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秀逸豪放 浑厚丰腴
——苏轼《次辩才韵诗帖》赏析

2022-10-19张建鑫

老年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寒食黄庭坚黄州

□张建鑫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传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祭黄几道文》等。

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起伏。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他则自称“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作为“宋四家”之首,他是宋代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将诗、书、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文人书法体系,表现为对自然、冲淡、和平、修养之美的追求,并将文人书法推向高峰。

《次辩才韵诗帖》北宋·苏轼 29cm×47.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辩才是苏轼的一位僧人诗友,此作盛赞辩才老师超然物外、仙风道骨,自己能与辩才“二老”同游,当是人生幸事。帖中,苏轼对辩才视去留、得失如过眼云烟的佛子风范倍加赞赏。“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忧。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在苏轼看来,他与辩才情谊深厚,就如溪水逆流一样的难得和珍贵,表达了对辩才旷达高行的无限崇敬之情。

苏轼此作落笔沉着从容,已没有十年前书写《黄州寒食诗帖》时的激宕,墨色浓重却透着清雅之气,丰腴浑厚中仍有秀逸之姿。

一、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用笔厚重跌宕,得天真烂漫之趣。在《次辩才韵诗帖》中,我们极少看到枯笔和飞白,而是字字丰润,挥洒自如。书写时能够藏拙显秀,顿、折、提、钩运用自如,雄健肥腴而不臃肿。

二、横向开张。苏轼行书的特色是结体趋于扁平,自得其趣。如此作中“美”“然”“愧”“我”,粗重的笔画组合起来,却没有一丝拥挤之感。“如”字结构则压缩得极其扁长,与上下字“去”“龙”形成字势的连接。

三、轻重错落。如“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一句,轻重错落有致。同一行中“鹤骨老”三字重,“去住”两字轻。有时一连几个厚重的字,穿插几个轻盈的字,在轻重变化中结合丰腴的笔墨,给人以强烈的韵律感。

四、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形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天人争挽留,去如龙出山”一行中,字形的大小悬殊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笔法自然不拘,拙中藏巧,又以流畅自然的笔意表达了书写过程中的强烈情绪。

猜你喜欢

寒食黄庭坚黄州
杨优秀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白饭、皛饭与毳饭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浣溪沙·游黄州遗爱湖
与高中诸学友聚会黄州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ТРИ ШЕДЕВРа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