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海洋外交

2022-10-20

西部学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智库外交和平

王 敏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为完善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发展海洋外交是时代需要、民心所向。本文现就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海洋外交作一探讨。

一、中国海洋外交的历史演进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多发,海洋权益争端频发,海上摩擦不断,海洋的和平安宁受到严重威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外交作为各方博弈的重要平台,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密不可分,海洋争端的解决愈发体现出外交性特征。

(一)海洋外交的概念

外交有塑造国际形象、表明基本立场、展现国家政策等功能,是主权国家在国际舞台表达国家意志的重要平台。海洋外交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海洋与外交不断耦合的产物,是国家为实行其对外政策而在海洋领域开展的各种对外活动。尽管国内外学界都对海洋外交的概念展开了探讨,但并未得出普适性的定义。这是因为对海洋外交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其结果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同时也正因为不同学科各具特点而各有侧重。本文尝试将海洋外交界定为在一国政府的鼓励支持下,由官方开展的为了维护本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利益、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和各领域务实合作、处理国际海洋争端,以及提升海洋软实力、促进双边乃至多边合作的各种对外活动的总和。

(二)中国海洋外交的理念与具体实践

我国是陆海复合型大国,陆地外交和海洋外交虽然依附不同的地理环境,但其遵循的外交理念具有一致性,两者都是在中国外交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外交实践。中国的海洋外交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海洋多边合作和互利共赢,致力于构建一个互信互助的和平海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同他国开展海洋交往活动,唐朝鉴真东渡日本、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等无不成为响彻古今的海洋外交壮举。伴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海洋外交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面对频发的南海争端,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积极开展磋商与谈判。2016年国务院发表《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继续坚持践行和平海洋外交的原则,“和平”二字成为贯穿我国海洋外交的活动主线。另一方面,我国积极提供海上公共产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交流合作。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投身开发海洋、建设海洋的蓝色浪潮中,增进人类海洋福祉,海洋外交更是取得重大飞跃。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东盟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这是我国力图连接亚、欧、非三大洲,推动蓝色伙伴关系建设,让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实践。2019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各国加强海洋合作。可以说,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仅是中国主动传播自己的外交理念,向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的重要举措,更展现了我国构建和平之海的大国智慧。

二、中国海洋外交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海洋权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多重因素叠加,决定了中国海洋外交的发展呈现曲折性与复杂性。西方国家实施炮舰外交、海洋话语体系的强权压制、海洋法律的欠缺以及各国之间的互不信任是我国海洋外交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对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不仅是认清海洋外交现状的必要环节,更是实现我国海洋外交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西方国家实施炮舰外交

英国思想家凯布尔首次提出炮舰外交这一词语,学者马建英对凯布尔的有关界定进行探讨,认为炮舰外交“本质上是一种在谈判中展示‘肌肉’的方式,只不过在此过程中炮舰扮演了实施强制行为的工具角色”。“炮舰外交”一词源于帝国主义时期欧洲列强的海洋争霸,到如今,炮舰外交并未销声匿迹,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面对我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展开围堵干预,甚至不惜动用军事力量进行阻挠,推行炮舰外交。美国一方面在中国邻国进行军事部署,同我国有海洋争端的国家展开联合军演,进行军事挑衅,企图改变亚太地区政治经济的平衡,给我国国家安全与外交工作造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大秀肌肉,频繁派军舰军机闯入南海争议地区、台湾海峡,引起局势紧张,给我国周边海洋安全埋下重重隐患。

(二)美西方海洋霸权叙事体系的压制

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年,以下简称福柯),在话语权理论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多次阐明话语在国际竞争中不仅是斗争的记录,更可以化身为武器对他国展开攻击,以达到某种目的。因此,福柯将话语看作是权力的产物,是国家竞争的重要争夺对象。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海洋外交领域,特别是在美国对中国海洋战略的压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国利用其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对我国的海洋战略进行肆意抹黑与污名化,颠倒黑白,构建出符合其海洋霸权的海洋叙事体系。特别是在我国的南海岛礁建设中,美国与澳大利亚更是居心叵测,拿军事化说事。对此,外交部多次进行回应,强调中国南海岛礁建设的合理合法性。相反,美国通过南海问题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实质上成为损害地区安全稳定的最大威胁。

(三)国际国内海洋法律不够完善

“法治化是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构建世界新秩序的必然要求。”然而现有国际海洋法律体系不健全、有关规定自相矛盾,甚至出现海洋霸权明目张胆对抗国际公约的问题,威胁着各国海洋权益维护,成为海洋争端的导火索。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深受马汉“海权论”的思想影响,不顾国际道义与法律规范大搞“双重标准”,频繁“退群毁约”,追求海洋霸权。此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为发展中国家海洋意识觉醒的产物,产生于发达国家的海洋霸权之下,虽然在相当程度上秉承了公平性,以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海洋权益,但其本身存在诸多矛盾与不合理之处,还需要进一步革新与完善。我国不仅在国际海洋法律规范制定中的参与度远远不够,而且国内的海洋法律体系也有待健全。我国虽然制定了多部涉海法律,但其体系不够完善、内容不够清晰,需要修订完善。

(四)各国间缺乏政治互信

“诚意信号是指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言辞和行为信号表达,向他者或国际社会表达自身的良善意图、行为的善意和信用。”在海洋外交中,要特别注重国家间诚意信号的表达与政治互信的建立,这是帮助双方消除疑虑、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

中国多次在外交场合阐明和平外交理念,表明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崛起不会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在2014年中希海洋合作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阐述了中国愿与各国共同建设“和平之海”的愿望,我国作为海洋霸权的坚决反对者,将“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秩序”。同时,面对海洋争端,特别是南海地区云谲波诡的局势,我国积极推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等的落实,表明了共建和平之海的决心。然而目前国际海洋局势不容乐观,海上危机频发、海洋争端多见,相关国家间缺乏政治互信,诸多海洋议题更是停滞不前。

三、中国海洋外交发展的路径选择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发展海洋外交,不仅是推动国际海洋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追求人类海洋福祉的必由之路。研究中国发展海洋外交的具体路径,不仅要立足现实,关注我国发展海洋外交的现实困境,更要结合国际海洋发展大势,剖析海洋政治秩序的内在理路,合力营造积极活跃的外交氛围。

(一)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重要抓手

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设想,而后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提出与各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在推动中国同东盟各国的海上合作中进一步发展海洋外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倡议不仅在战略上对冲美国印太战略对我国的围堵,也有利于消除逆经济全球化思潮的消极影响。

要进一步发展海洋外交,必须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促进各国互联互通的有力抓手。一方面,要加强各国战略对接,在互联互通中强化合作信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加强交往的重要载体,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以及政策沟通等多个分支领域。我国要深入推进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在与各国的交流往来中重塑信任机制,实现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增强民间力量在海洋交往中的主体地位。我国不仅搭建了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交流平台,推动交流往来与多边合作,还发挥大国智慧,成为国际海洋议题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参与方,鼓励民间团体的交流合作,营造海洋交往的良好氛围。

(二)发挥海军的政治外交功能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非传统安全问题多发,海洋权益冲突与摩擦不断,给海洋的和平安宁带来严重威胁,阻碍着海洋外交的发展。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海洋意识逐渐萌发,建设强大海军成为国际共识。因此,海军政治外交功能的发挥对维护海洋和平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积极参与周边外交实践活动,做和谐海洋的维护者。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海军的和平性质,指出我国海军是海洋安全的重要维护者,“致力于营造平等互信、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将构建和平与繁荣并存的海洋作为不变的信条。中国海军积极同他国海军开展联合军演,参与亚丁湾护航行动,加强了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要坚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努力提供海上公共产品,做和谐海洋的贡献者。中国海军不仅积极向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救助以及海上救援,还积极参与护航任务,打击海盗与恐怖势力。

(三)发挥涉海智库的专业性优势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阐明“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涉海智库的建设对于海洋外交的发展意义重大,利用涉海智库的专业性优势能丰富我国海洋外交体系,助力我国海洋外交朝着更具科学性与规范性的轨道演进。

一方面,要保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动态平衡,加快海内外信息要素的交流与互动,永葆智库的创新与活力。建设涉海智库不能闭门造车,要注重同国内外相关智库的信息共享与合作交流,丰富智库的资源储备,拓展智库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特别是要利用涉海智库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律的制定与本国海洋法律体系的完善,摆脱无法可依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要发挥智力优势,拓展涉海智库的舆论引导功能,建设成“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后盾。舆论战是海洋外交中格外重要的竞技场,特别是面对存在海洋权益争端的场域,美国智库就对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干预活动进行研究和阐释,是导致南海摩擦不断的重要推手。因此,我国想要发展海洋外交,就要依托涉海智库建设海洋话语体系,不仅要注重政治交流,更要注重舆论引导,利用涉海智库塑造出利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海洋话语体系,牢牢把握海洋话语权。

四、中国海洋外交对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发展中国海洋外交,是在各国的互联互通中凝结国际合力,携手共建和平繁荣之海的应然之策,也是推动多边海洋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实然之举。

(一)有助于强化海洋多边合作,建设蓝色伙伴关系网络

双边外交一直以来是传统的外交形态,外交主体具有单一性。由于全球性问题的多样性以及影响的广泛性,多边外交逐渐成为外交的常规形态,外交形式逐渐多元化起来。特别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海洋议题,绝非仅靠一方的单打独斗就能解决,而更需要纳入多方主体的合力才能实现。我国海洋外交的发展格外注意搭建多边交流合作平台,诸如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加强了海外的经贸合作与政治往来,更塑造了紧密相连的蓝色伙伴关系网络,增进了全人类的海洋福祉。

(二)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理念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海洋领域深化拓展的结果,高度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从地缘角度来说,海洋是各国共有的财富,它以其特有的开放包容性将各国联结为一体,人类生存休戚相关、命运与共。从政治经济角度来说,海洋经贸自大航海时代兴起至今渊源已久,不仅见证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孕育于时代洪流中的必然结果。人类依托海洋而发展的政治经济的联系早已遍布各个角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早已生成并将愈加深刻。

(三)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强国建设由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海洋外交是我国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海洋外交要“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充分认识海洋的战略资源价值与时代意义。中国的海洋外交始终秉持“亲诚惠容”的大国外交理念指引,强调以良好有序的海洋交往代替尔虞我诈的竞争冲突,以互利共赢的海洋合作代替丛林法则的权益争夺,以一律平等的海洋地位代替居高临下的霸权姿态,始终致力于构建和平繁荣的和谐海洋。

①马汉“海权论”:马汉是美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曾两度担任美国海军学院院长,他在1890—1905年间相继完成了被后人称为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年》《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年》和《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其有关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更是盛行百余年而长久不衰。

猜你喜欢

智库外交和平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微智库
博弈·和平
微智库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期盼和平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