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科学内涵

2022-10-20庄得宝艾世钰

求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立场

庄得宝 艾世钰

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在2022 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要求全党在前进道路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百年成就源于坚持人民至上,未来道路必然坚持人民至上。因此,究竟何为坚持人民至上,需要进一步厘定与明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对于坚持人民至上的诠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观的最新贡献与创造。这一贡献与创造的实质内核主要体现在其内在包含“三重必然”,即理论必然、党性必然与实践必然,进而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达到必然与实然的统一,为其从百年已然通向千载未然提供理论架构和路径导航。读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深化对坚持人民至上科学内涵的认识,应当从“理论—党性—实践”三位一体的维度加以研究。

一、理论的必然遵循:群众观点与创新思维

遵循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人民至上是必然的主题。坚持人民至上,绝不简单是一个新鲜词汇,而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精华。与此同时,它根植于中国实际,流淌着中华文化血脉的精华,凸显“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从理论属性来看,唯物史观关于群众的基本观点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主要思想来源。历史由谁书写创造?人民群众是创造者。历史活动由谁进行?人民群众是主体。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群众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其基本观点,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具体的体现。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完全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从独特属性来看,中国实际和中华文化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与魂。从 “为人民服务”到“党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从“一个都不能少”到“以人民为中心”,党不断拓展和丰富群众观点的内涵和外延。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同新时代、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解决新时代的课题,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专门作为一个专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中多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些重要论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充分显露了中华文明血脉中流淌的理念、智慧、经验。

遵循新政治文明创新思维,坚持人民至上是其必然的命题。党在民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突破传统的新型政治文明创新思维,它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这一思维的引领下,人民至上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在中国,“人民”具有其特殊性,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史过程中不断生成、塑造并与之血脉相连的新的政治存在物。这种新型政治主体是之为“人民”。“至上”,意指首位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这种新型政治地位是之为“至上”。人民至上作为理论命题,其基本内涵是人民主体加人民地位,即人民在中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一切国家权力,没有任何组织和个人能够处于同等地位,拥有同等权力。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新政治文明创新思维发展之必然结果。从整体来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开天辟地的革命,进行改天换地的建设,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革,是新型政治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民至上内在地包含人民地位至上、生命至上、利益至上、发展至上等全维度的指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最新成果,堪称实践和丰富“人民至上论”的光辉典范,突出显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初始点起于人民、终止点归于人民,无论何时都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前进发展,将人民视为决定性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至上这一区别于西方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党特有的新政治文明创新思维在中国科学系统地运用产生的新发展。

二、党性的必然抉择:人民立场与长期执政

人民根本立场要求必然坚持人民至上。立场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代表人民,是由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决定的。在根本政治立场的驱动下,党必然选择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和前三卷作为统一的整体,其内在精神和前三卷是一脉相承的。第四卷通篇依然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阐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特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些特质揭示了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同时表明党的本质和使命就是把人民置于各项事业的至高无上的位置。人民的地位至上,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人民的权力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的生命至上,面对史所罕见的疫情,党将人民的生命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捍卫生命不计代价;人民的利益至上,党不让百姓吃亏,将人民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全力攻克人民急难愁盼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难题;人民的发展至上,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人民的发展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在地通过一根鲜明的红线相连,从而有了整体的面貌和鲜活的灵魂。那根红线,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它是人民立场的必然抉择。

奠定长期执政的基础,必然坚持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立志千秋伟业,党长期执政的本质就是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踏上新的征程,面对新的时代课题,作为百年大党,怀揣初心使命,如何永葆纯洁先进,如何实现长期执政,迫切需要解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四卷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科学系统地回答了这一时代之问。它揭示了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才能不断巩固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实现党的长期执政,跳出历史周期率,赢得历史主动。坚持人民至上无疑能够奠定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价值和道义基础,为党赢得民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不在阵阵喝彩中迷失自我,不在重重考验中畏缩不前,党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自觉,就是为了守住人民打下来的得之不易的江山,发展人民创造出的面貌一新的中国。越是谋划长远,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越不能忘记初心使命,越不能忘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原则。中国共产党既来自人民,又领导人民,既根植人民,又造福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书写了人民至上的光辉篇章,并必将再续新的华章。

三、实践的必然要求:群众路线与评判标准

在积聚底气中继续践行群众路线是必然要求。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胜利底气,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最佳诠释。在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的背后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必然从何而来?系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定能找到答案。“中国式成功”的必然,在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群众路线,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为我们党提供了最大力量。中国共产党正因为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厚植为民情怀,才能够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才能够凝聚“中国力量”,拼出“中国速度”,创造“中国奇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限次地循环往复,无限量地激发起更加澎湃的人民能量,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运行的实践魅力。前进道路上风险阻碍不可避免,群众路线传家宝须臾不可丢弃。唯有坚持人民至上,方能将群众路线进行到底,方能积聚民族复兴更大的底气。

坚持人民至上是在前进道路上评判工作好坏得失的必然要求。通过深入分析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深刻指明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并且强调,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从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看,坚持人民至上,并不只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与执政理念,还意味着,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党在人民群众的帮助、监督、评判下走出的过程中,清晰地显露了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特质。区别于以往光鲜亮丽的君主王冠下掩盖的特权当道,或者西方政客选举蒙蔽下的阶级剥削,这种文明新形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文明目标体系。反过来说,评判五个文明工作的好坏得失,不由任何特权阶层或者利益集团说了算,而是要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做到尊重民意,倾听民意,赢得民心,这必然要求坚守人民立场这个根本底线,坚持人民至上。“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要坚持人民至上,急人民之所急,将人民满意的“度数”作为评判工作得失的核心“指数”,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时刻致力于赢得人民认同,我们党就能汇聚起攻无不克的磅礴力量,将人类文明新形态薪火相传,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立场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灯塔颂歌
扬善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露胎印花罐
草地
基于大国视角的中国治理问题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论略
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