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获取前行的定力与动力

2022-10-20郝永平

求知 2022年8期
关键词:定力机遇中国共产党

郝永平 杜 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的同时,也吹响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回首百年,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彪炳史册的巨大物质成就和制度成果的同时,也铸造出一座丰富而厚重的精神宝库,为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泉与精神动力。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成功,才能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从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充分汲取成长的营养与前行的力量,提振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争取赢得更大的胜利和荣光。

一、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追求真理、修正错误,从而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坚持真理与修正错误是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品质,是党的事业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重要经验。1945年,毛泽东在领导起草和修改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时,提出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口号,并把这八个字醒目地悬挂在党的七大会场两侧,强调共产党人要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历经曲折与磨难而无所畏惧,用鲜血和汗水追求真理、探索真理、捍卫真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

中国共产党是成熟的、负责任的大党,对于党曾经在各个历史时期所走过的弯路并不讳言,敢于公开郑重地承认错误、反思错误、改正错误,并将这些错误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作为宝贵的历史教材。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的正反两方面的斗争经验,着重深刻剖析了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这段时间所犯的“左倾”错误路线的主要内容、危害及其原因,分清了党的历史上的路线的是非,“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增强了全党团结,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创造了充分条件,有力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发展”。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敢于面对错误、勇于纠正错误的典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都作了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胜利地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统一了全党思想,对推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正确的党史观与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新征程上,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要修正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坚决反对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错误思想倾向;还要将坚持真理与修正错误结合起来,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分清主流与支流、区分现象与本质,达到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锻造勇于修正错误的高贵品格,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捍卫者、坚定继承者、自觉践行者。

二、坚持依靠人民、造福人民

一百多年来,党与人民心心相印、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奋斗历程中不断铸就辉煌。依靠人民与造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依靠人民是前提、造福人民是归宿,两者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拥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磅礴伟力,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我们党就会 “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任何革命、建设与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依靠人民,还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向人民学习,“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人民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每一次实践上的突破、每一个理论上的创新,无不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无不依赖于人民群众的支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从数十人发展到拥有9600多万人的大党,跨过一道道沟坎,取得了一个个胜利,创造出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造福人民、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经历了伟大的革命、建设与改革,政治上获得解放与独立,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经济上,从贫困到温饱小康,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上,人民享有了更丰富、更多样、更繁荣的文化成果,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实、自由、有尊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擘画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指出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为了人民与依靠人民。我们党只要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

在新征程上,要从党的百年历程中汲取力量源泉上的经验与智慧,既要有依靠人民、向人民学习的高度自觉,更要有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博大情怀。

三、善于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克服了许多世所罕见的困难,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机遇与挑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机遇可以变为挑战,挑战也可以成为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

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国内外形势,注重把握历史机遇,进而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特别注重战争时机的选择,强调“时机的问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要把握时机、善择时机、不失时机。1948年下半年,通过对敌我双方实际情况的客观分析,毛泽东意识到国共双方战略决战时机的到来,果断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的军事力量以毁灭性打击,为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反复强调的就是机会难得,“对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现在中国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是中华民族的机遇,是炎黄子孙几百年难得遇到的机遇”,要“抓住时机,推进改革”,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把中国发展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他强调,“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要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中国与世界共享机遇、共创繁荣。

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从不畏惧任何艰难困苦,勇于迎接各种挑战与危机,在苦难中铸就辉煌、在危机中创造生机。历经了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的曲折、抗日战争的以弱胜强以及解放战争的以少胜多,依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刚建立时,百废待举、困难重重,但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国际国内的各种挑战与考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为今后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物质的、制度的、理论的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姿态,勇敢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是一个机遇前所未有的时代,也是挑战前所未有的时代。形势逼人、挑战逼人。要下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风险挑战的准备;要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要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勇于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自身要不断强大,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同时,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共同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

在新征程上,既要有把握机遇、善用机遇的谋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善于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密切互动所带来的机遇;也要有迎接挑战、直面困境的担当,提高应对风险、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还要善于变挑战为机遇,化危机为机遇,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及时应对一切挑战,勇于开顶风船,逆风而上、奋发有为,做新时代的弄潮儿、挑战者、急先锋。

四、注重保持定力、开拓创新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安如泰山的战略定力和一往无前的开拓创新姿态,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坚守定力与开拓创新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重要方法,两者之间是辩证的稳与进的关系。没有战略定力就没有开拓创新的方向,没有开拓进取就无法保持战略定力的长久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能够注重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客观分析当下形势,从而制定科学的全局性战略目标,并坚定不移贯彻下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纷扰所惑。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作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判断。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认识,毛泽东在1938年提出打“持久战”的思想,并描绘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三个阶段,指引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共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振奋和鼓舞了党心军心民心,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改革开放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这也成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战略依据。当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低潮时,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顶住压力,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在实践中,我们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首创“战略定力”这个概念,强调面对复杂深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要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而且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是要保持战略定力。不管国内外形势如何变幻,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渝地维护人民利益,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既顺应历史潮流、又符合自身实际的中国特色道路,持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革命的首创精神,冲破“左倾”教条主义的藩篱,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征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苦干实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独立自主的开拓创新精神,克服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与实际做法等多方面的障碍,坚持改革开放,开创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努力,这条道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坚实。在新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守正创新、笃行致远,挺进改革“深水区”、敢啃创新“硬骨头”,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在新征程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不改初心、不忘根本的战略定力,全面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也要秉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勇于自我革命,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推出新举措、创建新机制、形成新方法;还要善于将坚守定力与开拓创新结合起来,于不变中应万变,于变局中开新局,蹄疾步稳推进改革、多点发力寻求突破,做改革发展的奋进者、开拓者、创造者。

五、始终坚定自信、保持忧患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凭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坚定自信与“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的忧患意识,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傲然于世的伟大成绩。坚定自信与保持忧患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状态,是党得以发展壮大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和符合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事业,因而是正义的事业、进步的事业,必然会取得胜利。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无比坚定的自信。在革命陷入最低潮时,毛泽东相信中国共产党这个 “小石头”总有一天能够打烂蒋介石那个“大水缸”,相信黑暗是暂时的,光明终将到来。邓小平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说,“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今天的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终于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在党的七大之前,毛泽东就向全党发出学习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的号召,提醒全党不能重犯李自成功败垂成的错误。邓小平也一再告诫全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当前,中国已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越是接近这个目标,道路就越坎坷,越是不会一帆风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他告诫全党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他强调,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在新征程上,我们要有舍我其谁、踌躇满志的坚定自信,唱响主旋律、增强正能量,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营造良好氛围;也要有居安思危、永不懈怠的忧患意识,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还要善于将坚定自信与保持忧患意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未雨绸缪,始终保持自信、自省、自强的宽广胸襟,虽成功而不骄,历多难而不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造梦者、践梦人、圆梦工。

猜你喜欢

定力机遇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言论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最硬核“创新之城”在疫情应对中彰显定力与温度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再见,机遇号
定力在心安如山
冬·发心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