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军鞋》的创作回想
2022-10-19单应桂
□单应桂
1975年,我接受了画样板戏《红云岗》组画的创作任务,这是《做军鞋》创作的前奏。该组画要求照样板戏的戏剧形式去创作。一开始我想用年画形式,但年画形式达不到写实的要求,只好采用水印木刻形式。这样既能构画像现代戏中的人物形象,又能吸收年画的某些元素,实际上是做了一次对民间木版年画的改良实验。
为了达到设想的效果,我们从潍坊请来了木版年画刻板最好的老艺人杨修义先生,请他用传统年画刻版的单刀刻主线版,以突出民间版画的风格。我的先生秦胜洲(版画家)以现代木刻的刀具刻套色版,而我除了创作画稿之外还承担了全部的水印工作,并在他的指导下边学习边印,每套10张(60块版),共印了10套(100张)。翌年正遇唐山大地震,单位的人都睡地震棚,我索性就住在一楼办公室夜以继日地印,最终熟练地掌握了木刻水印技法。这是我此次创作的最大收获,更亲身了解了从起稿到刻版到印刷的全过程。作品完成后入选了全国版画展,并被文化部艺术研究所收藏。
1977年,山东省筹备组织“山东民间年画全国巡回展”,其间,全国年画工作会议在潍坊召开。《做军鞋》就是在那个历史背景下画出来的。在这之前,我曾画了两幅关于地雷战的作品,当时还构思了《碾胜利米》和《做军鞋》两幅表现沂蒙妇女支援前线题材的草图。因为年画展在即,于是我先把《做军鞋》以年画的形式完成了。
画面设计了五个“识字班”(当时沂蒙山区将女青年统称为“识字班”)加一个儿童。一群妇女坐在一起做针线活,本身就十分富有画意,这也是我幼年在农村经常看到而且参与其中的活动。根据年画平面构图的要求,我将五个妇女一字排开,并设计出做针线活时的不同姿态:有舒展的,展开手臂拉着长长的线;有动作收敛的,做着纳鞋底的姿态;穿粉红上衣的小媳妇身份似乎是个新娘子,由于大家跟她开玩笑,美丽端庄的她略显矜持;左边第一位中年妇女的身份显然是个妇救会主任。加上一个儿童团的小女孩,她指着新娘纳有“解放全中国”字样的鞋底说:“这是给你参军的男人做的吧?”这个小情节使画面活跃起来。整个画面有动有静,节奏感很强。对针线笸箩和装满鞋的笸箩筐、小黑板、睡觉的小猫等细节的描写,丰富了画面,深化了主题,使构图更加丰满。
《做军鞋》单应桂
对于人物造型,我在构思时觉得在形象塑造上应该改变传统年画千人一面的状况:除了在人物动态上做文章外,还要在面部刻画上下功夫,既要使之像生活中的人物,又不能完全写实;既要删减繁琐的细节,又要保留年画的高度简练,为此需要在脸型和五官的刻画上归纳出新的程式化的造型,在眉眼嘴角间保留其个性特征。这点在创作新年画时尤为重要,我试着将不同人物定型为圆脸、长形脸、瓜子脸,等等,正如传统文学作品中说的国字形、目字形、由字形、申字形、风字形。几种归纳对创造新的程式化极有好处,便于使人物形象富有个性化,对绘画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有极大的帮助。在《做军鞋》里,我将主要人物塑造成圆脸、大眼睛,次要人物画成鸭蛋脸、细眼睛等,在发型上也力求有所变化。
而木版年画的设色,由于受版印的制约,除黑色线版外,一般设有红、绿、黄、紫、粉红五个颜色,有时也用四个颜色,如大门神,为了庄重便去掉粉红色。我在创作《做军鞋》时决心遵照这一设色规律,用五个调色盘事先调好五种颜色。为了使设色既突出主要人物,又使画面颜色分布均衡,主要人物用色块大一点的纯粉红色画人物上衣,其他人物的色块用花纹图案分割成小色块。虽然都是纯色,但色块变小,冲击力也就降低了,而大片粉红则一下子就使主角突出出来。
画中梳大辫子的姑娘在腿部造型上有些许遗憾。她两腿重叠的地方过于写实,没有做平面处理,当时觉得这个动态不错而且区别于主要人物,直到着色完成才觉得色块上有点不舒服。作品完成后,先后在上海、北京、四川等地展出。在四川展出时,时任四川美协副主席的牛文先生说:“《做军鞋》中的山东小媳妇让单应桂画绝了。”而四川的同行则有人特地到济南来请我谈创作体会。上海、北京有的出版社也刊登了该作。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拍了山东年画的专题片,并对《做军鞋》做了专门介绍,画中人物也都给了特写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