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音布鲁克草原毒害草马先蒿综合治理技术

2022-10-19吴建国董乙强

草食家畜 2022年5期
关键词:巴音毒害布鲁克

李 璇,吴建国,林 峻,董乙强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蝗虫鼠害预测预报防治中心站,乌鲁木齐 830000;2.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新疆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新疆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生产价值[1,2]。长期以来,由于环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导致草原退化明显,毒害草滋生蔓延是草地退化的结果,严重威胁草原的健康发展[3]。十三五期间,新疆毒害草累计发生面积达到0.23亿hm2,危害严重并已开展监测和防治的有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纳里橐吾(Ligularia narynensis)、天山假狼毒(Diarthron tianschanicum)等,约占毒害草危害面积90%以上[4]。

毒害草马先蒿属植物是新疆重要的毒害草类群之一,主要对和静县、乌恰县、阿克陶县、阿合奇县、乌鲁木齐县等地的高寒草原造成危害,2014年-2020年,累计发生面积达到185.78万hm2,最为严重的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严重区域马先蒿盖度可占植被总盖度的90%以上[4]。该类植物具有生长迅速,繁殖快的特点,且家畜不采食,在局部区域群落中已形成优势种群,破坏当地植被的生物多样性,致使草地群落从过去稳定的多层结构演化为较弱的单层结构,草原植被盖度不断下降,可食牧草生产力下降,加剧了草畜矛盾,严重影响到区域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平衡,减少了依靠畜牧业为生存来源的游牧民的经济来源,对当地生物安全带来了隐患[5-7]。

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是新疆著名的草原旅游风景区、开都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珍稀候鸟理想的繁殖栖息地,有着“新疆水塔”之称,生态地位十分突出[8]。然而由于草地长期处于超载过牧状态,草地退化持续加剧,原来的伴生种马先蒿因其具有超强的侵占性及不可食性,不断蔓延扩张成为群落的优势种,给当地的畜牧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带来极大的威胁。近年来,随着对退化草原治理工作的推进,全疆、尤其是巴音布鲁克开展了马先蒿等毒害草的治理工作。但防控方法的有效性、治理效果的稳定性、治后管理水平等方面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局部区域出现了边治理边退化的局面,甚至年年防治年年危害。因此,开展毒害草马先蒿防控技术的研究无论对草地生态保护,还是生产经济提升和社会稳定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1 马先蒿危害现状

1.1 马先蒿的生物学特征

巴音布鲁克草原马先蒿有6种,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拟鼻花马先蒿(Pedicularisrhinanthoides Schrenk ex Fisch.et Mey)、欧氏马先蒿 (Pedicularis oederi Vahl.)、长根马先蒿(Pedicularis dolichorrhiza Schrenk)、膨 萼 马 先 蒿 (Pedicularis physocalyx Bge.)、假 弯 管 马 先 蒿(Pedicularis pseudocurvituba Tsoong)[9],主要危害种是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隶属列当科马先蒿属,为一年生或两年生的根部半寄生草本。株高可达20~50 cm,根单一,有时分枝。基生叶具长柄,有密毛,茎生叶4枚轮生,叶片羽状深裂,裂片10对左右,披针形,边缘有锯齿。花轮生,花冠玫红色,有时有白色;蒴果斜卵球形,种子紫黑色,卵圆形[6,10]。

马先蒿喜光、耐寒,对土壤适应性强,在潮湿地生长较好,土壤水分是限制马先蒿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年际间,马先蒿密度值与降水有显著相关性[6,11]。花期6~8月,种子结实率高,每株可生成1 600~2 000粒种子。种子很小,数量众多,千粒重仅0.64 g,发芽率达到76.9%[6]。种子传播是其主要扩散方式。传播媒介主要有流水和人畜活动(车辆、人员往来,牛羊转场等)。马先蒿属的传播突出表现在“随水而进、随水而居、随水而散”的特征,由人工渠道或夏季洪水携带,将高寒草甸的马先蒿属种子带入低平地的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6]。

1.2 分布与危害

甘肃马先蒿在和静县主要分布巴音布鲁克镇、巴音郭楞乡、阿拉沟乡等区域,2014-2021年累计发生区面积已高37.1万hm2,累计危害严重区面积达12.56万hm2[4]。总体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轻度发生面积逐渐缩小,但中度、重度危害不断加重,说明马先蒿发生区密度不断增大,且其主要以集群分布的方式,短期内可在草地生态系统中迅速蔓延,表现出极强的入侵性。

1.2.1 对草原生态的危害

马先蒿为半寄生植物,根部有吸器,吸取寄主植物水分,可同寄主植物即可食性优良牧草争夺水分、养分和光,可改变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和群落结构,降低草地生态系统群落盖度,排斥其他牧草生长,使草原从过去稳定功能较强的多层结构演化为稳定功能较弱的单层结构,生物多样性降低。一旦遇到不适合生存条件,如干旱、低温等情况,有可能会大面积死亡,使得地表植被覆盖度显著降低,甚至裸露,造成草地严重退化,水土流失,严重阻碍草地生态、草原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2 对草原牲畜的危害

甘肃马先蒿全草有毒,内含苯丙素苷、环烯醚萜苷、酚酸、去甲基单萜苷等有毒成分[12]。本地畜种对毒害草有一定识别能力,一般不会主动采食,但外地引进的优良畜种,由于无识别能力,返青期容易主动采食,如果管理疏忽,没有及时发现,随着采食毒害草时间的延长而引起消化系统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甚至死亡,据新疆治蝗办2014-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已造成家畜死亡50只[4],对当地畜种改良有一定影响。

2 马先蒿防控存在的问题

在马先蒿的防控治理时,虽然草原工作者和生产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防控工作,但其防控效果不佳,甚至出现边治理边退化的现象;巴音布鲁克草原多处属于生态保护区,且为水源涵养区,在治理毒害草时因不能全部区域均采取药剂防除的方法,给防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巴音布鲁克草原放牧强度过大,优良牧草采食严重,部分区域呈严重退化趋势,牧民防控毒害草意识薄弱,给毒害草的扩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造成防控效果不佳。

3 马先蒿的防控对策

3.1 确定危害程度

在马先蒿发生区,每年6月开展调查,调查路线根据地形地貌、道路等进行安排,将马先蒿连片分布的地区划定为一个区域,打好四至边界坐标点,在每个片区中每一万亩草场设置3个1 m×1 m样方,统计样方内马先蒿、主要牧草和杂类草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

根据国家林草局印发的《主要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指标》的通知(办草字〔2021〕73号)要求,毒害草盖度低于30%可不防治,建议按照马先蒿花期盖度值大小,将危害程度分为无危害、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重度危害四个级别,见表1。

表1 甘肃马先蒿危害级别

3.2 治理思路

相对其他草原有害生物来说,毒害草马先蒿的治理工作起步较晚。据文献记载始于1996年[9]。1996-2004年,主要通过物理移除法,采取人工拔除手段,且为小规模零星防除;2004-2014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对甘肃马先蒿做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从2014年至今,逐步形成马先蒿监测和防治体系。对马先蒿的防控主要有物理防除、化学防除、生物防除以及生态工程防除等方法。纵观过去几十年,我们对马先蒿的治理主要目标是去除靶子植物马先蒿,并没有从生态恢复的角度采取保护性恢复措施,往往是治标不治本,造成在防除毒害草的同时,也造成了水土流失。

毒害草的肆意蔓延扩展是草地退化的最显著标志之一,对毒害草的治理要标本兼治,既要采取措施降低种群密度,又要着眼恢复草地原生植被。对马先蒿的治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修复战略、草原安全战略,按照“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原则,根据草地类型、利用属性及马先蒿所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而定[13],不能简单的将靶子植物马先蒿完全消除,最终目的是恢复草地原生植被,促进草原植被正向演替。考虑马先蒿危害程度与生境特点,分类施策、分区治理,允许马先蒿的种群维持在经济生态损失允许的水平以下,恢复草地生产力,提高植被多样性和丰富度[5]。从巴音布鲁克草原草地利用的属性来看,可以分为生态保护区和非生态保护区,对二者的治理应该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

3.3 技术流程

对马先蒿治理的技术流程可见图1。

图1 马先蒿治理技术流程图

3.4 分区治理

生态保护区应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地(含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水源涵养禁牧区草地、植被过于稀疏的草地等。保护区内是严禁放牧的,更不能采取药剂防除,应采取环保型措施。

非生态保护区应远离水源,属于可放牧区,过度放牧是阻碍毒害草治理最大因素,因此要加强放牧管理。见表2。

表2 生态保护区马先蒿治理方法

3.4.1 物理防治

在马先蒿的苗期(5~6月)通过拔除、挖除、刈割、清除土壤种子等措施,降低马先蒿密度,减少后代。在开花前再次检查,对未拔除的马先蒿进行刈割,确保果熟期前无大面积发生。

需要注意的事项是人工拔除或挖除时要将马先蒿连根拔起,拍土后统一带离草场,土回填。拔除时间一定是在幼苗期,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刈割宜齐地刈割,留茬高度3~5 cm。当植被盖度低于30%不宜刈割。采用机械刈割时,尽可能区分马先蒿与其他牧草,不可伤害优良牧草。

3.4.2 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包括放牧管理、补播等措施,旨在避免放牧家畜啃食践踏优势种,充分发挥植被自我修复功能,提高植被覆盖度,促进草原植被正向演替。

(1)放牧管理:非生态保护区要加强放牧管理,包括核定载畜量,降低放牧频次,推迟进场时间,禁牧,休牧等措施。在无危害区和轻度危害区,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办法,核定载畜量,避免过度放牧加重草原退化;在中度危害区,建议在执行草畜平衡核定的载畜量基础上,降低1/3载畜量,或者推迟进场时间10~20 d;在重度危害区,建议实行围栏禁牧,建设刺线围栏,封育2~3年(只在每年8月马先蒿种子成熟前打草利用),围栏封育按照《休牧和禁牧技术规程》(NY/T1176-2006),围栏质量及架设参照《编结网围栏质量分等》(JB/T51068-1999)《草原围栏建设技术规程》(N/Y1237-2006)要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补播:重点补播区域为植被盖度低于50%,土层厚度不低于10 cm。补播草种因地制宜地选择原生地长势优良的牧草,实行豆科、禾本科多品种混播,一年生和多年生混播。在巴音布鲁克可选择扁穗冰草、老芒麦、披碱草、紫羊茅、草地早熟禾、针茅等,在有灌溉条件区域还可补播紫花苜蓿、三叶草等。补播时间主要采取春播冬播相结合。在坡度小于25°,可采用机械免耕播种;在坡度大于25°,可进行撒播。

3.4.3 药剂防治

在非生态保护区马先蒿危害程度达到中度以上,可选择药剂防治,选择的药剂应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安全、经济,对人畜安全的“阔叶除草剂”,严禁使用灭生性除草剂。喷药前应务必做好药效试验,以保证防治质量。施药作业严格遵守GB/T8321和NY/T1276的有关规定执行。做好警示宣传与安全防范工作。在作业期间、安全隔离期间禁止放牧和采集施药区动植物,防止出现人畜中毒事故。施药完毕后,废物要回收集中处理。

3.4.4 开发与利用

加大对马先蒿药用、饲用价值的研发,变害为宝,绿色防控。

(1)药用价值的研发:马先蒿属植物全草可入药,在藏药治疗肝、胆病、风湿及癌症等方面有独特疗效。要加大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对马先蒿的药用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不断提高对有效成分的提纯工艺。

(2)饲用价值的研发:提高青贮脱毒工艺,将盛花期的马先蒿刈割后铡成2~3 cm长度,与其它牧草按比例混合后,在无毒塑料袋或青贮窖中青贮2~3个月,以备冬季饲料。

4 结 论

草原毒害草的快速扩张已严重危害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和发展,但防控治理效果并不显著,因此草原毒害草的治理已是草原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在以后的研究和防治工作中,必须了解毒害草的扩张因素,明确毒害草的危害程度,从而分区分级制定好科学的防控策略,从而抑制毒害草的扩张,增加优良牧草比例,促使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巴音毒害布鲁克
柴达木映画
毒害
加大草原保护与建设力度有效防除草原毒害草
巴音布鲁克倾情向世界讲述“东归故事”
库里和威斯布鲁克是下个时代的领军人物
镉胁迫对海菜花种子萌发及幼苗初期生理生化的影响
大奖惊魂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我只是开了个玩笑
我只是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