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匠精神背景下的手绣与机绣针法融合路径

2022-10-19张鎏鑫

丝绸 2022年10期
关键词:针法刺绣软件

张鎏鑫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84)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近年来刺绣在“文创热”“汉服热”等国潮经济中大放异彩,人们对刺绣的关注度和需求量日益增长。国内市场对刺绣在产量和质量上的双重要求,使中国刺绣机制造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刺绣机是用工业化设备来生产刺绣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提高了刺绣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向大众普及了刺绣艺术。机绣针法是刺绣机运用针与线的组织变化来塑造图案的技术手段,对手绣针法进行了概括与提炼,具有程式化、整齐化、规范化的特点[1]。机绣针法受限于机械原理,运针更简单,但出品更稳定、效率更高。

相对而言,手绣针法多种多样,运针方式更复杂、换线频率更高、更耗时,然而手绣效果也更加富有艺术性和品质感。现阶段国内外的刺绣机、制版软件还未完全展现出手绣的精华,原因之一是机械运行原理的限制,很多复杂的手绣针法还无法转化为机绣针法,如缠绕针类的打籽绣和编织类的铺绒绣。这些针法的数字化实现难度较大且需要一定周期。然而,这不能绝对限制机绣品提升品质。

工匠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自古就有对“匠心”的追求。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工匠精神的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笔者认为,手工刺绣的工匠精神蕴含在针法之中。从应物象形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针法用于绣不同对象,如人的头发、鸟的翎羽、兽的皮毛有专用的针法;从视觉构成的角度来看,针法的形式可抽象为点、线、面,如打籽针是单个闭合的点状,松针是规律排列的线状,网针是有序结成的面状;从灵活度来看,同一针法有多种变换,如套针分为单套针和双套针,戗针分为正戗针和反戗针。从以上三个角度来审视手绣针法,足见其中蕴含的才华和巧思是其核心价值,是工匠精神的极致体现。目前,手绣针法的灵巧性和精致性是机绣针法比较缺乏的。现有的研究和实践,多聚焦于四方面:刺绣机零部件和技术的改进[1-4];服装和家纺产品图案的改良[1,5];数码刺绣针法与艺术特性的分析[6-7];苗绣的数码转化和制版[8-9]。鲜有探讨如何以工匠精神为理念,将手绣和机绣针法进行有机融合,来提升绣品价值的研究文献。对此,本文将工匠精神融入手绣针法的数字化实现之中,重点讨论如何综合利用现有的机绣针法和制版软件得到更好的绣品。

1 国产刺绣机与制版软件的发展困境

1.1 核心技术比较缺乏

刺绣的工业化生产依赖于刺绣机的制造水平,只有刺绣机的制造水平提升,才能更好地满足刺绣的工业化生产。中国刺绣机生产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但产品大多是参照国外机型而研制的普通平绣机器,产品精度、质量及可绣制的花色品种与国外先进机型相比,还有较大差距[10]。当下中国的刺绣机制造水平较低,导致刺绣产品的品质不高。在刺绣应用最广泛的服装、家纺产品中,较难表现出高级感和艺术性,导致刺绣产品被锁定于同质化程度高的困局之中。这也是中国服装、家纺产品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部分原因。总之,现阶段中国刺绣机制造能力不足以满足当下刺绣产品的创新性设计与开发的需要。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刺绣机制造业整体水平比较低,由于研发投入不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高端刺绣机、特种绣刺绣机基本上被国外公司所垄断[10-11];中国生产的刺绣机主要出口东南亚等后发展中国家,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端刺绣机市场中,中国生产的无论是大型工业用多头刺绣机还是小型家用单头刺绣机都几乎没有市场份额。

1.2 西方文化逻辑下的制版软件占有优势

与刺绣机的低端化造成产值上的弱势相比,缺乏自主研发的制版软件导致中国生产的机绣产品处于文化地位上的弱势。目前国内的服装公司、家纺公司所用的制版软件大多由国外公司所开发,如澳大利亚的威尔克姆(Wilcom)和日本的田岛(Tajima)。以威尔克姆软件为例,其内置花版具有典型的西方文化特征,如圣诞铃铛、天使、漫威英雄、迪士尼公主、英文字母或源于西方的体育运动等(图1)。中国绣花公司的设计研发投入普遍较低[12],较少花时间和资金来设计刺绣图案并制版,而是直接使用软件中的图案,或略微修改图案便投入生产。这导致西方文化符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出现,尤其在儿童的服装、玩具中,这不啻为一种“西方文化入侵”,使中国消费者处于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境地。

图1 威尔克姆软件部分内置花版Fig.1 Built-in pattern designs in Wilcom software

2 手绣针法数字化模拟设计

革新刺绣机软、硬件需要一定研发周期和技术投入,那么用现有的制版软件和机械设备来进行手绣针法的数字化模拟,或许可成为提高绣品质量的突破口。关于针法的创新,仿真绣的开创者沈寿在《雪宧绣谱》中曾说:“我针法非有所受也,少而学焉,长而习焉,旧法而已。既悟绣以象物,物自有真,当放真。既见欧人铅油之画,本于摄影。影生于光,光有阴阳,当辨阴阳。潜神凝虑,以新意运旧法,渐有得。”对于沈寿来说,“新意”在于她融汇西洋绘画和摄影的仿真性于针法之中。而在数码时代、乃至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新意”或许意味着不断迭代当下的刺绣技术,创造出既融汇手绣之美又能批量生产的刺绣产品。

本文提到的手绣针法,是指手工刺绣种类中的常用针法,如四大名绣普遍采用的套针、打籽针和钉线针等。针法是针赋予绣线以形态的技术,针的运行方式决定了绣线的形式。由于手指持针的灵活性,手绣针法在数量上、种类上均多于机绣针法,可见二者的差异较大。因此,笔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分别梳理手绣针法与机绣针法的分类,找到二者融合的契机;然后从实践上,对手绣针法进行制版设计与上机绣制。

2.1 手绣针法的特点与分类

中国现存最早的刺绣专著是清代道光年间丁佩所著《绣谱》,此书侧重刺绣心决而非具体针法,但是从书中所论及刺绣题材的广泛性来推测,在刺绣实践中应使用了丰富多变的针法来表现不同质感。民国时期,由沈寿口述、张謇笔录的《雪宧绣谱》[13]列举并详解了十八种针法:齐针、抢针、单套针、双套针、扎针、铺针、刻鳞针、肉入针、打籽针、羼针、接针、绕针、刺针、针、施针、旋针、散整针、虚实针。《雪宧绣谱》对后世刺绣理论的影响颇为深远,其中列出的针法逐渐构成了苏绣针法的主体,亦成为其他绣种的针法理论和实践参照。直至现在,许多刺绣理论对于针法的研究依然采用《雪宧绣谱》“逐一介绍”针法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国各地区的学者对于中国针法的理论研究由浅入深,且角度各有侧重,但普遍倾向于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相似的针法进行归纳和分类。这样做的优点是:纵向看,相似针法的共同特征更加突出;横向看,相似针法的细微差别得以彰显;另外方便初学者学习和记忆。以下三位学者的针法分类方式较有代表性。张朵朵[14]在《绣的书写——中国刺绣的艺术与文化》中,对针法进行了概括并将其分为三类。她认为针法是刺绣工艺的内核,以一针的运行轨迹所形成的线迹作为基本的结构单元:第一层次为环针和直针;第二层次为衍生针法;第三层次是组合针法。台湾学者粘碧华[15]在《传统刺绣针法集萃》中,用丰富的案例为证将刺绣针法归纳为九个系列:直针系列、锁针系列、打籽系列、平金和钉线系列、贴布和拼布系列、编织针系列、复合针系列、装饰性针法系列与其他系列。这种分类方法虽然直观,但笔者认为将针法分为九个系列过于分散,针法间的逻辑关系较弱。本文采用的是韩国学者金韺兰[16]的分类方法,她在《中国编织绣品的传统科技与美学》中,以绣纹显花特征为分类命名原则,采用由总到分的方式,将针法抽象为点、线、面、体四大类型,并以此来统摄所有针法。

2.2 机绣针法的特点与分类

机绣针法内置于制版软件中。制版时,首先运用制版工具绘制花样轮廓,然后对轮廓进行针法类型的选择和针迹参数的设置,最终形成刺绣线迹。数码针法可分为两大类:基本针法和艺术针法。基本针法是独立存在的针法,可独立绣制图形;艺术针法建立在基本针法之上,是基本针法表现形式艺术化的拓展[1]。机绣针法与手绣针法的分类如图2所示。

图2 手绣针法分类与机绣针法分类对比Fig.2 Hand embroidery stitches VS digital stitches

3 手绣针法数字化模拟实验

3.1 仪器与材料

本文采用的软件是国内大部分刺绣公司普遍采用的威尔克姆(Wilcom)制版软件,版本为E4.2;使用的绣花机为电脑三头十二针绣花机(浙江省诸暨市乐业机电有限公司生产),设备型号为1203/600/1200/680;实验材料为100支棉质贡缎织物(灰色)和60支棉质平纹帆布(黑色),市售。

3.2 制版设计与上机实践

数码刺绣针法最初是模拟手绣针法来开发的。有些手绣针法在制版软件中已经取得较好的模拟效果,可以直接采用(图3);有些手绣针法的运针轨迹不符合机床的机械运行原理,所以需要综合运用制版软件的多项功能进行模拟(图4)。

图3 威尔克姆软件中打籽针的直接模拟Fig.3 Direct modeling of French Knot by Wilcom software

图4 威尔克姆软件中钉线针的间接模拟Fig.4 Indirect modeling of couching stitch by Wilcom software

在现有制版软件和刺绣机械的功能条件下,需要找到机绣针法与手绣针法的相通之处作为转化的契机。例如,在手绣中纳针、戳纱和缠纱这三种针法都需要在经纬纱线上数纱,而在数码制版软件中是参数化模式,依据纵横交错的网格线来制图,屏幕上的网格线酷似绣地的经纬纱线。本实验在上机绣制过程中,通过反复调整参数与充分发挥软件与机械的各项功能,对十余种手绣针法进行数字转化并绣制样品,主要分为两大类:适合直接模拟的针法(表1)和适合间接模拟的针法(表2)。

表2 适合间接模拟的针法Tab.2 Stitches suitable for indirect modeling

续表2

3.3 结果与总结

本实验结果显示,样品绣纹细腻清晰,肌理丰富耐看;而且在同一图案中搭配多种针法时,各针法和而不同,相得益彰。实验证明,对手绣针法进行数字模拟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做为暂行办法来改善刺绣质量。

首先,制版是整个刺绣生产链条的重要环节。制版是将图案创意过渡为刺绣产品的通道,处于绣稿设计完成之后、上机绣制之前。可以说,制版能力的高低关系着最终绣品的成败。制版过程中,需要不断尝试软件中的每种针迹,同时详细记录同一针迹所对应的不同参数数值所形成的差异化效果。传统针法的数字转化需要灵活运用“直接模拟”和“间接模拟”。第一种“直接模拟”制版方法,是直接运用制版软件的功能来模拟传统针法。制版软件已经开发的较简单针法在制版时可直接采用,如十字针和打籽针。第二种“间接模拟”制版方法,需综合使用制版软件的各项功能来间接模拟手绣针法。这一方法适用于变化丰富、肌理耐看的图案,需要对数码针法进行编排并重新设置参数,如钉线针和铺绒针。

其次,上机实践与制版设计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对刺绣机床运行原理的理解与各项参数数值极限的掌握是基本要求;对制版软件各针法的熟练操作与样品给人的视觉、触觉及心理感受的准确预估是提高效率的关键。上机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小故障,如断线、断针等问题需要安全且快速地应对解决,通过调节绣线松紧、针速快慢等技巧来降低出故障的概率。另外,需要不断地对比制版图与刺绣样品,合理编排换针顺序、剪线频率、自动下缝、收缩补偿等功能。只有实现对这些细节的控制,才能确保绣面平整、挺括。

4 中国刺绣机制造业升级可行性保障

4.1 资金保障:以高档绣品需求来带动高档刺绣机研发

高品质刺绣能为产品带来高级的产品美学,是产品的点睛之笔。在高档服装、高档玩具、高档汽车内饰(图5)等产品中常会用到刺绣工艺,而中高端消费品必然对刺绣品质有要求。中国目前的刺绣机制造水平不足以供给高档绣品,所以很难刺激对高档绣品的需求。这就要求提升高档绣品供给能力,以供给端来刺激需求,从而带动消费。

图5 劳斯莱斯汽车内饰的刺绣Fig.5 Flower motif embroidery in a Rolls Royce

高档绣品生产依靠刺绣机制造业的升级,中国市场应充分激发对高档绣品的需求,以此来激发对高档刺绣机的需求,从而增加企业对刺绣机的科技研发投入,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档刺绣机成为国内中高端消费的新增长点,跻身于国外同类产品中,构建高档刺绣机的“双循环”系统。另外,除了大型工业用、商业用的多头刺绣机外,随着人民经济收入和审美意识的双重提高,家庭刺绣DIY发展迅速,未来小型智能家用刺绣机市场将大有可为。

4.2 技术保障:强化核心技术以呈现本民族刺绣特色

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的大潮下,人们对刺绣的喜爱与需求已是不争的事实,开发具备本民族刺绣工艺核心的刺绣机,等同于“创造顾客”,是差异化竞争中主动出击的手段[17]。目前,源于西方的刺绣机的技术逻辑不足以满足手绣针法工业化应用的目标,制版软件各种功能的实现,受制于刺绣机的运行原理,所以中国厂家亟需加强刺绣机技术研发。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采用价值链作为一种系统方法来研究企业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及其如何相互作用。波特指出,在所有能够改变竞争规则的因素当中,技术变革是最重要的[18]。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短板比较突出,核心零部件长期受制于人,技术竞争力差距大[19]。由此可见,对发达国家的专利技术亦步亦趋并非良策,而应践行差异化竞争战略。

在技术研发中,首先应明确本民族的刺绣审美偏好,并以此来倒推刺绣机应具备的功能。传统刺绣针法的灵巧多变和由此形成的富含美感的肌理是其最大特色,所以这应是刺绣机技术实现的目标。目标清晰后,组织专业团队设计刺绣机的机械电子结构、运行原理,对电脑控制板等关键零部件进行攻关;另外,应注重在机架、机床的生产上使用低碳、零碳技术,依靠创新驱动品质提升[20]。

4.3 人员保障:“艺工融合”团队开发制版软件

目前国内极少数公司开发了制版软件,这些软件的页面布局与大部分功能都仿照威尔克姆软件,没有突出优势;另外,个别公司开发的软件与本公司生产的刺绣机床绑定销售,只有购买整套设备才能使用其制版软件,此举大幅限制了软件的使用范围。

因此,未来需要开发的制版软件是独立的(不是和某一种刺绣机床绑定的)、便于使用的、有中国传统针法功能的、有中国传统图案内置花版的制版软件。新式制版软件应该对传统针法进行充分模拟,将本民族针法融入制版软件中以展现针法之智慧与美妙;综合中国传统针法的分类和国外刺绣软件针法的分类,按照其特征进行布局,明确针法名称和使用方法。

传统刺绣图案蕴含着女红文化,凝聚着民族情感,因此内置花版的图案应尽量多地展现传统刺绣图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十二章纹、龙纹和凤纹;还有人们喜闻乐见的图案如福寿三多(佛手、寿桃)、瓜瓞延绵(南瓜、蝴蝶)、富贵有余(芙蓉、鲤鱼)、麒麟送子(麒麟、孩童)等。花版的构图上,或完整地呈现刺绣图案;或单独提取图案局部;或保留原貌;或根据当代审美进行再设计。在内置花版涵盖经典刺绣图案之余,还应扩大范围至其他传统图案,如云气纹、陵阳公样、联珠圈纹、满池娇、吉祥八宝等。

在刺绣机制造技术的研发中,跨学科协作必不可少。在“艺工融合”方面,德国的经验可资借鉴[21]。制版软件的开发涉及机械学、力学、电子学、软件工程学、设计学、艺术学等专业,需要跨专业的团队协作完成。团队不仅要有来自理工科的机械工程师、软件开发师、计算机编程师等,还需要来自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刺绣工艺大师和视觉传达设计师。研发过程中,大家分别贡献自己的专业能力:刺绣工艺大师负责演示、传授针法的原理、步骤,明确针法的特征和用途;视觉传达设计师负责将传统图案进行再设计,加工成或具象、或抽象的符合当代审美的图案;机械工程师、软件开发师等负责配合技术实现。只有跨学科协作才能将传统针法作为软件的功能,将传统图案作为内置花版。

4.4 法律保障:鼓励并保护刺绣机专利技术

无论技术突破是大是小,都应得到鼓励和肯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发挥中小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中小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在政策的支持下,相关企业应深耕刺绣机的生产制造,实现刺绣生产线的精细化、智能化、柔性化升级,以核心技术引领刺绣机高质量发展,跳出目前国内刺绣机企业同质化产能过剩的困局;研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并占领新的技术高地;在竞争中凸显优势,进军国际高端刺绣机市场。

当企业面临竞争时,企业的创新投入对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敏感。政府应以更大的努力来打击各种侵权行为,否则企业创新投入会出现大幅下降。对于违法抄袭、侵权的行为,政府要严厉打击,净化行业氛围,同时也需要防范侵权行为的发生[22]。在刺绣机制造业升级过程中,根据相关法律对刺绣机制版软件和硬件的各方面研发提供专利保护,对于保障研发公司利益、鼓励创新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5 结 语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笔者通过大量设计实践,证实了以工匠精神为内核,潜心研究现有刺绣机及制版软件的灵活应用,将手绣针法进行数字转化是提升绣品质量的可行路径。这些设计实践可以给刺绣设计师、制版人员、刺绣机研发人员以一定启发,对于改善目前服装、家纺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艺术性低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从长远来看,研发新式刺绣机的软件和硬件关系到中国刺绣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中国刺绣机制造业从传统针法中吸收养分,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提高自身,是刺绣机供给端的积极革新。对此,本文在资金保障、技术保障、人员保障和法律保障四方面提出对策,确保研发的可行性。笔者认为,未来刺绣机制造业的使命是让刺绣产品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精神特质,为中国刺绣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提供便利,赋能刺绣产业升级。

手绣针法蕴含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博大精深,除本文模拟的十余种常用针法外,还有很多数码针法值得研发。然而,机绣针法并非一定要模拟手绣针法。机绣和手绣和而不同、融合发展,才是刺绣产业应呈现的健康状态。机绣针法有其独特的语言,这种独特性构成了机绣的主体性,在批量生产和艺术创作中均有巨大潜力,这种特色的发挥应以一定的设计能力和艺术眼光为基础,笔者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进行探索。

《丝绸》官网下载

中国知网下载

猜你喜欢

针法刺绣软件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禅宗软件
工业软件 自主创新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