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担道义 同心显情怀
2022-10-21江苏王建宏吴建国
江苏/王建宏 吴建国
张志清(1906-2001),江苏泰州人。曾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委员,镇江市(地辖)人大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市委主委、名誉主委,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镇江专区医院和镇江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士子自古就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古训,良相是治理国乱、拯救患难百姓的官员,而医者秉持“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之觉悟,解除患者痛苦。出生于旧社会,成长于动荡年代的张志清始终不忘“学医救人”的初心。他对“大医精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精而不诚,坑害病人;诚而不精,枉费苦心。在时代的洪流中,张志清初心不变,无论是医疗技术还是医德医风,他都是镇江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医生。
1939年,从浙江省立医院专科学校医科毕业后,张志清到镇江基督医院任住院医师,此后,他逐渐成长为镇江市著名的儿科临床医学专家。
解放前,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儿童的死亡率特别高。许多老百姓因为看不起病,抱有“反正家里孩子多,是死是活看天意”的想法。但张志清不这么想,他认为每一个落地的生命都是珍贵的,都有活下来、活好的权利,要尽自己所能,救一个是一个。“小孩不行了,志清一看就活了!”自那时起,这句话就在镇江民间流传。
1942年,镇江基督医院被日本人强占。张志清认为,医者,首先应是一名爱国者。于是,张志清愤然带领医院所有中国籍医护人员辞职,随后,他在住处另开诊所,继续为镇江的老百姓服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志清关闭诊所,重新回到镇江基督医院工作。1950年9月,他成为该院历史上第一任中国籍院长。
妙手两肩担道义,良医一心为病人。为此,他一手创办了医院儿科,并在解放后,坚持带领医疗小分队大力开展送医下乡义诊活动,把党的温暖送到农村,传递给农民。
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近80岁的张志清不顾行动不便,亲自率领民主党派成员组成的医疗小分队定期奔赴镇江地区所辖10个县的村镇卫生院(室)开展“义诊义教义宣”活动。每次活动都有上千人就诊,活动现场彩旗招展,盛况空前,不仅为严重缺医少药的广大农民群众送去急需的医药、看病防病的知识,还为乡村医护人员送去了培训,并和他们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多年来,“送医下乡”活动成为民主党派为社会服务的传统品牌,共计有数万人次受益。
作为医疗卫生界别的市级民主党派主委,张志清还主动发挥党派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为镇江市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项目。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改变镇江市医疗技术、设备落后的状况,张志清利用自己个人的海外关系,积极为镇江市开展与国外的医疗技术交流合作牵线搭桥,帮助镇江市获赠第一台电子胃镜,第一次引进医疗技术专家来镇交流,对镇江市的医疗人员进行免费培训,争取镇江市第一台CT机顺利落户第一人民医院。
张志清不仅是一位用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践行“大医精诚”的医生,还是一位镇江市颇有影响力的民主党派领导。
作为农工党镇江市委会主委,他深知“同舟共济,肝胆相照”的深刻内涵,始终坚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
“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受到严重破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被迫停止了活动。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重点工作之一。其时,年已70多岁的张志清带领民主党派的同志为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政策四处奔波劳碌。他深入细致、不厌其烦,悉心倾听,一次次、一个个地理清头绪,协助中共镇江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暖人心的工作,解决了许多老大难问题,激发出民主党派成员为“四化”大业作贡献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影响,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党外知识分子放下思想包袱,踊跃加入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镇江市农工民主党党员也从最初恢复活动时的21人,迅速发展到了近百人。
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他积极带领大家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坚持“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所学内容,多次组织民主党派成员深入镇江市的厂矿企业生产一线和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参观、考察、调研。此举极大地解放了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坚定了民主党派成员跟党走的信念,激发了民主党派成员投身改革开放的热情。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的镇江市农工民主党队伍老化严重,干部青黄不接,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偏大。张志清高风亮节,以大局为重,主动请辞,并积极为农工党组织培养推荐新人,顺利实现组织的新老交替,激发了农工民主党镇江组织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