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发挥省属国有粮食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支点作用的对策与建议
2022-10-19丁自力湖北农业发展集团
丁自力(湖北农业发展集团)
引言
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出台《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指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省属国有粮食企业,无论在粮食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基础保障中具有相当权重,承载了发展基础保障和粮食安全等诸多功能、责任和重要作用。
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十四五”时期,是湖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湖北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粮食产业发展及承载主体——粮食企业,尤其是国有粮食企业。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扰动、经济复苏承压、保障粮食安全责任等多重压力,对省属国有粮食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发挥支点和带动作用,找准定位,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值得深入思考。
二、发展环境和现状
(一)省属区域、区位优势条件
湖北是鱼米之乡,“九省通衢”,沿长江经济带水运和南北交通大通道的中心枢纽,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同时工业基础较好,具有多所知名科研院校,科技创新条件优,综合要素成本相对较低。
(二)粮食行业区域发展现状
整体看,近年湖北粮食产业发展前景明朗,粮食价格平稳,供给充足,为全省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粮食供需结构、购销品种、粮食储备品种和布局还不均衡,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物流节点建设、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粮食监管的信息化应用程度需提速。
(三)面临的困难
从实体层面看,近年来湖北省属国有粮食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着产业结构不优、盈利能力不强、创新实力不足、储粮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等短板弱项,需要持续加强自身建设,提质增效,释放内生动力。此外,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坚实强有力的“推手”,如优厚的营商环境、灵活的体制机制、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精准支持,合理保障,增强改革动能,鼓励企业家精神,让企业“敢干、想干、能干”。
三、企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为此,建议省属国有粮食企业进一步明确方向,发挥国企平台优势,品牌影响力,凝聚众“智”,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带动产业联合体共同健康发展,从而撬动区域粮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四项”能力,提升综合影响力
1.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加强产学研用融合,加大对粮食主业及农业各领域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探索,紧跟国家科技发展前沿,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大创新投入,加强技术提升和管理。积极与央企、大型国企和业内头部企业、科研院所合作,邀请业内专家学者研讨建策,加大力度支持培育重大专项项目,支持出资企业申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重点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瓶颈问题。通过引入创新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提高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发挥信息共享优势,建设一体化管理新模式。以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为出发点,搭建集团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全面提升自身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探索应用数字技术,加强对企业内部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整合链上信息资源,借力区域数据技术优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等,开展产品溯源体系、智能化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体化打造,塑造“智慧粮农”,加强与区域科技、资金、平台优势企业的组合发力和成果共建共享。
3.提高品牌渠道建设能力。立足地方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发挥产业联盟、相关行业协会作用,结合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方案,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以争创“中国好粮油”“荆楚好粮油”产品契机,加强所属企业产品抽检跟踪,确保产品质量稳定、食品安全。建立完善品牌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持续开展品牌及渠道融合建设工作,精心培育自有主导品牌;建立以武汉为轴心的品牌营销运营中心,不断提升湖北粮油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4.提升贸易拓展能力。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两个市场”作用,建设华中区域大粮商,试水全球农业重要领域布局,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
一是稳步拓展国内市场。坚持择机而为、有序拓展原则,围绕农业产业链发展,寻求产业链上有利机会和盈利点。融入长江经济带、中部经济区和南北大通道建设,加强与省外企业合作,与优质伙伴结盟,实现跨区域资源配置,融入国内贸易大循环。通过股权合作、交叉持股、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加强饲料原料贸易等食品链前端业务布局,提升产业能级,延伸贸易触角,稳步构建“北粮南运”“鄂粮西调”贸易格局,带动共建区域粮食经济发展,构筑中部大型粮商地位的基本形成。
二是积极接轨国际市场。积极谨慎拓展海外经营布局。巩固东南亚市场,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稳健开展和扩大进口业务品种品类,增加进口粮农品类范围。着力推动出口湖北省内特色农产品,增进贸易、技术交流,融入国际贸易循环。打造产业联盟,探索组建省内粮油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合作发展联盟。降低产品进口成本,寻求更多区域特色农产品出口机会。
(二)坚持联农带企,引导区域协同
2021年,湖北省属国有粮食企业主动担当作为,围绕主业发展,投身到我省重点农业链的产业建设中,在优质稻米、菜籽油、特色淡水产品(小龙虾)等重点农业产业,引领全省各类粮油企业,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需要关注行业个体发展的不均衡矛盾,建议坚持联农带农,探索合作模式,评估路径风险,研讨保障措施,畅通沟通机制,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水平。
一是引领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通过自身标准化体系建设,在粮食品种优选优育、粮食产品品质管理系统打造、区域及自有品牌塑造等方面制定科学严格的生产管理体系,着力建立完善企业标准,参与区域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企业在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不断改造升级,助推企业由初级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精准加工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数量、质量齐增长,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及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争当行业标准领跑者。
二是因地制宜创建完善“联带”机制。做好区域农业产业链发展调研,结合各片区特色、条件,共同开发优势特色资源,优化配置资源要素。集合全产业链上经营主体,引导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员间紧密合作,加强沟通协调,共享信息、技术、品牌和渠道,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储运销售、综合服务区域联动,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建竞争与融合的有效平衡方式。
(三)结合区域资源要素,推动融合发展
建议龙头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发挥能动作用,推动各类资源要素跨界融合,在农业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找准发力点。一是围绕区域发展规划指引,推动主食工业化,提高产业增值空间。通过电商线上线下联运、冷链物流配送、预制食品的模式结合,加快对生鲜食材、粮油米面供应,提高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二是结合全省各地区乡村自然资源和区域经济特点,有效融合区域特色农产品、农旅农耕文化等资源和业态,在推进乡村振兴体系建设中,合理植入企业自身主业产品,挖掘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创新融合链。三是围绕区域粮食供应链打造价值链,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将加工产业链条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延伸。重点培育粮食种业,辐射生物制药、大健康领域,积极挖掘产业链端具备高附加值项目,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点的农业高科技新兴产业。
(四)坚持绿色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消费者需求,引导“绿色、安全”的消费观念,研发培育拳头产品。密切关注粮油产品与市场饮食结构变化,结合地域特色,通过丰富农产品品类,研发新产品,保障区域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让“中国荆楚味、湖北农产品”深入人心。
实施国有粮食企业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明确职能定位,强化基本保障,以科技兴粮兴农,全面提升国有粮食企业综合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安全储粮的科技支撑,优化全省国有粮库布局,改善仓储设施条件,提升企业粮食监管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确保政策性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有效实施,共同保障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
(五)强化基础保障,创优发展环境
营造更为宽松、更具活力的良好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是促进发展的必备条件,为此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支持企业参与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加大项目资金倾斜,增加对农业创新关注度和支持力度。二是加强进出口政策引导。支持企业熟悉国际商贸和投资规则,推动“走出去”,切实融入经济大循环,提高湖北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是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加大对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多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创新金融支持品种和方式。四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家谋事创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畅通沟通渠道,听取企业意见建议;优化完善先行先试的“试错”“容错”机制。五是完善区域指导服务。创新区域服务理念,持续改善区域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运营全要素服务,切实为企业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六是加强宣传推介。围绕创新绿色发展、联农带农建设等方面,加强重点龙头企业宣传推介,形成全社会关注乡村产业、支持区域粮食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结论
综上,省属国有粮食企业在区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围绕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通过“补短板、强科技、促创新”,践行自身高质量发展,争取各方支持,以更高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区域农产品供给能力,发挥在区域粮食经济发展中的支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