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仙水沥锡钨多金属矿床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成因类型
2022-10-20赵新胤
汤 琳,赵新胤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一队,广东 汕头 515041)
仙水沥锡钨多金属矿床位于广东省陆河县城310°方向、直距约16.5km处,行政区域隶属陆河县罗溪镇管辖,中心点地理坐标:东经115°30′00″,北纬23°23′00″。
1 矿床地质特征
区内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下统吉水门组(J1js)与第四系(Q),吉水门组(J1js)地层呈北西向展布,厚度为1039.9m,产状倾215°~255°,倾角35°~55°,出露的岩性主要是砂岩及变质岩系的片岩类的岩层(图1)。区内大面积分布早白垩世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及少量脉岩。区内地层受北东向莲花山断裂构造影响,形成的北东东向仙水沥-矿窿坝断裂为区内主要控矿构造,断裂构造还形成两组裂隙,其中一组张节理倾向310°~320°,倾角65°~85°,它是本矿区的组要成矿裂隙。区内发育两束韧性剪切带,为莲花山深断裂带西束五华断裂一部分:北束宽断续出露200m~400m,长断续延伸3.5km;南束宽断裂出露300m~600m,长断续延伸2.6km。从野外露头可见表现形式为片理化、初糜棱岩化,卷入该期韧性剪切变形的岩石主要有下侏罗统吉水门组泥质粉砂岩。
图1 仙水沥锡钨多金属矿点综合地质简图
2 1∶1万土壤异常特征
对仙水沥锡钨多金属矿床开展了1∶1万土壤测量2km2。根据分析结果,圈定3处综合异常(AP1、AP2、AP3)(图2)。
图2 仙水沥锡钨多金属矿点土壤化探异常图
(1)AP1异常位于三天嶂区段,面积为0.04km2,异常沿北东向带状分布,以W元素异常为主,有两级浓度分带,最大值为40.7μg/g,主要异常元素范围值:W 25.6μg/g~40.7μg/g,Mo 4.37μg/g~7.72μg/g。AP1产出于吉水门组石英砂岩和早白垩世花岗岩的接触带上,与北东向的糜棱岩化带相重合,北东向的V22、V23矿体分布在该异常中,处于本区较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上。
(2)AP2异常位于三天嶂区段与仙水沥区段中部,面积为0.04km2,异常沿近南北向带状分布,东边未闭合,主要异常元素为Sn-Zn-Ag-Cu,各元素套合好,异常中心明显。主要异常元素范围值:Sn 50.1μg/g~800.0μg/g,Zn 308.1μg/g~904.9μg/g,Ag 0.4μg/g~0.6μg/g,Cu 49.7μg/g~77.6μg/g。AP2产出于吉水门组石英砂岩中,主要成晕元素为Sn,次为Zn、Ag,其它元素异常不发育。各元素异常面积均较小,Sn异常大致显现出北东向分布特征,异常分布与区域构造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3)AP3位于仙水沥区段中部,面积为0.22km2,异常沿北东东向带状分布,主要异常元素为Sn-Pb-Zn-Cu-Ag,各元素套合较好,异常规模大。主要异常元素范围值:Sn 52.5μg/g~300.0μg/g,Zn 162.7μg/g~606.8μg/g,Ag 0.133μg/g~0.882μg/g,Cu 40.2μg/g~331.9μg/g。AP3产出于吉水门组石英砂岩和早白垩世花岗岩的接触带上,与北东东向的糜棱岩化带相重合,V1、V2与V3共3个脉组分布其中,处于本区较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上。Sn异常呈两处产出,形态以北东东向的带状分布为特点,分别位于仙水沥和牧坊两处,与Cu、Zn等元素异常套合较好。根据Sn、Zn、Cu等元素的异常特征以及区域地质背景,认为AP3异常主要受区内北东东向的动力变质带所控制,Sn、Zn、Cu等成矿元素成矿潜力较好,可开展进一步的异常查证和地质评价工作。
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测深(CSAMT)特征
在仙水沥锡钨多金属矿床实施了A线CSAMT剖面1条,实施目的是以大致查明莲花山断裂构造(群)中深部(2000m深度范围)形态、规模及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特征,结合地质和其它物化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预测矿体赋存地段,圈定找矿靶区,指导找矿勘查工作。
A线CSAMT反演结果在地质剖面及平面图上反映共跨越两种地质体(图3),即:早白垩世中斑状粒黑云母二长花岗(ηγK3b1)(岩体)→下侏罗统吉水门组砂岩(J1js)(地层)→早白垩世粗斑状粒黑云母二长花岗(ηγK3b1)(岩体),根据采集物性标本测试结果,电阻率应该为高-低-高的形态;同时,剖面中部下侏罗统吉水门组砂岩(J1js)(地层)存在较大范围(约900m)的韧性剪切带。在二位反演电性剖面图中,在标高200m以上部分,整体电性结构呈现高-低-高的趋势,与实际地层电性特征吻合;标高200m以下部分,由北向南,电性特征表现为由低变高,埋深逐渐变小,推测深部岩体由北西向南东侵入产出。
图3 仙水沥锡钨多金属矿点A线CSAM二维反演剖面图
A线的1370-2300号测点,存在两个较大规模的封闭的低阻异常CSAMT1-2、CSAMT1-3,在低阻异常周边分布条带状的高阻电性构造,从而形成密集、陡峭、电性差异明显的电性曲线特征,这是划分断裂构造带的标志特征,据此根据推测在1600号测点、1950号测点和2250号测点附近存在断裂构造带F2-F4,根据地质填图结果,在测线1900号测点和2025号测点存在已知的矿脉V3、V4和V,这与该位置的电性特征相吻合,同时1370-2300号测点范围为韧性剪切带,以吉水门组的泥岩、石英砂岩为主,电性特征与实际地质特征吻合,以上对应情况表明低阻异常CSAMT1-2、CSAMT1-3为韧性剪切带的泥岩或石英砂岩,矿脉V3、V4和V向下延伸范围较大,F3断裂构造带位于两条矿脉之间,且向下有较大延伸,具有较好的成矿前景。
在A线的100-1370号测点,地层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深部未见规模化高阻花岗岩体,表明埋深较大。整体电阻率曲线值相对较低,存在部分1-3000欧姆.米的低阻结构,特别在测点100-500之间,标高450m~200m,存在较大规模500-3000欧姆.米的低阻异常CSAMT1-1,且向北西未封闭。该低阻异常上部未有已知或推测的矿脉以及较明显的断裂构造特征延续,推测为岩浆侵入过程中形成的捕虏体,该异常为矿化构造的形成通道,具有一定的找矿意义。
在测线800-1200号测点,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吉水门组泥岩,石英砂岩互层,地表分布较多的已知或推测的矿脉V22和V26,这与高低交错的电性特征相吻合,在1200号测点,根据电阻率曲线特征推测断裂构造带F1,倾向南东,延伸较大,倾角较陡,与之接近的矿脉V22和V26具有一定的找矿规模,其余矿脉的电性曲线向下未有较大延伸,推测为地表浅层脉状矿化体。
在A线2300-3100号测点之间地层也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整体电阻率曲线值相对100-1370号测点地层较高,可见较大规模化高阻电性体,表明深部花岗岩体埋深较浅,推测该地区深部岩浆岩活动较小,在测点2550-2820号测点,地表向下200m深度形成较封闭的低阻异常区CSAMT1-4,同时断裂构造带F3,F4在该区域倾角变缓,推测为韧性剪切带在剪切应力作用下泥岩和石英砂岩侵入花岗岩体中,形成的浅层局部低阻异常。
4 矿体特征
4.1 矿体特征
矿区内矿脉主要分布在南、北侧两侧的仙水沥及三天嶂,此外在东南方向有一组矿脉分布。目前已揭露的矿脉有15条,找矿工作投入较多的有V1、V2、V3、V31与V26,主要产于下侏罗统吉水门组(J1js)砂页岩与早白垩世粗斑状粒黑云母二长花岗()接触面或其附近,形态较简单,呈脉状产出,局部有弯曲、膨大、缩小与分枝现象。矿石矿物主要为锡石、黑钨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石榴子石、铁锂云母、绿泥石、黑云母、白云母等矿物,锡石肉眼不易看到,一般为0.1mm~1mm,局部达到2mm,Sn品位0.2%~0.5%。这几条矿脉分布的规模、产状、形态等详见表1。
表1 仙水沥锡钨多金属矿点主矿体特征表
除上述5条矿脉外,在三天嶂一带还有V21-25、V27-29等,其中以V21、V22、V23三条较大,在仙水沥一带还有V4等。矿床类型较复杂,前人认为主要为绿泥石型锡矿与石英脉型钨锡矿两种类型。
4.2 矿物成分
矿石中的共生矿物有十多种,其中金属矿物有黑钨矿、辉钼矿、锡石、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辉铜矿、毒砂、绿柱石等;脉石矿物有绿泥石、石榴子石、黑云母、石英、白云母、绢云母、萤石等;次生矿物有孔雀石、褐铁矿等。
4.3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类型较多,最主要的有绿泥石化、石榴子石化、硅化与绢云母化等,与矿脉有一定具有成因关系,特别是在绿泥石化和石榴子石化围岩中含锡。
5 矿床成因及类型
根据矿区矿石中所含的矿物有锡石、黑钨矿、辉钼矿、辉铋矿、绿柱石、毒砂、石榴子石、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旁的围岩蚀变有绿泥石化、石榴子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等;矿脉呈急倾斜产出,其形态呈较简的脉状,局部有弯曲、折曲、膨大、缩小、分枝等现象;矿石构造为致密块状等;则矿床类型应该为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裂隙充填交代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