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地媒体联动 讲好中国故事
——以国际传播作品《粉红天下——一碗中国米粉的逆袭》为例

2022-10-20李斌黎寒池谢耘

中国记者 2022年8期

□ 李斌 黎寒池 谢耘

在媒介技术发展的浪潮之下,新媒体重新定义了国际传播的特征,让包括地市级党报在内的地方媒体也有了进行议程设置的可能,拥有了更多融入国际传播新格局的机会。2022年5月27日,柳州日报社与《中国日报》联合推出中英文短视频《粉红天下——一碗中国米粉的逆袭》(简称《粉红天下》),不仅获得人民网、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的海外平台推送,还获得了包括香港商报网、香港经济导报网、香港《紫荆》杂志、欧盟国际城市与区域合作项目(IURC)官方网站、广西文旅厅海外官方账号Facebook(脸书)主页在内的200多家境内外媒体转载刊播,传播效果较好,影响力较大。

这是地方媒体发挥贴近新闻现场的资源优势,与中央级媒体进行深度融合的一次探索;是地方媒体借助美食文化破圈传播,提高国际传播声量的实践。

一、化墙为桥:央地联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新媒体重塑了国际传播的既定规则。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各国民间组织、个人等也拥有了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机会,这也为地方媒体融入国际传播格局提供了机遇。

基于此,分析地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与劣势,明晰地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定位,可以看到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联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主要优势

地方媒体具有地缘性优势,靠近现场,拥有新闻富矿的第一手资源。地方媒体在当地深耕多年,一是拥有得天独厚的人脉、信息等社会资源;二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人文特色;三是靠近新闻现场,方便长期驻点对新闻进行深度挖掘。全媒体时代,地方媒体挖掘大量富有中国民俗文化特色、展现中国历史悠久和地大物博的新闻素材,不时在互联网上引发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一般来说,地方媒体的报道视角主要聚焦在当地,擅长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抓住新闻现场的“活鱼”。地方媒体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又在本地各报道领域深耕多年,往往能够独具慧眼,发现独特题材、挖掘鲜活事例,发挥近距离观察新闻事件和人物的优势,让报道出新出彩。同时,地方媒体可以及时出击,以小见大,通过精心策划,从“小、细、实”处着手,采用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通过地方故事的小切口,讲好中国故事的大主题。这样的特性,让地方媒体在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过程中具备优势。

在构建全新融合传播体系过程中,地方媒体基本已建成了包括“报网端微屏”在内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在推动融合传播高质量运行方面做过许多尝试,采编队伍也已经在融合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在全媒体时代,地方媒体打造一支能采写、能直播、能拍摄、能剪辑的采编团队,既能适应新媒体“短平快”的传播特征,保证优质的题材不被浪费,又能抓住传播点精准出击,制作出高质量的融媒体作品,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作品传播出去,提升用户到达率。内容生产质量提升,使地方媒体具备了与中央媒体进行联动的可能性。

(二)主要劣势

尽管地方媒体近年来在国际传播中的竞争力显著提升,但对比长期从事国际传播的媒体机构来说,还是存在很多短板。例如,地方媒体对国际传播领域钻研不深,没有形成一套成体系的报道规范;容易受“一时一地一域”的报道思路限制;外语人才缺乏,外语采编能力不足;平台受限、渠道不足,需要提高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力发力的友媒合作意识。

二、路径探析:央地联动助力国际传播破圈

柳州日报社立足本地特色,由报社主要领导牵头成立项目组,深入挖掘对外传播题材,打造国际传播精品力作,奏强中国之音。2021年12月,柳州日报社推出首条国际传播作品《一条中国河流破圈记》,得到各方好评。经过对国际传播背景、题材、传播方式的深入思考,半年时间里,柳州日报社相继打造出国际传播精品《紫气东来——中国“龙城”紫荆香》《粉红天下》。其中,《粉红天下》由柳州日报社与《中国日报》联合推出,是对媒体深度融合的又一全新探索。

(一)内容路径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内容是根本。对于长期关注本地新闻的地方媒体,对外展示城市形象、中国形象时,应妥善处理中外文明的差异性和共同性,积极寻找共同关切点和共鸣点。

一直以来,美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据《中国日报》报道,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烹饪协会发布了“餐饮热词看中国”双语版,通过16个热词让国际友人感知中国餐饮乃至整体消费的变迁。其中,螺蛳粉(Luosifen)位居“新口味类”第二。

柳州日报社发挥地方媒体的地缘性优势,挖掘了大量柳州螺蛳粉的“新闻富矿”。如“2021年柳州共产出15亿袋预包装柳州螺蛳粉”“柳州螺蛳粉年寄递量达1.06亿件”“柳州螺蛳粉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大量第一手素材的积累让柳州日报社在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的深度融合中具有独特优势。

以美食为媒介,柳州日报社与《中国日报》积极沟通,双方很快达成共识:通过研究与剖析工业柳州如何通过“一碗粉”持续向世界阐释推介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国文化,打造一部“有味道”的国际传播作品,立体展示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制作路径

2021年9月,中国日报网与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发布了《2020-2021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其中有一半案例与短视频传播有关。这说明,国际受众偏爱短视频作品,短视频因其拍摄便捷、实时分享、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国际传播中的主要叙事类型。

近半年时间里,柳州日报社先后推出《一条中国河流破圈记》《紫气东来——中国“龙城”紫荆香》两部国际传播作品,制作团队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队伍也在锻炼中不断成熟。

《粉红天下》采用大量时下流行的航拍、延时拍摄、运动镜头等视觉呈现方式,从立项到播发历时两个月,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制作团队先后进行了20多次反复修改,创作过程体现了主创团队践行“四力”,用情、用心、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扎实作风。

由于柳州日报社在题材选取、内容制作、创作团队等方面比较成熟,《中国日报》主动伸出合作之手,为该视频提供对外传播平台和外语人才资源。特别是在英文翻译上,《中国日报》专业翻译水平补足了地方媒体翻译力量不足的短板,大大提升了国际传播作品的质量。

在表现手法上,为了呈现柳州螺蛳粉的“鲜香辣酸爽烫”,该视频运用了大量特写镜头,通过诉诸视觉感知的影像画面、诉诸听觉感知的配乐及同期声,以及中英文字幕等,最大限度呈现了柳州螺蛳粉“原汁原味”的美食感染力,极大地降低了语言和文化造成的理解障碍,减少了跨文化传播造成的“文化折扣”。

在叙事内容上,该视频不仅展现柳州螺蛳粉红遍天下的“表”,更展示了柳州这座工业城市如何用好工业思维发展特色产业的“里”。在短短5分多钟的视频内,运用大量镜头呈现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的生产场景,还原柳州人热爱柳州螺蛳粉、努力做大做强螺蛳粉产业的人文风貌,融入了柳州“一江旖旎、一花倾城、一粉飘香、一车风行”的城市美学,让柳州这座城市的国际形象更立体、更动人。

(三)传播路径

在新媒体时代,个性显著、具有文化独特性的作品,往往在国际传播空间中拥有更高的认可度。国际受众更倾向于看到国家形象传播的多元化表达,更容易被民间和个人的文化交流和情感连接打动。

《粉红天下》以“洋面孔”讲述个体的感知及体验,进一步增强了讲述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链接。视频中,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洋面孔”纷纷现身说法,讲述与柳州螺蛳粉的故事,大大拉近了作品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如在柳留学生讲述:“我吃螺蛳粉非常上瘾,因为螺蛳粉很好吃,我吃螺蛳粉(要吃)两个卤蛋、一个(鸭)肾,然后蔬菜、豆腐。”这样情感丰富的个性化表达非常容易打动国内外受众,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据统计,5月27日至6月7日期间,针对这一视频互联网上共出现相关传播信息212条,全网声量最高峰出现在5月27日,共产生48篇相关信息。“亿袋”“酸豆角”“螺蛳粉”等成为热频关键词,柳州特色的中国故事,漂洋过海持续圈粉。

5月31日,为方便境外媒体转载刊播,柳州日报社继续联合《中国日报》推出英文解说版作品,用英语讲述柳州螺蛳粉的故事。这也是柳州日报社发布的首个英文解说新闻作品,让外国友人“原汁原味”地理解柳州螺蛳粉的美食文化,建构和传播柳州城市形象,向世界展示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彰显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此外,柳州日报社还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对外宣传交流处、柳州市委外宣办、柳州市外事办协同发力,充分发挥国际友好社团和柳州“名企外宣”机制“制造”国际朋友圈,塑造柳州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形象。近年来,柳州不少知名企业、高校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柳州借此契机建立“名企外宣”工作机制。该视频也通过这一机制,借助这些企业和高校的海外传播平台、人脉资源等向国际友人推介。如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企业的脸书账号,发布了这一视频,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声量。

三、思考与启示

《粉红天下》中英文国际传播短视频的成功,是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取长补短、同向发力取得的成果。经过对这一短视频的策划与制作过程进行分析,本文对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联动,通过媒体融合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进行了思考总结。

地方媒体要充分发挥在人文特色、乡土人情上的丰富资源,结合国际发展局势,用公正、客观、理性的视角结合国际潮流,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聚焦点,用国际通识、接受度高的方式方法讲述植根于中国本土、面向全球的中国故事。近年来,柳州螺蛳粉已成为风靡世界的美食,在境外广受追捧,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今年2月,在中国外文局主办的2021年度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柳州螺蛳粉外宣”入选,成为唯一获奖的地级市案例。依托在境外有广泛受众基础的螺蛳粉题材,用好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是这一作品取得良好国际传播效果的基础。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对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听故事的对象是国际受众,那么在讲述故事时必须使用国际化表达,才能让受众听得到、听得清、听得进。地方媒体要针对国际传播的特点,研究符合国际受众习惯的表达方式,输出国际化内容。“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除了传统的时政、经济、成就等对外宣传题材,更要有符合当下国际审美的时事热点,比如普通人物与中国社会、美食与中国文化、中医与古老传说等,通过短视频等技术进行个性化表达,讲述富有中国特色的故事,以小见大,传播中国文化。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地方媒体要积极挖掘地方的特色和优势融入国际传播格局,就要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通过对外融通补齐短板。地方媒体积极用好自身深耕本地、善抓新闻“活鱼”、新闻采集等方面的优势,与中央媒体及其分支机构进行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可以实现借梯登高、借筒传声,让地方挖掘的好故事传得开、传得响、传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