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光圆美学
——试论《抱朴》的艺术设计
2022-10-19储叶
储 叶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00
中国人喜好饮茶,他们不仅将饮茶活动发展成一种艺术,一种文化,更推动了中国传统陶瓷茶壶的发展,紫砂壶就是中国传统陶瓷茶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关于紫砂壶的诞生有多种说法,且多具神话色彩。“金沙寺僧与供春是史籍中第一批有姓名稽的紫砂壶制作工匠。如果说金沙寺僧创壶是紫砂壶发展的起点,那么真正将紫砂壶推广开来的却是供春。”[1]明清两代是紫砂壶艺术高速发展的时期,光器、花器与筋纹器三大类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确定下来的。此件《抱朴》便是一件光器作品,本文通过对此壶艺术形态与主题内涵的分析,全面地剖析了作品的特征,并以此壶为例探讨了紫砂壶的光圆美学。
一、光器的发展之路
光器正如其名一般,以素净为美,不带任何装饰,看似简单,实际上是紫砂壶工艺发展到更高阶段的重要代表。早期的紫砂壶多带有装饰,比如紫砂壶鼻祖“供春壶”就是一件筋囊器,这是因为早期的制作工艺还较为粗糙,无法将泥料调和得非常完美,而一些装饰纹样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随着工艺的提升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或许也是对过于雕饰的紫砂壶产生了审美疲劳,清朝道光年间,制壶名家邵大亨制作了一件“掇只壶”,此壶正是光器鼻祖,不仅在做工上堪称完美,其造型更是展示了圆器的极致之美,自此之后光器便流行开来,西施、石瓢、仿古等作品相继诞生,以不同泥色与形态展示了光器之美,凝结着中国制壶工匠的朴素智慧,带给人们更多关于紫砂壶工艺本身的思考。
《庆 丰》
二、《抱朴》的艺术设计
《抱朴》一壶的泥色高贵、大气,它的“朴”首先便源于泥料的经典韵味。紫砂泥种类多样,色彩丰富,其中紫红色系的泥料是最能代表紫砂泥韵味的。观此壶泥色,紫红相融,色彩的饱和度与明度恰到好处。壶体表面光洁如玉,细腻如丝,反射出的细微光泽更显示出紫砂陶与一般陶器的不同。虽然紫砂泥天性优越,但若没有精湛做工的加持,也仅有泥性而已。创作者细心调和泥料,并为之选择合适的烧制温度与时间,一切均要精准把控,才能在“粗胚淬火后,把把显峥嵘”。
光器的造型通常也比较简单,最常见的有圆形与方形两种,其中圆形更为受人喜爱,光器鼻祖“大亨掇只”便是圆器中的巅峰之作。《抱朴》也选择了圆器造型,一方面采用经典造型可呼应“朴”的精神,另一方面圆的形态也更为合乎“抱”的意义。壶体十分小巧,故更显精致玲珑。壶身是一个相当饱满的圆形,骨肉匀称,结构饱满。曲线轮廓与弧面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所以作品的造型随和而不散漫,端庄之间又没有端起架子,将高雅与亲切联系起来,这是紫砂壶作品独特的“技能”。壶身的结构相当均衡,以正面为例,壶身两侧腹部的弧线完美对称,分毫不差。壶身底部镶嵌圈足,解决了弧形壶底平稳性较差的问题。壶颈部与圈足大小均等,上下对称。从壶颈部到圈足,每一个部分的形态都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均是经过了创作者的精准测算,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光器造型的制作难度便在这“毫厘”之间。
壶盖状如斗笠,其与壶颈部、圈足之间又构成了一种层次效果。扁圆壶钮顶面带有精致的雕刻纹样,这一小细节既可在整体上保持光器的风范,又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工艺价值。直嘴与环把的线条对比明显,丰富了壶中的线条美表现。作品的造型结构十分简约,却处处透露出精准与分寸,达成了几何与审美层面的和谐感,精心而不显做作,浑然天成,正是光器工艺智慧与精神的体现。
三、从《抱朴》的文化内涵谈光器之价值
《掇 只》
《乐 提》
“抱朴”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原文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指的是“远离对机巧的使用和对私利的追逐,盗贼也就没有了”。[2]这是道家的人生哲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强调追求本身,怀抱朴素之心,方能获得人生之自在。老子的智慧既为人们指明了如何能达到逍遥,也强调了仍要重视内心的修养。回归至《抱朴》这一作品当中,作品的无所装饰便是为人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这便是一种逍遥。作品精湛的工艺与滴水不漏的结构配合方式则强调了工艺精神的重要性,这便是一种修养。紫砂壶光器的朴素与自然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有着天生的契合,所以更能向人们传达紫砂壶艺术的“本心”:其并不只为艺术表现或浸泡热茶,更重视将独特的紫砂壶文化与精神及中华文明弘扬开来。
四、结语
《抱朴》是一件具有深意的紫砂壶作品,创作者从《道德经》中获取艺术灵感,体现了紫砂壶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和紫砂壶创作的文化选择。本文首先阐述了光器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围绕《抱朴》进行分析,说明了光器的创作难点,最后对作品主题内涵进行了揭示,指出了紫砂壶光器创作对文化内涵的重视。紫砂壶光器向人们展示了紫砂壶艺术最朴素、最精致,也是最智慧的一面,透过光器人们能够感受到的是紫砂壶艺术深厚的艺术素养与文化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