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花双解汤灌肠治疗小儿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临床观察❋

2022-10-20马淑霞闫永彬孙晓旭赵倩义李向峰陈文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外感风热灌肠

张 骁, 马淑霞, 闫永彬, 孙晓旭, 赵倩义, 李向峰, 陈文霞, 丁 樱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00)

小儿外感发热为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且高热易引起惊厥、脱水等,可能危害生命健康。小儿发热属于中医学“温病”“热病”范畴,以风热夹滞型较为常见,多用表里双解法,治以疏风解表、通腑消导可获良效。因部分患儿服药困难,而中药灌肠治疗具有操作简便、患儿较易接受等优势。本研究基于表里双解法,以经验方黄花双解汤灌肠治疗小儿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观察其临床疗效、退热时间及症状改善情况等。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热等功效,是小儿风热感冒的常用药[1],治疗小儿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效果较为理想[2],故以其作为对照疗法。本研究通过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14HL-10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就诊的外感发热患儿,符合风热夹滞型诊断标准,病程小于24 h,年龄1~9岁,共82例,其中体温38~38.5 ℃共18例,>38.5 ℃且<39 ℃共38例,39~39.5 ℃ 共17例。将上述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症状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以发热为主,体温在38 ℃以上,具有流涕、咳嗽、咽部红肿疼痛,并见腹胀、便秘或大便不调、口气秽臭、纳差、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等症状。西医诊断参照《诸福棠儿科学》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4]。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体温38~39.5 ℃;符合中医风热夹滞证证候诊断标准;年龄1~9岁;发热持续时间在24 h以内;伴有中重度的发热(体温不超过39.5 ℃);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体温>39.5 ℃;不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年龄>9岁或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24 h;出现下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合并症;伴有心肝肾血液等其他系统或全身病变;监护人不同意参与研究。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药黄花双解汤保留灌肠。方药组成:黄芩10 g,金银花10 g,连翘10 g,石膏30 g,柴胡10 g,薄荷6 g,槟榔10 g,枳壳6 g,大黄10 g,由医院制剂室用煎药机统一制备,100 mL密封装瓶备用。灌肠用量为每次3 mL/kg~5 mL/kg,每日1~2次。操作方法:取右侧卧位,抬高臀部10 cm,灌肠液温度为25~37 ℃,插管深度5~12 cm (视年龄大小而异),灌速5 mL/min,灌毕协助患儿按原位静卧10 min以上,促进药液在肠道内保留30 min,若患儿配合保留时间可适当延长。

对照组患儿服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123090,2 g/袋),1~3岁每次2 g,4~6岁每次3~4 g,7~9岁每次5 g,每日3次,开水冲服;2组患儿体温超过39 ℃者均可给予对乙酰氨基酚10 mg/kg口服。2组患儿均可适当采用支持疗法,治疗中不予其他中西药物,治疗3 d后统计疗效。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疗效 依据文献拟定疗效判定标准[4]。痊愈:患儿用药后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37.3℃),且临床症状消失;显效:用药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37.3℃),且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用药72 h内体温较前下降,且主要临床症状减轻;无效:用药72 h后体温及临床症状均无变化。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6.2 退热时间 通过测量体温变化观察退热效果。记录开始退热时间(即从服药开始到体温下降0.5℃所需时间)、完全退热时间(指用药后腋温完全降至37.3℃以下并不再回升所需时间)。

1.6.3 症状积分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儿咳嗽、流涕、咽红疼痛、腹胀、纳差等症状及体征的变化。根据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符合辨证舌脉者分别计1分,得分越低代表症状越轻。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表1示,治疗组患儿总有效40例,对照组患儿总有效31例,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6,P<0.05)。

表1 2组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2.2 退热时间比较

表2示,治疗组患儿开始退热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比较

2.3 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表3示,2组患儿治疗后咳嗽、流涕、咽红肿痛、腹胀、纳差主症积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咽红肿痛、腹胀和纳差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患儿主症积分值治疗前后比较(分,

3 讨论

小儿发热属于中医学“温病”“热病”范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宣明论方·小儿门》云:“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5],《幼科要略》亦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6]”小儿为纯阳之体且疾病易于传变,阳常有余,感受外邪后易入里化火、化热,表邪未解,里热炽盛。又因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洁,多食肥甘厚腻之品导致饮食积滞,阳明蕴热,故小儿可先有积滞而后感外邪;或因外邪伤脾而致乳食停滞、蕴积肠胃而致发热。外邪入里化热且食滞之邪熏蒸于上则咽喉红肿疼痛;外邪犯肺,肺失宣肃则伴咳嗽;饮食积滞,阻于中焦,阻滞气机则见纳差、腹胀、腹痛;乳食积滞,胃肠结热,热盛津伤故见便秘及大便不调。因此,风热夹滞、表里同病是小儿外感发热的特点,临床以风热夹滞型最为多见,其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可伴流涕、咳嗽、咽部红肿疼痛,并见腹胀、便秘或大便不调、口气秽臭、纳差、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等症状[7]。

对于小儿外感发热常见证型风热夹滞型宜采用表里双解法治疗[8]。黄花双解汤为名老中医传承经验方,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其治疗小儿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效如桴鼓。本方由经典名方银翘散及达原饮化裁而成。达原饮为明末医家吴又可针对湿邪内伏膜原证而设,小儿感受外邪而发热,且内有饮食积滞,脾不运化,阻遏阳气,使阳气郁而化热,与达原饮邪伏膜原证契合,临床常用达原饮治疗小儿风热夹滞型发热[9]。银翘散为治疗风热感冒经典名方,有疏风清热解表之功效。《温病条辨》载:“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10],两方相合,共达表里双解之功。方中金银花、连翘、薄荷清热疏风,宣透解表;黄芩、柴胡和解少阳之郁,透邪以外达;石膏解热生津,大黄通腑导滞以泻阳明之热;枳壳行气宽中除胀,槟榔行气消积以导滞,诸药共奏清热解毒、疏风消导、表里双解之效。

中药灌肠疗法属于中医内病外治之法,历史悠久。《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就有“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11]的记载。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中药以灌肠方式给药,通过肺的宣发及肃降使药物输布全身,从而起到治病的目的[12]。同时,中药灌肠治疗可避免或减少消化液对药物的破坏以及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且药物基本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起效较快[13]。尤其对于不能口服或不配合口服药物的患儿,灌肠治疗操作简便易掌握,易于接受,可用于咳嗽发热、消化不良等患儿[14]。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可清热解毒、祛风散热,对于小儿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临床效果较为理想,能有效改善呼吸道、胃肠道及全身症状[15]。本研究将其作为对照治疗方案,以观察黄花双解汤灌肠治疗小儿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黄花双解汤灌肠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开始退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咽红疼痛、腹胀、纳差等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且研究中发现治疗组患儿退热后体温不易反弹。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是小儿风热感冒的常用药,临床效果较为理想。结果提示,相比于常规口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液,黄花双解汤灌肠方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可提高疗效,并能有效缩短发热时间,促进咽痛、腹胀等症状缓解。本研究结果说明,黄花双解汤灌肠治疗小儿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临床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外感风热灌肠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风热感冒会出现5个症状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
灌肠机专利技术综述
热伤风,喝薄荷粥
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区别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
产后外感高热辨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