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东方航空飞行事故救援卫勤保障的做法和体会
2022-10-19吴海华
汪 斌,吴海华,张 博,黄 冬
2022年3月21日14时20分左右,中国东方航空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坠毁于梧州所属的藤县境内。为挽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武警广西总队派出官兵于3月21日至4月2日赴事故现场参加救援工作。武警广西总队医院派出一名内科专家、一名防疫军医、两名心理医师遂行保障,确保部队顺利完成救援任务,现将此次救援行动卫勤保障工作总结分析,为武警部队完成遂行多样化救援任务提供有益的参考。
1 主要做法
1.1 靠前保障做好医疗工作 卫勤人员首先坚持靠前保障,深入救援核心区域,伴随一线任务部队完成救援任务。其次加强巡诊,任务间隙,每日组织防疫、心理人员到各任务部队宿营点开展医疗巡诊、防疫督察、心理咨询联合巡诊工作。保障人员认真做好诊疗工作,累计诊疗220例次,主要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5例,咽炎30例,急性胃肠炎25例,结膜炎23例,过敏性皮炎20例,足癣15例等。此次救援任务繁重、压力巨大、环境恶劣,部分救援官兵出现应激性口腔溃疡(10例)、高血压等应激性反应。
1.2 严防死守紧抓新冠防控 救援期间,正是新冠疫情防控紧要关口,救援人员有各地支援的消防人员、民航专业人员、当地民兵、志愿者,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因为工作原因,密切交集,防控难度大。主要措施:(1)加强部队管控,严格做好闭环管理,任务官兵执行“两点一线”,不允许私自离开营区;(2)按照救援指挥部要求每日全员核酸检测,数据上报指挥部;(3)组织防疫人员每日对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现场督察,落实各项防控制度;(4)严格检验检疫,救援官兵任务结束后执行7天整建制隔离,并于第1、4、7天开展核酸检测,确保防疫无死角。
1.3 严谨细致做好个人防护 救援现场惨烈,飞机残骸散布于事故现场方圆2~3 km范围之内,武警官兵担负搜寻幸存者,收集飞机残骸及遇难者组织等任务。对官兵有以下防护要求:(1)参与救援官兵着防护服、戴N95口罩,内层戴医用手套,主要防止腐败的组织携带病原微生物对官兵造成危害;(2)戴防切割工作手套,因为事故现场散落4万余件飞机残骸,其形状扭曲,边缘锋利,容易造成救援官兵搬运过程中手部损伤;(3)着长筒水鞋,救援现场暴雨后泥泞不堪,长筒水鞋可以防止脚部损伤;(4)设置现场防疫监督员,对救援官兵穿脱防护装具检查合格后方可予以放行,并发放风油精滴于N95口罩内,可以有效缓解事故现场航空燃油燃烧后与组织腐败产生的刺鼻性气味。
1.4 扎实高效开展消毒工作 消毒是切断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的必要手段,事故现场遇难者组织腐败后,大量有害微生物生长繁殖,必须严格落实消毒措施。组织卫生人员对前进指挥部、官兵前置备勤点每隔4 h消毒一次;救援人员离开核心区后,对防护服进行初步洗消后方可脱除。离开任务区时,指挥部统一设置洗消区域,对参与救援人员鞋底淤泥进行冲洗、执行手卫生后方可离开。进入营区前,必须执行手卫生,营区组织定时消毒工作。利用野战淋浴车,组织任务官兵进行洗浴,有效清除体表微生物,缓解疲劳和压力。官兵衣物,救援物资按照规范严格消毒。
1.5 及时精准防治虫媒疾病 救援核心区域,因为存在大量散布的腐败组织,气温适宜,苍蝇大量繁殖,容易引发肠道传染病,在及时清理组织残骸后,卫勤人员现场开展消杀工作,有效降低了苍蝇的密度。救援现场设置有四个临时厕所,组织官兵对粪便、垃圾及时处理,减少蚊蝇滋生。事故发生在丘陵地带,植被茂盛,任务官兵中小腿部、颈部常有虫咬性皮炎发生,在及时治疗同时,清除杂草,整治环境,由防疫人员用杀虫剂清除任务区、宿营地苍蝇、蚊虫、蟑螂等有害生物,指导官兵做好个人防护。为了预防蜱虫叮咬,卫勤保障人员定期深入到宿营点开展健康教育,并检查官兵有无被有害昆虫寄生情况。
1.6 主动干预做好心理疏导 事故现场残骸多,救援官兵接触到遇难者组织后,心理可能产生应激反应。在搜救任务24 h后,利用任务轮换间隙,由随队心理医师全覆盖式开展紧急事件应急晤谈(CISD),以减轻创伤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出现继发性精神疾病的风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官兵认识经历创伤情景后出现的常见应激反应以及掌握放松技巧。在搜救任务后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埃森创伤问卷50份,均未发现急性应激障碍的相关线索。
2 体 会
2.1 轮岗开展卫勤训练 此次救援卫勤保障中,并未按照卫勤分队模块化抽组方式参与救援,而是根据救援任务实际情况,以灵活、机动的方式调配2名卫勤人员参加保障,作为总队前指卫勤要素,在参与救治同时,统筹各单位卫生力量。提示平时在日常的卫勤训练中,要注重指挥与保障人员身份的互换,确保每个卫勤人员既能够完成专业救治任务,又能够熟悉卫勤指挥岗位,又熟悉防疫政策制度,做到一专多能,在处置不同任务、不同抽组模式时,任意组合的卫勤人员可以完成专业救治和现场卫勤指挥与管理工作。
2.2 重视物资储备管理 灾难事故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要求救援队伍随时拉得出上得去救得下,所以卫勤物资要按照防疫、反恐、抗洪等不同任务类型实行模块化管理,战备物资做到“三分四定”,定期更换临期药品与耗材,确保在最短时间完成任务出动物资准备。对于防疫工作中大量消耗的防护服、N95口罩、手消毒液等消耗品,要注重完善使用和出库记录,确保账册一致,物品流向有据可查。完善应急物资采购机制,对于任务中急需或消耗量大的物资,应该就地采购与补充,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2.3 动态调整保障方案 本次救援任务适逢南方三月,气候反复无常,温度变化大,降雨丰沛。最早到达的部分消防救援人员着防护服时出现过中暑症状,因此,医院本级指挥部以防中暑作为保障工作重点,救援队携带药品以藿香正气水、口服补液盐为主;我部保障人员到达现场后,实际情况是山区气温低、降雨大,因此,保障目标调整为以防寒、防感冒为主。对于任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人员必须灵活机动,及时反馈信息,修订、调整保障方案,就地采购药品。
2.4 注重各级沟通协调 救援队伍由武警、消防、民兵、民政、民航、志愿者等组成,由政府成立的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任务中要注重与上级、同级单位之间的协同工作。需要统筹协调军队内部医疗力量,合理分配任务、调配物资。同时充分利用地方医疗资源保障救援官兵,并适时支援其他救援单位,统筹使用军地医疗资源。
2.5 重视后期心理干预 从问卷测试和访谈情况来看,任务结束后,救援官兵心理状态良好。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灾难后一年内,可能出现严重心理疾病的人达20%,需要对他们开展长期的心理干预。世界卫生组织认定心理创伤的潜伏期是6个月。为预防创伤情景对官兵产生持续的伤害,计划在任务结束后的1、3、6个月三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心理测查,以便了解官兵的心理恢复情况以及筛查是否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