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穿山甲聪明超乎你的想象

2022-10-20陈致颖,清江小顺儿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穿山甲白蚁鳞片

三年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宣布了一个消息: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大陆地区已“功能性灭绝”,一时间众人扼腕痛惜。但2022年,事情似乎出现了转机。广东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时,惊喜地发现,相机拍摄到了2只中华穿山甲夜间活动的视频,这也是该保护区首次发现这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动画片《葫芦娃》中那只聪明、善良的穿山甲给我们留下过深刻印象。在现实中,穿山甲没有任何攻击能力,作为进化程度比较低的哺乳动物,它没有牙齿,视觉能力也差,爪子也只是用来挖洞。数量稀少的穿山甲,非常善于隐藏,动物学家曾苦苦搜寻它的踪迹未果,一度认为它们已经功能性灭绝。

直到最近两年,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长潭拍摄到了中华穿山甲的踪迹,惠州穿山甲公益保护地也出现了它们的身影。这些好消息,无疑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这意味着,曾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千万年的穿山甲,还有群体存活,人类还有机会保护这个珍稀物种。

唯一披甲的哺乳动物比“国宝”大熊猫都珍稀

穿山甲体形狭长,是地球上唯一全身披满鳞甲的哺乳动物。它的身体特征,似乎都是为了“穿山打洞”量身定制:四肢粗短,尾巴扁平而大,背部稍隆起,整体成流线型,这样的体型构成,是为了在打洞的时候减少前进的阻力。

全球已知的穿山甲,现存3属8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及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大穿山甲、树穿山甲、长尾穿山甲和南非穿山甲主要生活在非洲南部地区,而中华穿山甲、印度穿山甲、马来穿山甲、菲律宾穿山甲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地区。在我国境内,分布着中华穿山甲、印度穿山甲和马来穿山甲,其中以中华穿山甲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

中华穿山甲体型不大,通常生活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成年的个体通常长到90厘米左右,体重3~5千克,个别体重可超过8千克。和其他种类的穿山甲比较起来,耳廓稍大,头短,尾巴更短,喜欢住在亚热带落叶森林密布的山麓和丘陵地带。

丘陵森林,生活着一种聪明的动物——中华穿山甲。作为世界上唯一的鳞甲目动物,身上的鳞片是它们独一无二的标志。左页大图为中华穿山甲的栖息地,右页小图分别是在丛林中的小穿山甲;身背幼崽的大穿山甲,它主要生活在非洲。最后小图为穿山甲身上的鳞片,覆盖在它身上的鳞片,像是层层堆叠的瓦片。

中华穿山甲一年四季均可繁殖,雄性穿山甲经常为争夺雌性相互争斗。雌性穿山甲一年只会产下一只幼崽,幼崽刚出生时,全身的鳞甲非常柔软,为了保护幼崽,在不外出时,雌性穿山甲会将幼崽紧紧搂在自己怀里,才敢安心睡觉。

穿山甲表面覆盖着坚硬的覆瓦状鳞片,纵观世间万千哺乳动物,这个特征是独一无二的。虽有利爪,但穿山甲并不会用爪子攻击敌人,当它们遇见危险时,会蜷缩起来,变成一团,以保护自己柔软的腹部。面对缩成一团的穿山甲,捕食者通常会束手无策,悻悻而归。可以说,穿山甲的坚硬鳞片,是它在大自然生存下去的杀手锏。但也正是这身坚硬的鳞片,给穿山甲带来了灭顶之灾,让它成为了地球上被非法交易最多的哺乳动物。

《本草纲目》中记载,穿山甲鳞片有药用价值,穿山甲的肉富含蛋白质。其实,除了鳞片,它的血和骨头都被认为具有药用的价值。正因如此,穿山甲遭到严重的非法捕猎,加上栖息地逐渐被破坏,穿山甲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讽刺的是,被认为有药用价值的穿山甲鳞片,实际上与用人类的指甲入药的效果是一样的。早在八年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受威胁红色名录上,就将中华穿山甲升级为“极度濒危”等级,比国宝大熊猫的级别还高。

“森林卫士”中华穿山甲舌头长达40厘米的打洞专家

穿山甲喜欢独居,白天在洞穴中睡觉,晚上出来觅食。它们通常都是自己打洞、修筑巢穴,偶尔也会选择空心树干居住。穿山甲的饮食习性比较特殊,主食是白蚁和蚂蚁。它们用来进食的工具,是极为特殊的细且长的舌头,长度可达40厘米左右。穿山甲不像其他动物,将舌根安置在嘴里,它的舌头构造非常奇特,能伸出体外的只是一部分,在不用时会卷缩起来,放进胸腔里一个叫做喉袋的器官里。而体内的那部分舌头,能直接抵达胃部。伸出去的那部分舌头,表面布满带有腥

《本草纲目》记载,穿山甲的鳞片有药用功能,但实际上它的鳞片成分与人类指甲成分无异。然而穿山甲还是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左页大图为穿山甲鳞片炮制而成的中药,2020年,《中国药典》等药典将穿山甲除名。右页大图,工作人员正在焚烧被盗猎者无情杀死的穿山甲。小图,一只穿山甲幼崽正在地洞中酣睡。

味的黏液,可以用来捕食白蚁和蚂蚁。因为白蚁比蚂蚁更集中,一个巢穴中的数量更多,所以穿山甲更喜欢吃白蚁。一只穿山甲每年最多可以吃掉大约700万只蚂蚁,相当于它自身体重的上百倍。在森林中,只要生活着一只穿山甲,就可以有效控制白蚁种群。白蚁会蛀食农作物、树木和房屋建筑,因此穿山甲对防治白蚁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往,受技术限制,神出鬼没的穿山甲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近两年来,在动物研究领域,红外线照相机大放异彩,渐渐让人们了解到不一样的穿山甲——这种小动物,聪明得超乎人类的想象!

中华穿山甲会自己打洞,并且热衷于打洞。每只成年中华穿山甲甚至可以拥有上百个洞穴藏身。这使得它们的行踪显得更为隐秘,能够有效地避开食肉动物的捕猎。“房产”太多,难免空置,因此大量洞穴被穿山甲废弃。而这些洞穴,会成为森林中其他动物的栖身之所——不会打洞的蛇类,利用这些洞穴,躲过凛冽的寒风,度过萧瑟的冬季;松鼠、田鼠这些啮齿类动物,则在这些洞穴中存储大量粮食,度过漫漫冬夜;一些小型的肉食动物,也因为这些洞穴,有了暂时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研究者在分析红外线照相机所监测到的数据时,发现的这些趣事足以证明,中华穿山甲除了可以控制白蚁种群,它打洞的本事在森林的生态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捕食白蚁和打洞,穿山甲的另一些复杂行为,也表现出它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当中华穿山甲发现一处白蚁的巢穴,努力“进餐”之后却发现,自己无法一次性将这窝白蚁吃完,便会将白蚁巢穴洞口封住,避免其他野生动物来捡便宜吃掉白蚁。过了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白蚁的数量和巢穴得到恢复,它就会重新回来,挖开封堵的洞口,再次大快朵颐。怀孕的中华穿山甲,在待产期间会做充足的准备,它在白蚁巢的附近挖掘出自己的巢穴,这个巢穴深且复杂,会经过2、3个白蚁巢,这些白蚁巢就是穿山甲最鲜活的“粮仓”。而在洞的尽头,是铺着细软杂草的“卧室”。这间“卧室”,是雌性穿山甲的“待产室”和“育婴室”,而那些白蚁巢穴,作为“保障部门”,为雌性穿山甲和幼崽提供着充足的食物。穿山甲母子会共同生活一到两年,直到幼崽长出坚硬的鳞片,足够强大,才能够离开母亲,去往大自然独自生存。

刻不容缓保护中华穿山甲

威胁穿山甲生存的,不仅是盗猎行为,还有人类对它们栖息地的破坏。中华穿山甲偏好在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等地生活,这些林地下方,生长着较厚的灌木丛和草本植物,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中华穿山甲喜欢27℃左右的温度,所以灌木的保温对它们来说十分重要。而这些森林通常生长在海拔较低的地方,矛盾的是,当下的世界,海拔低于800米以下的低地常绿阔叶林非常匮乏。因为大部分的人类活动也在这个高度。低海拔森林地区,早已被人们改造成为了农田、果林、茶园和人造林。导致中华穿山甲的栖息地遭到挤压,或者严重破碎化。

因为和人类生活的区域高度重叠,中华穿山甲的生存也愈发困难。每年的繁殖季节,它们会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地,外出寻找合适的伴侣。同一时期,一批刚刚长成的幼崽,也会出发去开辟属于自己的独立领地。这就大大增加了穿山甲与人类相遇的概率。在2022年6月,两位护林员就在巡逻过程中,意外解救了一只被防护网困住的穿山甲;7月,一位广东阿伯在家纳凉的时候,也发现了一只误闯进自家院子的穿山甲。这样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从侧面验证了穿山甲栖息地破碎化的现实。

近年来,穿山甲的保护得到了政府和民间的广泛关注。2020年6月5日,中国正式将包括中华穿山甲在内的所有穿山甲种类,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将穿山甲鳞片及其制品从《中国药典》等医药典籍中删除。这意味着,所有针对穿山甲的捕捉、运输、食用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这大大增强了对穿山甲非法盗猎行为的威慑。

穿山甲的保护工作,是一个持续性的事业。首先要保护好现存的最具恢复潜力的穿山甲种群,其次是给穿山甲留下低海拔森林的栖息地,同时加强人们对穿山甲的保护意识。相信终有一天,中华穿山甲会如同朱鹮一般,重新恢复往日的规模,继续在森林系统中发挥它们应有的生态作用。

猜你喜欢

穿山甲白蚁鳞片
金钱龙
没有脚也能走路的蛇
穿山甲要长大
77岁“蚁人”家中养10万多只白蚁
路遇穿山甲
残忍的白蚁
穿山乙
彩虹鱼
白蚁克星机器
黑猩猩钓白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