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系列党课
2022-10-19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南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教授康兴涛
〉〉〉〉〉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南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教授 康兴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这一论述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必然要求。
2022年10月8日,唐山港京唐港区第四港池25万吨级航道建设稳步推进。图:杨世尧/新华社
一、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十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我国经济实现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彻底走出了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且靠投入支撑发展的老路,这对于未来行稳致远意义重大。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已然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也跃入了新阶段。
(一)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集中对我国发展作出部署,作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等重大决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
(二)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公有制经济的规模与效益取得了巨大进步。我国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建成世界上最完善的工业产业体系,一大批国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前列,上缴利税大幅提升。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有企业是高新科技发展的主要承担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了一大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新科技企业。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引领我国产业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增加智力劳动的分配占比,创新科技管理体系,增加科技人才总量。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了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在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伦理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十年间,我国创新发展取得新进展。例如,我国高速铁路、5G网络等技术世界领先,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抢占了一批科技制高点。数据显示,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0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上缴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元。169个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今年前4个月,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7.8%。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地位更加牢固。
(四)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要求,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卓著。其中,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农业基础性作用优势明显;第二产业优化升级,创新驱动效果明显;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2013年至2021年,年均投资率比2012年回落2.5%,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住宅类投资更趋理性,知识产权产品资本形成总额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比重稳步上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达31.4万亿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74.3%。十年间,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我国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新产业和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增长极。2012年至2021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远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
(五)完善宏观经济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强化市场监管和反垄断规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市场秩序,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活力,保护了广大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得到提升,跨周期经济发展能力运作能力得到提升,综合运用市场、调控、消费等要素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末,我国共有微型企业1543.9万家,比2013年末增加929.1万家,增长151.1%,是2013年末的2.5倍,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85.3%,比2013年末提高12.4个百分点。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26.7%,年均增长2.7%。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数量为40.1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8.1%,比2012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1年的1.53、1.68,东西差距持续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带动西部地区商品周转效率提升。2021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5万亿元、24万亿元,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加13.5万亿元、13.3万亿元。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引领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2021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52.1%,引领作用突显。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过程中,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9.6万亿元,是2013年的1.7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2021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为27.6万亿元,在全国占比达到24.1%,起到全国经济“压舱石”的作用。粤港澳一体化发展方面,粤港澳大桥的开通加速了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资本、技术与人才在城市间加速融合。
河北省保定市雄安新区安新县大王镇“鱼米之乡”复合型水稻生态示范区稻田。图:杨世尧/新华社
(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居民占比,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布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新型城镇化解决了以往粗放式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着提质增效的阶段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化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形成大城市、区域节点城市、小城镇协调一致发展的机制,北上广深等超大型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形成城市群;党中央确定“19+2”的城市群发展战略,在京津冀、粤港澳与长三角形成辐射能力强的区域经济发展群。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机制形成。300万以下的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各城市在争取人才落户方面纷纷推出优惠条件,郑州、济南、大连、昆明等特大城市和福州、石家庄、南昌等大型城市已经完全放开落户限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总产值进一步增加。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7013亿元,比2012年增加60671亿元,2013年至2021年年均增长4.2%;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54108亿元,比2012年增加1962亿元,2013年至2021年年均增长0.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2万亿斤台阶,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粮食生产在前期高位的基础上继续增长。自2015年起,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超过1.3万亿斤。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3657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比2012年增加1412亿斤,2013年至2021年年均增长1.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济体。2021年末,全国有实际经营活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00万家,家庭农场近89万个;2021年,超过100万农户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50多万农户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创收、农村发展创新提供了澎湃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农村环境整治。2021年末,87.3%的村通公共交通;99.1%的村进村主要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97.4%的村村内主要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94.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96.3%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7.5%;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乡镇卫生院达到3.5万家,有卫生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0.8%。
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路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
质量变革,一般是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各领域、各层面的素质。效率变革,就是要找出并填平在以往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或忽视的各种低效率“洼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一个效率和竞争力的稳固基础。动力变革,就是要在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后,适应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快劳动力数量红利到质量红利的转换。这三大变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保障。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既包括通常所说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也包括提高国民经济各领域、各层面素质;效率变革是主线,也是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要求破除制约效率提升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动力变革是基础,是在我国传统动力减弱的背景下重新培植经济发展新动力新优势,将传统要素驱动力转变为创新驱动力。三者相互依托,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必须系统推进。推进这三大变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推进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构筑坚实基础。2022年8月25日拍摄的颍上县毛圩水上光伏电站。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古城镇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将昔日的采煤沉陷区建设成水上光伏电站。图:黄博涵/新华社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动力之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动力要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等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阶段,驱动动力在转变期会发生变革。质量变革可以为现代化发展提供高质量标准与高质量产品,为创新发展提供管理标准;效率变革是创新发展的结果,效率提升可以提供更高的生产总值,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动力变革是现代化发展动力的变革,是质量变革与效率变革的驱动力。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效率提升之源。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已经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必须转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效率提升是指通过提升资本、人力与技术等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只有切实、持续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才能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开创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发展新局面。
(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
我国经济创造了数十年高速增长奇迹,有了一定“量”的积累,而“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质”的飞跃。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契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出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是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过去主要以粗放型发展为主,这是由旧的发展条件和理念决定的。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一个封闭的农业大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物质产品大量短缺、少有外来技术支持,但劳动力、能源资源相对丰富,形成了以做大GDP总量为导向的“增长主义”理念,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唯GDP论”成了经济风险的重要来源,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问题,在保护、恢复生态的同时发展经济;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深入推进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进入新阶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多层面的,要总体把握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弥足珍贵、意义深远的宝贵经验。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答卷背后最重要的成功密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不断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全面领导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党的全面领导是方向指引,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历史时刻,党站在更高更长远的历史方位,提出要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把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目标逐步变成现实。事实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村民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姜楼镇诚至农牧专业合作社采摘北京菊。惠民县近年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赋能乡村振兴。图:郭绪雷/新华社
(二)坚持人民至上
共产党人是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统一论者,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检验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根本价值尺度。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在革命战争年代,坚持革命斗争是为了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这一过程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多项重要战略决策,都是围绕着人民至上的原则。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为了解决新时代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质量变革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符合生活与工作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效率变革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率的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动力变革可以为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更加充分的物质与精神保障。坚持人民至上蕴含着我们党百年来所逐步形成的建党强党、干事创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观,并把人民主体观体现到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动中去,变成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方法论。在经济发展方面,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而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解决我国结构性失衡问题,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效率提升的重要引擎,更好地彰显了人民至上这一理念。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汇期,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富裕与分配体制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与思想,这些理论与思想大幅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水平。在面对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性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要素投入结构性问题与发展动力结构性问题时,党中央提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三大变革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时代问题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管理领域探索出的原创性理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来自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有了三大变革理论的指引,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就能形成更加适合本行业本领域本地区的具体方针政策,从而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坚持与时俱进
“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坚持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蓬勃朝气的秘诀。时代在发展,事业在前进,我们不能简单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当年所说的话来套今天的中国实际,也不能简单拿党过去提出的一些具体理论观点和由此产生的具体政策举措来套今天的工作。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我们会遇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的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在国内外发展的历程中找到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与时俱进是党的优良品质和宝贵经验,我们要实事求是分析变和不变,与时俱进审视我们的理论,该坚持的坚持,该调整的调整,该创新的创新,决不能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党就要以此来思考、谋划、推进发展工作,不能偏离,不能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