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赋能学校德育变革的价值论析*

2022-10-19邹太龙刘天琪

中国德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决策道德

■ 邹太龙 刘天琪

作为一次全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大数据正在进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置身其中的学校德育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难得机遇。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教授指出:“拥有大数据是时代特征,解读大数据是时代任务,应用大数据是时代机遇。”对学校德育而言,大数据为其变革与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强大的技术力量,它对德育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不仅给德育理论的创新带来了新思维和新视角,而且为德育实践的变革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学校德育的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丰富德育形式,拓宽德育阵地

传统的学校德育以直接的“两课”教学为主阵地,辅之以学科教学的道德渗透和校园文化的品格熏陶,德育形式相对单一,空间也比较狭窄,其工作重心主要聚焦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学生花费时间更长、兴趣点更高、信息密度更大的网络空间却没有得到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有效利用。如今,网络已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学习、社交、娱乐、购物等活动正产生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

实际上,网络空间不仅是当代学生生活空间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正在由生活空间上升为影响学生价值形塑的德育空间。所以在大数据时代,应充分运用现代新兴技术在学校德育中的优势,树立现代信息阵地意识以拓宽德育阵地。学校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学校德育的形式和载体,从而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而且,学校德育的时间和空间界限被覆盖全球的信息技术、隐匿失控的信息传播和日益频繁的文化碰撞所打破,德育的渠道和途径逐渐拓宽,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区域、线上和线下空间都有可能成为德育场所。

具体而言,置身于大数据时代,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丰富学校德育的形式,从而拓宽德育阵地。首先,以德育网站创建为主线,研制和推广新型的德育软件,借助电子邮箱、QQ、微信公众号给学生定向推送学校德育App,同时发挥校园论坛、校园微信和校园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门户和互联网产品,拓宽网络德育的途径,实现学校德育的全媒体传播。其次,学校德育平台可以将相关的德育课程大纲、德育教学方案、德育课件、德育案例等传统德育教学资源收集在一起,并将与德育教学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德育资源整合进德育平台中,从而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形式丰富和类型多样的德育素材。如此,在线课程和传统的德育课程就会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教育合力。最后,应结合学校、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机构之间的使用数据,对近些年来学生的活动和媒体选择及使用趋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掌握学生整体上的行为方式,打造和完善线上德育平台。可以肯定,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而打造的在线德育平台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网络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会因此得到显著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线德育平台或网络德育虽然为学校德育带来了颠覆性变化,但它更多的是作为正式教育环境的一种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面对信息技术的冲击已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正确道路应该是选择一种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双线”模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融合两种教育模式的精髓。

二、共享德育数据,走向“数据驱动”的德育决策

德育决策是为了达到某个或若干个德育目标而对未来德育实践所作出的选择或决定。国内外的教育实践都已证明,决策上的不当或失误会给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不管是宏观层面的长远规划,还是微观层面的具体措施,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都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但在传统的小数据时代,数据采集困难致使很多的教育决策都是在缺乏数据或数据不足的情况下制定的,德育领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舍恩伯格提出了尖锐批评:“迄今为止,我们的教育系统依然沿袭远古教育的范式,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判断和制定教学决策。”

大数据的出现有助于颠覆这种传统的决策模式,管理者和决策者可以从实实在在的数据出发来作出宏观引导和左右权衡。可以这样说,不论是具体到某一教师的教学决策选择,还是大到学校、区域乃至国家层面的教育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让数据发声,都将是大势所趋,也是明智之举。共享和倾听数据,营造出一个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文化,进而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各要素的可量化程度日益增强,各种各样的德育数据或与之有关的数据必将会像雪球般越滚越大,如果决策者能够利用这些数据来辅助决策,决策的效率和质量都会显著提高。因此,德育主管部门及其决策者理应充分而清晰地认识到,在大数据时代,所有的德育决策活动对系统数据和科学分析的倚重会与日俱增,而对个人经验、直觉和理性的依赖将逐渐减少。

在大数据的推动下,有智慧的决策者会把大数据视为一个可以有效弥补人脑缺陷的数字助手,主动采取数据驱动的决策方法,凭借对各种数据的有效收集、处理和分析来完善决策机制,从而产出更聪明的选择和更明智的判断。由于充分聆听数据发出的声音,摆脱了以往经验、成见或偏见对当前判断的束缚,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决策自然就会更加客观科学、合理有效。确立了这种认识,我们在作出任何一种德育决策时,才会以数据为基石,而不是妄下结论,忽视或低估德育的复杂性。这种有坚实数据支撑的评估有利于国家结合当前学生道德发展的整体状况制定儿童道德发展政策,也有利于学校研发满足学生需要的德育课程,还有利于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从而增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或许,在大数据融入教育领域的初期,传统的决策方式和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专家意见会遭受大数据分析的巨大挑战,教育专家的光芒也会因大数据分析师的出现而暗淡不少,但这并不意味着直觉和经验无足轻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二者会取长补短、相互补充,数据和直觉、分析和经验相得益彰。

三、勾勒学生“精准画像”,提供个性化德育服务

当前学校德育遭受批评最多和最严重的地方可能就是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够、实效性不高,这也几乎成了所有德育工作者的一块心病。教师所遵循的德育规律和德育理论大都建立在特定群体的平均道德水平和总体特征的基础上,并不能针对具体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进行有效指导。而有效德育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真实需求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在遵循德育规律和学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因材施教”这个延绵两千多年的美好教育夙愿因为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而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如今,大数据的出现让我们拥有了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定制事物的个性化技术,不必再被整齐划一的同质性所裹挟,一个平均终结、标准退场的个性化时代正在徐徐开启。对教育而言,大数据最引人瞩目的价值就是它打开了一扇让教育者可以真正面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之门,在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的支持下,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将成为现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基于证据的教学(Evidence-based teaching,EBT),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对有关学生品德发展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比较,教师可以挖掘出学生道德成长的宝贵信息,了解不同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和道德认知,诊断和洞察其真实的道德困惑和道德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策略。

具体而言,大数据驱动下的个性化德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可以整体、动态和历时性地收集和分析有关学生道德成长的基础性数据,分析总结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研究发现学生道德成长中的难题,预测学生道德发展的趋势。教师可以根据线上学习、发帖讨论、课程答疑过程中所透射出来的问题及时有效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为每个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德育方案。第二,德育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端性,这就需要教育者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遵循德育过程的多端性规律,准确地找出学生品德发展结构中的软肋和短板,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品德的整体发展。大数据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对有关学生品德成长和道德学习的全部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教育者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学生是道德认知不彻底、道德情感很冷漠,还是道德意志不坚定,然后再“对症下药”,提高德育的针对性。第三,大数据的反馈功能可以增强线上教学系统的灵活性和个性化水平,随着越来越多的学习行为反馈数据被系统提取、吸收和分析,学习内容、学习路径甚至是学习时间都会跟着自动调整和优化,系统的个性化水平会持续增强。第四,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某类群体的行为就会显示出稳定的规律,再将这种规律变成相应的算法,和新来学生的行为模式自动比对,就可以为他们的道德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建议和导航。第五,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在线智能学习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环境,让他们按照自身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学习风格和接受水平去学习和发展,真正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所在。

四、汇集评价材料,提高德育评价信度

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道德评价信度的强弱取决于学生道德发展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基于体量庞大、类型多样、客观真实的数据开展的道德评价也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和更可靠。然而,当前我国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仍旧没有跳出传统相对单一的评价模式,这集中体现在“四重四轻”上。一是重教师评价轻多元主体评价;二是重道德知识轻道德践履;三是重第一课堂轻第二课堂;四是重总结性评价轻发展性评价。由于教育各要素可量化程度低、数据采集手段落后、教育信息化进程缓慢等因素的制约,我们确实很难获取反映学生道德发展状况的数据,更遑论丰富多样的高质量数据。况且,“获取学生思想信息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的信息收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观察数据具有可重复性、条件可控且不受观察者本人的出现影响观察结果”。这无疑表明了传统的数据采集手段(如问卷调查、访谈等)在复杂多变的学生思想品德面前是乏力的,道德评价的信度难免就会因数据或有效数据的缺乏而大打折扣。

大数据可以汇集全面、客观而细微的评价材料,有助于实现基于客观数据的德育评价,从而提高评价的信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数据驱动的德育评价是一种全方面、多角度的评价。教育者整合并分析这些多源异构的海量数据和庞大信息,通过去伪存真和交叉复验,就能够全过程、全景式和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思想动态、政治立场、价值倾向乃至行为表现,从而全面地把握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评价的可信度自然会因评价范围的拓展而提升。其次,大数据驱动的德育评价是一种客观的评价。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教育者可以摆脱经验性评价的禁锢,利用数字记忆对学生开展基于客观数据的道德评价。另外,根据数据的外部性特征,数据在采集时一般不会过多考虑其场景和目的,极大地增强了德育数据的客观性和德育评价的可信度。再次,大数据驱动的德育评价是一种细致入微的评价。当学生面临复杂的选择情境、真实的道德冲突和重大的偶发事件时,他们的反应和表现更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而大数据的全范围记录和搜索功能不会错过获取如此重要信息的最佳时机,这成为德育评价的重要依据。最后,大数据驱动的德育评价是一种组合式的评价。大数据作为一股推动教育变革的新兴力量,有利于德育评价从单一化评价走向组合式评价,它可以将不同主体的评价结合起来,将诊断性、总结性和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估结合起来,将动机论与效果论结合起来。

五、建立道德预警机制,防控学生失德行为发生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仅“量化一切”逐渐成为现实,而且智能设备识别和表征人们行为的准确度也大幅提升。大数据思维追求全体性、模糊性与相关性的特点使其对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反映更加全面、真实和深入,更有甚者,可以表征一些类似于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大数据就像生物学领域中的一面细致入微的显微镜,可以轻而易举地捕捉、存储和分析那些超出人类识别阈限的实时数据和细节信息。其实,一个人的大部分日常行为并非随机偶然、杂乱无章,而是具有一定的惯常性和规律性。当我们的生活进入“大数据时代”后,以前看上去很随意、很偶然的系列行为就会浮现出有章可循的爆发模式。而预测性是大数据的核心,预测分析是通过学习经验数据来预测个人未来行为的技术,以更好地作出决策。过去的规律便是未来的缩影,倘若我们可以全面客观地把握学生过去的点点滴滴和所思所想,其未来似乎就成了一项不会令人惊讶多少的方程式,教育者只需将相关参数放进去,就可以凭借大数据这副法力无边的“魔杖”洞察和预测学生的未来。

俗话说:“上医治未病。”同样,各级各类学校及德育工作者亦当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能够将《学记》中“禁于未发之谓豫”和“当其可之谓时”的“教之所兴”之法贯彻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其中,“豫”强调教育要有预见性,防微杜渐;“时”强调教育要把握好时机,及时施教、因势利导。否则,就会出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和事倍功半的窘境。所以在大数据时代,构建道德预警机制来发现问题并及时应对,就成为学校德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所谓道德预警机制,是指学校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对关于学生道德发展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客观、科学地评估和预测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动态、价值变化、舆情走向、情感波动和行为趋向状况,从而适时发出道德警示信号并及时发布预警干预对策的教育活动。可以说,道德预警机制的形成,是快人一步的先手棋,有利于将此前很多马后炮式的事后补救变为事前自动评估预测、危机预防,从而让安全防护变得主动起来,而不是被动地成为一个只能善后的补偿机制。它可以为决策者和德育工作者开展及时而有效的教育行动提供参考,从而预防和控制学生的道德失范行为,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决策道德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跟踪导练(五)(2)
做决策也有最佳时间段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道德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管理就是决策:第一次就把决策做对》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