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10-21李超
李 超
(枣庄市图书馆,山东 枣庄 277100)
1 引 言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又是乡村振兴的智慧之源和强大支撑力。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乡村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乡村图书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手和乡村文化振兴的主阵地、乡村建设智力支持的主载体、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经济建设、文明建设、培养新时代乡村群众和保障乡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要利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应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农家书屋延伸服务和提质增效,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虽然党和国家陆续提出公共图书馆服务普遍均等、城乡文化一体化等新思想,相继启动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但因体制障碍、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人才匮乏、经费紧缺,各项工程效果欠佳、难以持续,甚至形同虚设。在“十四五”时期,乡村图书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所研究的乡村图书馆,是指设立在乡村地区,由政府主办或社会力量兴办、协办,为乡村群众提供文献信息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其外延包括乡镇图书馆(室)、村图书室,也包括具有公共图书馆职能的基层信息文化机构,如农家书屋、民办图书馆等。
2 乡村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体现
首先,乡村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能有效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图书馆是保存和诠释乡村文化的文献资源中心。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数字化是乡村图书馆的重要使命之一,通过挖掘、汇集、收藏当地特色文献资源,能够保护、传播、传承区域特色文化,为研究乡村文化和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提供重要的资料依据,能够增强当地乡村群众的荣誉感和乡土情怀。乡村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能高效推动全民阅读进乡村、进家庭,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乡村群众文化素养,满足乡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村图书馆也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承担着守护传统文化的责任,通过自身或与学校、文化机构合作,深入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发挥乡规民约、道德规范约束作用,推动乡村社会形成良好的家风、乡风和民风。
其次,乡村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能有效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乡村图书馆作为乡村公共文化供给的重要载体,凭借自身的丰富资源和专业服务,发挥教育、信息职能。通过图书借阅、公益科普讲座、培训、影音制品播放等方式,向乡村群众普及推广农技知识,提高乡村群众的职业技能,提升专业素质。还可以通过发挥信息职能,为乡村群众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市场信息,帮助乡村群众提高收入。
再次,乡村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能有效助推乡村生态振兴。乡村图书馆以生态文化为价值引领,通过挖掘、整理和推广生态文化价值,唤醒乡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促使他们接受、学习、践行生态文化,使他们培养和形成绿色环保生产生活方式。
3 乡村图书馆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乡村图书馆的发展主要靠党和政府相关部门“运动式”的助推,始终没有建立起乡村图书馆稳步发展的长效机制,很大一部分的乡村图书馆在此后的发展中渐渐步入沉寂和消亡。原文化部于1951年曾提出“发展农村图书馆网”,这一措施持续至1958年,全国乡村总共建成图书室4.7万多个,随后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荡,到1978年统计时,全国乡镇文化站仅有 1 729 个。
从改革开放持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开始重视乡镇文化建设,乡镇文化站重新获得发展新机遇。全国各地区纷纷建立乡镇文化站,发展空前繁荣,截至1986年底,全国已建成 53 519 个乡镇文化站。但随后迎来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乡镇文化站的发展再次遇到阻碍并步入倒退阶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城乡发展差距日趋扩大,乡村群众的权利意识慢慢觉醒。在城乡协同发展战略下,为保障乡村群众能够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缩小并消除差距,党和政府大力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事业,为乡村图书馆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员、资金和设施设备,长期以来的发展瓶颈状况得到改善。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相继颁布,分别对地方基层政府设立乡镇(街道)、村(社区)图书馆进行规定,为乡村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自上而下的推动模式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难以克服的缺陷,使之又陷入新的发展困境。
4 乡村图书馆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形式主义严重,效益甚微
乡村图书馆建设一定要考虑地区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有些地方的乡村图书馆建设存在“不分贫富平均建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现象,这种“为建而建”的行为,既严重浪费了有限的国家资源,削弱了乡村图书馆建设产出效率和成效,同时也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乡村图书馆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价值要远远大于经济效益,但本身也是一种有投入有产出的社会经济活动,必须实事求是地讲求投入和产出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乡村图书馆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我国乡村图书馆建设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嵌入式、工程式供给建设思路,地方各级政府以政治命令、政治动员、资源投入模式,掀起乡村图书馆建设高潮,于短时间内建成一大批乡村图书馆。评估一段时间过后,由于没有稳定持续的资源补充,缺少维持运行的经费保障,初始资源失去了吸引力,乡村图书馆便名存实亡。有学者指出,“财政投入、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在逐步增长,但政策执行效果却呈现出感知偏差、参与不足、效能偏低的状况,总体表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陷入了一种‘内卷化’困境之中。”
4.2 缺少科学规划,同质化发展特征明显
如果地方政府主管单位只为“完成任务”,对乡村文化振兴缺少科学的规划、激励和引导,就会使乡村图书馆定位模糊,走向“同质化”。清晰的目标定位是确保乡村图书馆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也是保障广大乡村群众充分享有休闲文化权利的重要基础。乡村图书馆作为自上而下推行的系统民生项目,对改善城乡文化供需失衡、弥补乡村地区文化供给不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倘若过度依赖政府支持,使乡村图书馆陷入“有场所,缺服务”的困境,部分乡村图书馆就会逐渐成为地区游客与网红的打卡热门地。困境的核心就是乡村图书馆功能的弱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乡村图书馆进行全新的功能定位,否则任何举措都会流于形式。有学者指出,当前乡村图书馆利用程度与满足乡村群众需求的程度,要求我们从受众角度倒逼乡村图书馆供给机制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同时也要通过教育宣传激发乡村群众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4.3 缺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速度不断加快,制订出台了相关购买政策,推动了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力量开始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基层乡村组织也开始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对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乡村图书馆作为政府主导的文化工程,参与运营的社会力量为数不多,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参与运营的社会力量除了需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前提,还需要考虑利润最大化的问题,这是社会力量愿意参与合作的重要因素。长久以来,乡村图书馆经费供给普遍不足,多方面成本不断增长,加重了运营负担,使社会力量不愿继续参与合作。政府引导缺失、扶持力度不足导致乡村图书馆在文化服务市场上缺乏“造血”能力。
4.4 队伍结构单一,服务创新能力有限
长期以来,在我国乡村地区除了极少数民办乡村图书馆,政府主办的图书馆(室)都设置在综合文化设施内,这种设置导致乡村地区不可能产生专业的图书馆服务。有关学者对乡村图书馆调研后发现,岗位设置结构单一、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业务专业知识匮乏、创新服务方式受限是制约乡村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因素。受地区经济、交通因素影响,基层岗位很难吸引高学历人才,地方政府对乡村图书馆有限的经费投入,使管理工作人员在薪资待遇、职务晋升方面无法获得幸福感,造成管理工作人员流动频繁甚至无人在岗。此外,由于乡村事务繁杂,一些乡村图书馆普遍存在一人多岗问题。人才结构单一使乡村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缺少创新动力,大部分乡村图书馆以完成上级部门评估考核指标为工作出发点。
5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5.1 加强政府组织管理与引导,完善政策执行机制
5.1.1 在乡村图书馆建设中运用清单制。为解决基层组织负担重、村级权力运行不规范、为民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探索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承担事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等做法,一些地方将“清单制”引入乡村治理,取得较好效果。在乡村图书馆建设中运用清单制,将基层管理服务事项以及乡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细化为清单,编制操作流程,明确办理要求,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清单制的运用,有利于减轻村级组织负担,保障乡村群众各项权益,提高服务效率。我们应坚持党建引领、依法依规、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序推进清单制在乡村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科学编制乡村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事项清单、乡村图书馆协助政府工作清单、乡村图书馆权力清单等,明确实施的主体、内容、流程,充分发挥上级党委政府、村务监督委员会、乡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作用,让乡村群众心中有数、按图办事,干部心中有戒、照单履职。
5.1.2 创新完善监管考核机制。完善乡村图书馆建设资金投入监管、动态监测及综合绩效考评机制。加强建设专项资金监管,制订并严格执行资金财政专户管理制度、集中支付项目直达管理制度、报账制管理制度以及项目资金运行情况中期评估、年底绩效考评制度等。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反馈和交流,建立健全疏通反馈机制和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适合所在地区实际特点的乡村图书馆运营管理考核指标,改革考评方式,推行“第三方”评估为主、自查为辅的综合绩效考评办法。
5.2 深化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5.2.1 创新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外延服务。扎实助推文化振兴“最后一公里”,将乡村图书馆与乡村群众“捆绑”起来,充分发挥乡村图书馆在文化振兴中的带动作用,提起乡村群众精气神。加大乡村图书馆推广力度,结合当前各村实际,发挥业务指导与知识下乡的双边实践效应,从乡村群众的信息需求入手,为乡村群众提供农业技术书籍和服务,引导他们到乡村图书馆“充电”。以乡村图书馆为阵地,将乡村图书馆与乡村党员、乡村群众教育等内容相结合,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科技培训、“农技专家”培训、文化知识宣传等各种活动,使乡村群众在交流对话中掌握书本上难以理解的知识,为乡村群众答疑解惑。同时,乡村图书馆通过党员和村民大会,组织党员和乡村群众,结合村风民情,贴近乡村群众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技能比赛、技术书籍阅读分享会等,将阅读活动与乡村群众生产生活、乡村群众家庭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既提高了乡村图书馆的吸引力,培养乡村群众阅读兴趣,又丰富了乡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吸引乡村群众积极参与阅读,变单纯“借阅”服务为多样化的外延服务。此外,还可充分发挥乡村图书馆的文化引导功能,打破其“送文化”的传统角色定位,将“传播文化”的单一功能扩展成“记录文化”“创造文化”的多项功能。
5.2.2 明确目标导向,坚持差异化发展。我国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差异明显,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在牢牢锁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目标的统筹指引下,本着“因地制宜、找准定位”的原则,科学制订和完善配套政策,坚持创新,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例如,平原地区的乡村图书馆可与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养殖、农产品种植等产业链条挂钩,实现文化和经济效益的互助互补;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乡村图书馆则可以充分利用彰显当地人文风情的民宿、古镇等独特优势,将乡村图书馆与地方文旅有机融合,促进文化资源的流转;有条件的乡村图书馆还可以尝试探索其他新的发展模式,综合利用现有资源扩大服务范围,如与民间非遗传人、健康医疗机构、农业技术部门、社会教育机构、电商平台开展深入合作,通过专题展览、公益讲座、专业技能培训等形式,吸引当地乡村群众、游客走进乡村图书馆,将乡村图书馆打造成集休闲娱乐、文化学习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中心。
5.2.3 完善藏书结构,优化资源供给。乡村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体是乡村群众,服务领域重点是“三农”。地区各级政府应统筹优化乡村图书馆资源配比,促进区域文化资源可持续协调发展。首先,依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结合地区乡村群众对休闲娱乐、科学文化的精神现实需求收藏文献,加大实用型农业科普书籍、涉农政策法规类书籍的藏书比重。其次,条件设施较完善的乡村图书馆可以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藏书结构,在优先保障乡村图书馆基本实用型图书供给的基础上,单独计划开列经费用于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建立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充分彰显当地乡村图书馆的地域文化特色。再次,根据各乡村群众的阅读需求,建立乡村图书馆流转台账,定期将各村书籍流转交换至其他乡村,各乡村之间资源互通共享,既解决了购书经费有限、书籍资源紧张、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又加强了各乡村之间的交流互通,还能营造各乡村之间比学赶超的优良氛围。
5.2.4 坚持提升乡村图书馆建设的决策专业性。乡村图书馆建设的决策专业性对保证乡村图书馆服务开展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乡村图书馆建设模式是通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相关政策、发展规划,管理、引导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并最终由乡村基层政府具体实施,向乡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目前,地方各级政府在乡村图书馆建设中的过多干预、多头决策,造成严重行政化倾向、人员队伍专业性不足等问题,无法从专业的角度评价文化项目,从而导致乡村群众实际获得的图书馆服务存在种类重复单一、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要加大文化管理部门职能的整合,减少文化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多头决策的问题。通过组建由村委员、村民代表、专业图书馆员等在内的乡村图书馆理事会,商议制订符合当地乡村实际的发展规划、业务建设、购买服务的决策和评价,提升乡村图书馆资源配置的专业性,为乡村图书馆服务创新、多样化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专业性评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专业独立委员会。这些独立委员会通过运用专业知识对申请建设拨款的文化项目进行审核,在保证优秀文化项目可以获得财政支持的同时也避免了一些项目的资金浪费,从而实现财政拨款的合理和资金的高效使用。并且,专业独立委员会对文化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提出建议和调整方案,促进文化项目建设顺利高效完成。至今,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文化建设中,独立委员会依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5.2.5 有效推动内生发展动力与外部输入动力相结合。“造血”是内生发展动力,“输血”是外部输入动力。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应统筹建立乡村图书馆人员业务培训体系,将乡村图书馆人员培训统一纳入总分馆业务管理框架范畴,坚持“造血”“输血”相结合;鼓励优秀社会志愿者、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提供服务,协助乡村图书馆管理人员开展分级阅读指导、阅读推广等服务,面向乡村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充分利用乡村图书馆独有的文化资源,面向乡村学校、幼儿园开展广泛宣传动员,吸收多元主体加入乡村阅读推广队伍,鼓励并培养一批具备现代服务意识、专业化阅读推广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乡村阅读推广人才队伍的服务水平。同时,乡村图书馆管理人员应积极创新、谋划求变,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创新推广方式,提高推广效能。
5.2.6 创新服务方式,推进乡村图书馆数字化。云管理、云阅读、云活动,是开启乡村图书馆数字时代的“三把钥匙”。乡村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在乡村的主阵地,乡村图书馆引入微信小程序、远程“面对面”阅读活动组织、智能家居“云管理”等智能化管理系统,深入推进移动数字阅读,让乡村图书馆华丽“变身”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微信扫码,突破时空限制,阅读在线海量图书资源,自助完成线下图书借还,开启“云阅读”新模式。同时,利用远程“面对面”阅读活动组织系统,为城市优质阅读资源与乡村群众阅读需求搭建远程“面对面”的读书交流平台,让各地群众虽相隔甚远,但仍可以“读在眼前,读在一起”。“云管理”系统可以将乡村图书馆的管理“搬”到手机里,让管理人员通过手机远程操作门和灯的开关,通过实时监控查看现场情况,解决乡村图书馆“限时开放”难题。使其真正成为让乡村群众汲取文化养分的“知识大本营”,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神加油站”。
5.3 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多元化参与格局
5.3.1 完善政策体制机制,营造有利参与环境。政府、市场、社会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参与主体,在乡村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作用,坚持专项建设、行业建设、社会建设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三位一体”建设格局。乡村图书馆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各级政府应在加大对乡村图书馆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做好乡村图书馆建设顶层设计,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地区配置、各种市场主体到乡村地区投资兴业。政府、市场、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主体,乡村图书馆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这三大主体的共同作为。政府是核心主体,发挥中心作用,市场与社会是重要参与主体,是主要补充力量。在实践中,政府既要发挥核心主体与实践作用,也必须为市场与社会有效参与提供便利内外部环境和充足的保障,引导和激励市场、社会积极参与。
5.3.2 引进多方力量参与,提升“造血”动能。乡村图书馆建设中,“造血”是内生发展动力。内生发展动力是根本,要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发挥好内生发展动力的根本性作用,将其放在首要位置。在乡村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要着力在内生发展动力上谋求可持续发展良策。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内生动力,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对当前的乡村图书馆建设也同样适用。地方各级政府应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指引下,统筹围绕乡村图书馆建设实际,在加强对本地区乡村图书馆的财政经费投入的同时,引进多方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运营,激励社会更多企业、团体及个人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有利于改善基层管理缺位、调整服务手段滞后以及解决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有助于提升乡村图书馆的“造血”功能。
5.3.3 借助行业力量,拓宽“输血”渠道。要充分利用好、发挥好外部输入动力。乡村图书馆建设不仅仅是各乡村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美国学者贝克在《资源共享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乡村图书馆要借助行业的力量提升服务能力、拓宽发展路径。要强化城乡图书馆协作和对口支援,纳入总分馆体系的总馆或是上一级图书馆不仅要出钱、出物,更要推动业务提升、活动开展、数字阅读推广等多层面合作,推动地市级、区级图书馆人才、资金、技术向乡村图书馆流动,实现双方共赢。要着力推动馆与馆精准对接,在总分馆的基础上探索地市级、区级图书馆与乡村图书馆之间结对帮扶。
5.3.4 培育和提升社会主体的文化责任感。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社会力量的参与不可或缺。综观当今各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现状,正是有了大批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参与公共文化事业,才成就了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可以说,社会力量的充分和深度参与是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得以实现的最终环节。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会影响公共文化建设中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使社会力量产生的影响带有波动性。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并不会持续而又稳定的出现,这就需要政府适时采取必要而高效的激励措施培育、启蒙社会力量积极涌入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并共同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以便于为政府多角度地开展教育和宣传推广提供理论支撑、营造舆论氛围,提升社会主体的文化责任感。例如,在2015年,美国社会力量对公益事业的捐赠达 3 732.5 亿美元,据统计,有59%的美国纳税人曾向公益事业捐助。近些年,美国经济下滑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美国政府投入的公共文化建设资金逐年削减,美国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建设的热衷程度也随之下降。
5.4 发挥乡村群众主体作用,建立以乡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参与机制与服务机制
5.4.1 发挥乡村群众主体作用,激活乡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乡村群众是乡村图书馆建设的主体,也是乡村图书馆建设成效的受益者。乡村图书馆的良好可持续发展终究要靠乡村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乡村图书馆建设离不开乡村群众的广泛参与,要通过组织当地乡村群众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的决策、实施和监督。对于建设什么样的乡村图书馆,乡村群众最有发言权、选择权,没有广大乡村群众广泛参与的乡村图书馆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图书馆。因此,推进乡村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尊重乡村群众意愿、维护乡村群众利益、增进乡村群众福祉为根本出发点来制订相关方针和政策,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和形式去激发乡村群众的热情,让乡村群众了解乡村图书馆建设的初衷愿景、政策法规,增强乡村群众对党和政府建成“文化强国、文化强村”的信心,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规划制订、馆址位置选择、服务举措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乡村群众的积极性。
5.4.2 畅通乡村群众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实现精准供给。一些地方,在乡村图书馆建设中出现了干部热情高、乡村群众冷眼瞧、乡村群众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推进乡村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考虑乡村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导致供需错位,忽略或忽视了乡村群众的真实想法、意愿和自主决策权。因此,乡村图书馆建设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尊重乡村群众意愿、维护乡村群众权益,把选择权交给乡村群众,构建多种机制,疏通乡村群众文化诉求的表达渠道,创新乡村图书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实现服务供给与乡村群众需求的精准匹配。考虑到乡村当下老年人和儿童较多的实际情况,要采取适合这部分群体的反馈渠道,可通过进户走访调研、发放纸质调查问卷、举办座谈会等多种方式,面对面询问需求后再加以介绍乡村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基本功能、馆藏结构,引导和启发这部分群体使其了解并产生新的文化服务需求点,从而能更精准地“订制”服务,以“点单式”表达欲求,避免盲从“点单”。同时,乡村基层政府与社会多方力量携手共同在贴合乡村群体需求的基础上,把“单”做全、把“单”做细,建立并持续不断完善“点单式”的文化供给方式,提高乡村图书馆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图书馆建设的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有效,使乡村图书馆建设成为真正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
6 结 语
我国乡村图书馆的发展较为缓慢,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图书馆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经过多年实践,仍旧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形式主义明显、同质化严重、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资源奇缺和人才匮乏等。在“十四五”时期,要实现乡村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应加强政府组织管理与引导,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深化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多元化参与格局,发挥乡村群众主体作用,建立以乡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参与机制与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