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助教志 三代桑梓情
2022-10-21江苏蔡永祥
江苏/蔡永祥
支显宗(1917—1996),新加坡华侨,祖籍江苏丹徒。1994年成立支显宗基金会,累计捐赠折合人民币2500多万元,资助405人次外出参与听课、交流、研讨、观摩等活动。
1991年7月的一天上午,天气炎热。丹徒县上党镇东贪村村头忽然来了两辆吉普车,车上下来了一大拨人,簇拥着一位穿粉红色短袖衬衫的老人,老人这里看看,那里瞧瞧,嘴里不停地唠叨,还不住地点头。
这位气质不凡的老人叫支显宗,是新加坡华人,此次回乡是来认祖归宗的。
支显宗1917年出生,两岁时父亲撒手人寰,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支显宗幼时很懂事。在母亲看来,孩子不读书,肯定没有出息,她教育小显宗,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生活困顿,她不得不变卖家产,以供显宗读书。
支显宗17岁时,家中又遭厄运,慈母溘然仙逝。临死前,母亲拉着他的手告诉他,他的祖籍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一个姓支的村子里,假如日后发达,一定要回乡认祖,一定要回馈家乡。
支显宗眼含热泪,使劲点点头。由于家境窘迫,支显宗无力继续攻读,辍学谋生,曾先后任印染厂文员,美商股票公司经纪助理、经纪等职。1949年,支显宗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会员,从此自立门户,开展证券交易业务。支显宗秉诚信立身,以仁爱处世,事业中笃守服务原则,工作勤奋,刻苦钻研,深受投资者信赖,生意日益兴隆,最终事业有成。支显宗1986年退休,定居新加坡。
时刻不曾忘记母亲临终遗言的支显宗,在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寻根。1991年,他满怀赤子深情,专程来到镇江追根溯源。
那天,看到家乡依然那么落后,老人非常感慨,他立志在家乡上党镇兴教育、办学校、育人才,并深切期望家乡学子发奋读书,以成德才兼备之辈,造福社会,报效祖国。
很快,支显宗基金会成立了。自1994年首笔捐赠款到账,至2012年,丹徒三所学校共接收新加坡支显宗基金会各类捐款2300万元。其中,出资310万用作新建以支显宗先生命名的中学、小学各一所(支显宗中学、支显宗小学);出资350万新建大港中学支显宗图书馆一座。由于支显宗基金会不间断的捐助,三所学校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学设备不断更新和添置,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持续高涨,各项工作硕果累累。
支显宗基金会还为上党东贪村解决自来水安装问题,促成支显宗中学至支显宗小学长达5公里的道路建设工程。
1996年3月12日,支显宗不幸辞世。老先生家里其实也很不幸,两个儿子都先于他离世。支显宗辞世前,把基金会交给了大儿媳支朱和媛管理。支朱和媛严守承诺,严格管理基金会。
为了管好用好支显宗基金会的资助资金,经与支朱和媛协商,丹徒县政府于1996年8月设立了由中外双方人员组成的“支显宗先生捐资兴学管理委员会”,并在当时中行丹徒支行专设支显宗捐资兴学管理委员会账户,具体负责资助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受支朱和媛委托,“管委会”由时任丹徒县委副书记毕增立负责管理,具体事务由时任县台办主任毛才平负责。2008年毕增立任丹徒区政协主席,毛才平也已退休,“管委会”的工作在资助方的认可下转由丹徒区政协进行管理。由此,丹徒区政协港澳台侨委吴黎红主任开始接管这项工作。
基金会转来的每一笔钱,怎么用,用给谁,用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希望得到补助,吴黎红都会详细记录并翻译成英文,用信件及时传回基金会。一来二去,吴黎红赢得了基金会董事会成员的一致好评,更得到了基金会的充分信任,每次基金会负责人来参观所资助学校时都会指定吴黎红陪同,基金会对丹徒当地学校的资助也逐年增加。
随着专用账户开设,捐助资金源源不断地汇入,使得三所学校和诸多贫困学子得到资助。20多年来,支显宗基金会为大港中学用于贫困生资助、优秀师生奖励、教师培训、办学条件改善等捐助资金共达805万元,有2179名贫困学子受到资助,奖励优秀学生530人次,奖励优秀教师577人次,教师接受各类教育培训3950人次。2012年支显宗基金会被镇江市委、市政府授予“最具影响力的慈善项目”荣誉称号。
2013年8月,“北汽”项目正式落户丹徒上党,这对丹徒发展是件大好事,但项目却要迁移支显宗中学以及位于校内的支显宗的墓穴,这个墓穴是支显宗生前亲自定下来的。
丹徒区领导和吴黎红都感到此事非常棘手。吴黎红通过邮件和书信与基金会协商、沟通,同时和区相关领导研究制定了三套墓穴迁移方案。当时丹徒区正打算新建“贵保园”,他们认为,支显宗是丹徒的名人,将他的墓穴迁移进去是对支显宗的尊重,并决定按照修在支显宗中学的墓穴原样进行复制。吴黎红怀着忐忑的心情将这个方案传给了基金会总部,现任基金会负责人、支显宗的孙子支沛霖看到这个方案后十分满意,特地来到丹徒考察新墓穴的选址。墓穴迁址当天,支沛霖十分感动,他在讲话中表示,基金会今后将继续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帮助。
支沛霖的基金升级计划,就是要加大对卓越人才的培育,对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给予资助,并对他们出国留学、考研等给予资助,努力为家乡培养一批面向21世纪,拥有世界卓越领导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