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课”视阈下“植物生理学”课程建设路径探究

2022-10-18刘海涛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理学金课考核

刘 玲,刘海涛

(淮南师范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一、引言

随着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工程的运行,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逐渐得到优化[1],同时对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打造“金课”、消灭“水课”的号召[2];随之而出的新农科建设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下也全面推进[3]。“两性一度”和“四个面向”已成为农学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标杆[4]。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在进行“金课”建设,采取多种举措创新课程改革已是教师的职责[5-6]。“植物生理学”是植物生产类农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为作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也能为学生未来从事精准农业研究提供理论支撑[7](P5-6)。然而,对照当前新农科发展要求,该课程还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大、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授课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与两性一度的“金课”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繁多,授课内容缺乏梳理

“植物生理学”包含十二章内容,每章的机理部分或多或少涉及有机、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知识。因部分农学专业(以本校园林专业为例)培养方案中没有重视上述课程,课时较少或多为选修课,所以部分学生没有扎实地掌握有机、生化等知识,导致在“植物生理学”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处于很好的学习状态,当学习困难越来越多时,易产生畏难情绪。鉴于此,教师有时只传授一些学生易懂的基础知识。但是,作为农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植物生理学”已与“生物化学”并存为许多农业及林业大学的考研科目,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未来学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植物生理学”教学内容的重新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换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在“金课”建设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在学习通、雨课堂、课堂派等教学智慧工具未进入高校教学实践之前,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线下“填鸭式”。虽然多媒体播放课件PPT能“直观”辅助,教师也利用各种资源更新教学内容,但是整个课堂教学仍然是讲授法贯穿始终,现代信息技术没有与教学深度融合,上课过程中教师基本上处于“满堂灌”的强制输入状态,学生在课前不预习的情况下表现为较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互动、讨论等学生占主体地位的活动难以开展,无法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单一线上教学而言,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学生也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是教师对学生听课的状态无法实时了解,线上答题“跟风”现象严重,所以线上检测结果不一定能真正反映教学效果。

(三)教学时数减少,系统授课受限

近年来,本科教学提倡“重基础、宽口径”的改革思路,专业培养方案中逐渐增加选修课的数量,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数大幅减少。另外,国家对大学生劳动教育非常重视,每学期2周的劳动教育实践必须进行,因此其他课程的课时也相应缩减。目前,OBE理念下“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已将教学时数由54缩减到48,总体减少11%。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学科内容广泛,和前修后续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知识联系,因此,在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回顾以往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或提及该课程的知识点对后续课程学习极具重要性,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物生理学”的课程内容。此外,植物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转化、信息传递与信号转导等课程内容学习涉及的机理较多,需要大量课时方能在教学中由浅入深突破难点。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限的课时无法完成从概念到机理系统知识的教学,有些内容难以被详细讲述,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被舍弃,因此学生仅凭课堂教学无法掌握该课程的全部知识。

(四)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缺乏科学的方向性

综合能力的提升是高校本科生学习达成的目标,学会理解、应用、创新才是真正的学习。而学习效果的考核和评价体系需要科学的方向性,否则将使学生走进学习的误区。两年前的“植物生理学”考核方式形式单一,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仅包括平时和期末考试,分数所占比例为3:7;平时考核只局限于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没有考虑学生应用、创新、合作能力的培养,成绩区分度有限;另外,期末试卷内容95%以上来自课本,应用性、实践型考题偏少。由于书本内容占比较大,死记硬背试题较多,导致很多学生平时学习只注重课堂所学的、易记的基础内容,对原理和专业知识的运用不能深入理解、思考,加之平时分易得,许多学生便忽视了自我学习、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过去的“植物生理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而且也会引导部分学生产生投机心理。当前,在“金课”视域和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如此课堂考核和评价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学情发展需要。

三、“金课”建设路径

(一)更新线下授课内容,实现成果导向教学

成果导向教学 (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是围绕学生学习成果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理念[8],与“金课”和新农科建设的目标一致。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不仅是检验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主动、继续学习的动力,而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主要与理论和实践学习内容有关,因此,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是利用OBE理念建设“金课”的必备路径之一。目前,“植物生理学”处于持续发展时期,基因、蛋白质及代谢组学等理论已收入该课程的部分版本教材中(王小菁主编),课程的学习难度进一步增大,部分学生感觉潘瑞炽主编第七版《植物生理学》相对易学,不愿意触及更有深度的内容。但是,利用分子和生物信息理论指导农业发展的研究多有报道,“植物生理学”微观理论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该课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既体现出专业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又要关注学科的发展方向,注重所传授的知识与社会、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在考虑教学时数、学生学习基础、未来职业发展及新农科建设需求的情况下做好“植物生理学”教学内容的传承与突破。鉴于此,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为:以潘瑞炽主编第七版《植物生理学》为主讲教材、王小菁主编《植物生理学》为参考教材,课堂授课内容主要是每章节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及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此外,将教师科研成果、学科前沿理论融入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植物生理学”新技术、热点的了解。希望通过“实用性”与“时代性”课堂教学内容的增加(具体见表1),为学生未来从事科学研究方向的选择提供参考;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深化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植物生理学”课程建设逐步向“金课”迈进。

表1 “植物生理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

(二)整合单一教学模式,提升教与学的时效性

“植物生理学”教学模式经历了教师为主体的线下“填鸭式”、新冠疫情严重时的线上教学及疫情缓解后采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改变。2021年,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利用显示出其优势。首先,学生线上自学、线下教师深化营造了全天候学习氛围,学生有充分时间和资源夯实基础知识,教师课堂教学可以深度讲解高阶性内容、多列举理论应用实例;其次,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反映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线上线下指导和鼓励可以增加师生交互性,了解学生不解之处,及时设置后续课堂教学内容,具体教学过程见图1。

图1 “植物生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三)构建合理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文章以OBE理念的教学大纲为指导,在教学中增加和改变平时考核的项目、权重,利用学习通建立了线上、线下考核评价体系(详见表2),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的参与度加大,考核数据能有效记录和及时跟进,综合平时成绩有了明显的区分度。与过去平时成绩评定相比,现有考核评价体系更为公平公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平时考核的目标得以达成。

表2 平时成绩考核体系构成

四、教学改革的效果

由图2可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一定程度的的差异性。通过利用学习通智慧教学工具,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更加重视自主学习和讨论,积极提出个人理解与建议,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抬头率增加;学生对手机的利用能做到合理、合时,自我监督和控制能力明显提升;与单一线下(2016级1班)、线上(2017级1班)教学相比,在学生人数相同的情况下(皆是45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班级(2018级1班)期末考核成绩分布明显优于前者(详见图2),优秀和良好率显著增加,不及格学生数减少。

图2 园林专业不同年级成绩分布比较

五、结 语

“金课”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农学专业构建的“金课”才能真正达到“两性一度”,才能培养出知农、爱农、兴农的应用型人才。在“金课”视域下,我们通过深化“植物生理学”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及与学生共建课程资源、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应用促进了师生、学生之间专业知识的交流,“植物生理学”课程建设得到加强,同时也为园林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生理学金课考核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质疑与思考: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十个问题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