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蹈《只此青绿》为例探索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之路
2022-10-19刘彦成
◎刘彦成
(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长沙 410000)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灿烂成就。在民族文化中,传统音乐占据特殊的地位,深深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似的发展,世界多元文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越来越显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诗大序》中有记载:“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舞蹈一直以来是人们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多项舞蹈艺术当选,中国传统舞蹈孕育了千百年的艺术文明,是音乐艺术中的一颗闪亮明珠。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丰富多彩,艺术表现美妙独特,文化价值深远浑厚,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展示出悠久迷人的艺术魅力。
一、舞蹈《只此青绿》创作简介
202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蹈作品《只此春绿》,原为周莉亚、韩真共同指导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绎集团有限公司出品,作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工程”重点扶持作品。2021年8月20日于国家大剧院首演,作品一经首演即在文艺界引起轰动,掀起了舞蹈表演艺术的全新形式。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共有七个篇章,分别命名为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讲述了一个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的身份了解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整首作品剧情简单,通过舞者无声的演绎和抽象的情节表达,带领观众慢慢进入舞蹈艺术情境。整部舞剧创作时间历经一年多,创排用时五个多月,总编导周莉亚、韩真为保证作品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内涵,多次与故宫博物院专家展开交流。
《只此青绿》将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征与传统中国审美紧密结合,通过人物表演、舞蹈布局展示出虚实的对比,形成了古今交融的情感表达,在流动的意念中构建出全剧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引发观者的无穷想象力。自从2021年8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先后在全国20余个大中小城市演出50多场,获得了人气、口碑的大丰收。
图1 舞蹈《只此青绿》剧照
二、舞蹈《只此青绿》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舞蹈与绘画的融合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采用“青绿”为主色调,结合展卷人与画者王希孟的视角来展开,加以舞蹈语汇绘制而成。《千里江山图》由我国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完成,取景于庐山和鄱阳湖,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画。舞蹈《只此青绿》正是通过舞者静待、望月、垂思、独步、卧石等一系列颇具禅意和丰富想象力的情景动作,活化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绝美意境,体现出静雅、悠然的独特审美,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转型,对当代舞蹈的创作与发展形成了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整部作品中的舞蹈动作均体现出与绘画的完美融合,通过舞蹈节奏、姿态等等复刻出绘画场景。舞蹈中的“节奏”不仅仅是指节拍,更应该是人身体部位的一种韵律所在。《只此青绿》中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符号化的表现,“青绿”演绎者和伴舞的基调都是符合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要求,中国人性格内敛,讲究“亲地性”表达,因此全程都采用含胸窝背、气息向内的姿态,通过缓慢地移动身体来形成对性的变化,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国古典“生命节奏”,这不仅仅体现出中国传统的精神内核,更是体现出北宋的婉约气息和文化,在舞蹈中形成了身心一致的“气韵”连接。舞蹈对绘画的复刻,如第三篇章《唱丝》中,以静态的舞台效果展示了《千里江山图》上织绢女子的姿态,带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少部分动态的织绢女子也用幅度较小的动作形成造型,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形成舞蹈动作与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
(二)诗与剧的融合
舞蹈《只此青绿》以舞剧的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创新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是中国古典舞的一次创新实践。整部作品采用全新的体裁形式出现,融合了舞蹈、诗词、剧情的完美融合,在表演中,人物的台词采用中国古典诗词的句式出现,强烈地体现出古诗词的韵味所在,给听众古典意蕴的联想空间。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吟咏的瑰宝,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独具深刻内涵的文学形式,《只此青绿》采用“舞蹈诗剧”的形式出现,是以舞蹈为语汇,结合了肢体的诗歌表达,加上台词的巧妙使用,形成了一种综合的舞台呈现形式。
中国古诗词的内在核心在舞蹈《只此青绿》中的表达,具有三层意境:其一,表达了王希孟在创作《千里江山图》时的心境变化;其二,体现出宋人宋景的内涵美;其三,通过前二者的融合,感知提升出文化认同、文化体验,形成文化自信。“诗”体现出内核审美,“剧”形成情节连接。《只此青绿》正是通过舞者与表演者的表达,带领观众走进王希孟的世界,走进北宋时期,在一幕幕场景中共睹湖光山色,形成审美体验。中国古诗词艺术与舞蹈艺术的融合是将中国诗词韵味与音乐艺术形式紧密结合,本身就是古今融合的实例。《只此青绿》不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对舞蹈的角度都体现出深刻的内涵,是将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传承的有力载体。《只此青绿》不仅体现出舞者高超的技巧,同时体现出很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向观众展示出舞蹈的美,更是借助舞蹈的形式,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将古诗词再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三)服饰与舞台的融合
舞蹈表演是一项综合的艺术形式,其中舞台、服装对舞蹈表演的成效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服装与舞台对于深化舞台意境、突出主题表达、加强情绪具有很大的推进效果。舞蹈《只此青绿》剧中的服装造型均采用宋朝美学原理,采用清雅的审美风格,结合剧情与画卷所需体现出亦实亦虚、梦幻的青绿世界,主要色调从《千里江山图》中的主色调为提取,服装设计师通过翻阅大量宋代古画与文献意向提炼而成,加上反复地推敲,将这种独一无二的绝美场景体现出来,展示在剧场之中,在舞台上呈现出来。
《只此青绿》的舞台设计采用了现代先进的圆盘装置设计,通过将圆盘与舞台进行三面弧形墙的融合形成叠加的时空效果,体现出裸眼3D的视觉效果,非常惊艳的同时具有空间的沉重感,体现出诗剧的仿真性。通过舞台的布景、道具的使用,将舞蹈的情境表现出来,更加营造了古代宋朝的历史感,加上舞者的服装、妆容造型等等,带领观众远离现代沉浮的世界,仿佛回到宋朝的山水之中,获得独特审美的同时形成内心的震撼。
图2 舞蹈《只此青绿》剧照
三、从舞蹈《只此青绿》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启发
(一)深挖音乐文化的特色内涵
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引,民族音乐文化是对我国各民族生活、习俗、审美、信仰的体现,在历史的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民族文化的浓缩。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深邃的内涵和价值,年轻的一辈应当深挖民族音乐内涵,从欣赏、理解的角度对其进程传承和发展,只有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地传承民族音乐的内涵,体现原有的价值和魅力。舞蹈《只此青绿》正是通过创作者充分挖掘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拓展,不断强化中国传统审美,引发观众在审美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在感叹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内涵的同时,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舞蹈《只此青绿》可以说是结合了中国古诗词艺术、中国古典舞艺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并不断凸显民族内涵,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共情,获得再一次的感受与体验。
(二)创新民族音乐的传播形式
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互联网+”的深入人心,形成了高效、快捷、多样的新媒体传播途径。在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通过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内容,有效创新民族音乐的传播形式,通过融合不同领域的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短视频、云储存形成完善的资源库对民族音乐进行专业系统地保存和记录。长期以来,我国民族音乐国际化传播缺乏有效的传播平台,未能真正打开国际局面,传播效果欠佳。传统意义上民间继承者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大多是基于主观上的心理需要和客观上的社会生活需要,主动建设传播平台的意愿较弱。结合现代社会国际背景打造国家化的交流平台,在多元的传播环境下,促进民族音乐的国际化传播。舞蹈《只此青绿》在音乐厅的演出已经打下来良好的观众基础,加上中央电视台春晚的播出已经获得了极为轰动的效果,在此之后,热度并没有下降,而是不断上升,这同样离不开各大网络平台的持续追踪,可以发现不论是抖音、微信视频号、朋友圈、微博等各类新型的平台都有相关信息,并获得了持续关注。
传播方式是发展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加上现代社会是90后、00后为主流审美群体的年代,传统的传播形式无法吸引注意力,如果能结合现代的网络形式,可快速、有效地形成传播途径,助力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三)形成多样艺术形式的融合发展
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创新,这同样是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思路。传统舞蹈艺术可以说是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缩影,而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更是形成了大量丰富的艺术形式,如果能有效地将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发掘作品中的艺术内涵,可以对传统的艺术形成创新的影响,进而重新发挥出文化艺术的价值。《只此青绿》便是如此,形成以舞蹈艺术为载体的表现形式,来达到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并在作品的呈现方式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充分地结合起来,形成综合艺术形式的表达。舞蹈《只此青绿》更是牢牢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形成了文学、舞蹈、音乐的完美融合,在舞蹈中将舞蹈与剧融合,提炼出适合当代的审美精髓,打造出了文化艺术的引领性效果。在作品中,诗词的使用让作品的文学内涵更具魅力,古琴的使用更是营造了文人墨客的清雅风格,舞蹈肢体将观众深深地吸引,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
将多样的艺术形式结合,打造出一台精彩纷呈的综合艺术表演,促进观众的文化认同,推动中国文化的符号意义,形成了综合的艺术表达形式,创新舞蹈艺术的同时,也对传统民族文化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考。
四、结语
舞蹈艺术是产生于特定社会时期特定文化现象的结晶。舞蹈艺术是一个民族形成、社会不断发展、精神文明不断变化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能够体现出民族的心理因素、审美特点以及文化传承,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继承下来的艺术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长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的舞蹈艺术一直深受世界的关注,中国的传统舞蹈、民族舞蹈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与文化特征,这值得人们不断地去研究、不断地去探索。中国舞蹈艺术异彩纷呈,风格各异,从中体现出不同的民族内涵。舞蹈《只此青绿》的走红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在“文化自信”“民族文化”等视野下的必然现象,舞蹈的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凸显,是民族文化的大放异彩。通过舞蹈《只此青绿》可以将其引申到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上,如果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传承的过程中,都能有效地挖掘艺术内涵,结合现代的传播方式,相信一定能获得新一代年轻人的认可,不再出现传统文化断层的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具有极强的认知性和传承性,中国自古讲究认祖归宗,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是在骨子里的,传统文化是连接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源头与动力,民族文化支持中国大家庭走向民族复兴、繁荣富强。音乐是世界各民族人民重要的交流和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帮助中国民族子子孙孙形成文化认同,进而构建文化自信,可以说它对有效地建构文化认同具有特别的意义。秉持文化认同是中国人民在与世界展开交流对话的基础。尽管现阶段我国的传统文化所处位置并不高,但相信在文艺工作者的传承下,中国传统文化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期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期待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