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逻辑内涵
2022-10-20黄正平
左 权 黄正平
作者左权系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黄正平系南通大学新时代理论武装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双艳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全新的表述,这个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内在关联,科学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达到了崭新的文化高度和精神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优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有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凝聚力量、站稳脚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福建朱熹园时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五千年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深刻汲取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智慧和精华养分,彰显着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都有融通契合、互补互益之处。比如,“知行合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一分为二”“一阴一阳谓之道”“物极必反”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天下为公”“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以民为本”“民贵君轻”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有教无类”“赏当其功,刑当其罪”与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等等。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传统文化相融通,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扎根生长、枝繁叶茂、结出硕果的深层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党的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赓续中华文脉,与时俱进地提出发展先进文化的纲领、目标、政策。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现代化,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带领中国人民不断续写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坚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一方面,反对割断历史、虚无历史,坚持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承认今日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现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历史地看待、批判地继承中华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结合时代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挖掘、阐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到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真正发挥文以化人、资政育人的作用。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新的时代内涵有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停留于对传统文化具体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其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进行阐幽发微,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时代内涵,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比如,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百姓心为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从“天下一家”“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从“和而不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文明交流互鉴”“平等相待、和合与共”的鲜明主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浓郁的中华色彩、中国情感、中国意志、中国思维,运用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了独具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话语体系。同时,这一话语体系采用了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语言,用活泼生动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表达,增强了话语体系的亲和力、影响力、感召力,更加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更加润物细无声。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着伟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品格
中国精神是中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独有的气质品格和精神表达。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和文明更迭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的民族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精神特质和精神风度,它支撑着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和团结统一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了革命精神、奋斗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主动,重视中国精神的塑造丰富与弘扬光大,开展更为扎实有效、更加深入细致的精神凝练与宣传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中国精神进行了系统概括,搭建了整体构架,为我们指明了正确原则和科学方法。一是坚持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进程中处于基调和主旋律地位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鞭策我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明确中国精神的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强调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牢牢把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把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归结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和更为持久的动力源泉;三是不仅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有丰富的论述和全新的解读提炼,更鲜明提出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新时代精神。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首次提炼阐发伟大建党精神,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及其精神谱系的源与流关系,并强调要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四是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新时代,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等重大活动中,气势磅礴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得到了集中体现和大力弘扬。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中国精神的内在演变,自觉遵循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的历史逻辑,深刻反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凸显了中华民族之精神气韵的现实内涵与当代魅力。一方面广泛吸纳中华民族的精神成果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创造,使之融会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之中,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需要与思想建设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对新时代伟大实践予以精神提炼,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予以思想升华,不断充实丰富中国精神的时代内容,赋予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崭新要素与时代风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反映了时代的声音、民族的共识、前进的号角,彰显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精神支撑,体现了思想旗帜与发展动力的结合和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精神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