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按下“快进键”
2022-10-20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李 欣
■多项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密集发布补短板、强弱项成为重点
农业农村部连续密集发布了7 项行业“十四五”规划,聚焦种植业、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农药产业、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从这些已经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内容来看,补短板、强弱项成为未来工作的一个重点。近期,农业农村部先后印发了《“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等重点行业规划,明确了这些重点行业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路径、目标等内容。聚焦粮食安全、种业振兴、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等“三农”发展的关键领域,大力度推进补短板、强弱项。近期出台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 年,全国种植业现代化将取得重大进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同时,推进种业振兴,建设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新一轮良种联合攻关,加快突破性新品种培育推广。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三农”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一些行业和领域还存在弱项和短板。诸如重要种源、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可控能力不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通过新发布的各项“十四五”规划,可以看出“补短板、强弱项”成为2022 年推进“三农”工作的一个重点。
(来源:2022 年2 月8 日 经济参考网)
■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基石
当前,我国“三农”工作重点已经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因此,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目标明确、任务清晰,要注意农业现代化是“根”,农村现代化是“本”,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现代化是“魂”,要注意植好“根”、守好“本”、铸好“魂”。首先,要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这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在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里面既有农村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与融合发展,也有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运用与推广,既有生产体系的完善,也有产供销体系的全面建设。总之,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与服务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次,要不断推进文明和谐美丽的乡村建设。要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对乡村振兴的广泛认同感,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提供坚实支撑。最后,要着重解决农村人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快速崛起,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流向城市,农村人口结构老弱幼小的现象普遍,未来的农村现代化不仅要解决农村现有“物”的现代化,也要实现包括“人”的现代化,就是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和内生动力,完善提升农民素质的路径。通过完善制度、优化环境,鼓励城市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拓宽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人口结构的路径。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因地制宜,一步一个脚印,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迫的是,要抓住当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时机,培育增强农业农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和“压舱石”的稳定作用,持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来源:2022 年2 月14 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多措并举推进“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规划》着眼于2035年,描绘了一幅“旱涝保收、生活无忧、山清水秀、尊老爱幼”的美好图景;着手于2025 年,提出了17 个量化指标,对8 个方面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一是夯基础保供给。围绕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农业协同发展、农业抗风险能力等工作,实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工程。二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围绕科技创新、种业振兴、农机装备、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工作,实施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工程。三是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围绕乡村产业布局、乡村产业园区化融合化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农村创业创新等工作,实施乡村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四是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硬”的方面围绕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数字乡村,实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软”的方面围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消费,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五是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美丽乡村。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六是乡村治理,建设文明和谐乡村。围绕乡村治理体系、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程。七是做好有效衔接。围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程。八是深化改革。围绕城乡要素循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协同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实施新一轮农村改革推进工程。
(来源:2022 年2 月15 日《经济参考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到2025 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包括粮食安全、农业竞争力、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境、乡村治理能力、农民收入和巩固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实践内容与路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对此,《规划》也提出了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等举措。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赋能农业生产主体,重点在于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流通、销售等全环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核心在于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提质增效。一是赋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运用数字化能力。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加快新技术、大数据和物联网、电商等的应用。二是对生产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农机装备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促进农业生产全过程可视化程度,降低农业生产不可控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生产利润空间,促进产业组织化、精准化、集约化的程度。三是销售环节电商化。农村电商作为数字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农产品销售半径,线上线下融合拓宽了销售渠道,让生产者直接与消费者互动,通过消费者的需求倒逼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增加优质、特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切切实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产业兴旺,助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来源:2022 年2 月15 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以产业融合为抓手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导向、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安排。产业融合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经济效益的实现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我们必须发挥创新理念在产业融合方面的引领作用,同时发挥人才战略的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搭建高效融合平台,开辟发展“新天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发生了变化,伴随产业融合而来的就是对市场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农产品种植基地的合理布局成为农村产业融合的现实依托。二是实施人才振兴战略,注入发展“新活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推进离不开群众,人才的吸引才能引导良性的发展。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加强农村教育,提升农业主体对产业融合促进经济收益的认知,引导其树立向现代化迈进的理念,并通过相关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业人才。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发展“新机遇”。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改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刻不容缓,着力突破人才瓶颈,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才能使农村的生活奔向现代化,越走越有奔头。
(来源:2022 年2 月16 日 人民论坛网)
■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基础。《“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在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方面,重点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中央到地方,一直以来都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的重要抓手。如今,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水土留得住、农机能进出……。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许多昔日低效田、撂荒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正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关系到粮食及农产品生产供应,不仅是种植耕地面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耕地质量的问题。首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与提高耕地质量、生产高品质农产品结合起来。其次,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与现代农业发展结合起来。现代农业需要耕地的规模化、标准化与品质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与一些家庭农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及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再次,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建、管、用结合。从一些农村发展现实看,一些高标准农田建设,由于重建轻管的问题存在,造成一些路网、水网等遭到破坏无法正常使用。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加强管理与维护、使用,真正、持续地发挥作用。最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该创新投融资模式。应采取中央财政投资方式,从投资主体、建设实施、管理使用与运营维护等全流程,创新探索投资多元、监管结合、持续应用的新兴模式。
(来源:2022 年2 月21 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