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如此交流,太暖!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