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2022-10-18王璐莎朱蓝燕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风三全育人阶段

王璐莎,朱蓝燕,黄 勇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8)

学风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加强学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场合屡次提及学风的重要性。2020 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双一流”高质量建设要“以全面提升培养能力为重点,更加注重三全育人模式创新”[1]。“三全育人”作为一种工作导向和理念,为学风建设规划了理想路径,提出了建设方向。将学风建设放于“三全育人”的背景下进行检验和改进,有助于高校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早日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2]。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理想路径

(一)全员育人: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参与学风建设

“全员育人”基于学风建设的主体要素投入维度,家庭奠定了学风的雏形,学校通过制定标准和因材施教对学风进行塑造和影响,社会从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风建设效果的角度进行检验,家庭、学校、社会三种育人力量共同作用于学风建设,构建和谐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关系,汇聚育人合力,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构建学风建设体系的主体力量[3]。

家庭是学风形成的萌芽地。家庭成员对学习的态度最早影响孩子对学习的认知和判断,家庭学习氛围浓厚,家长对学业较为重视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孩童时代培养的学习价值观和习惯为学生进入校园学习提供最原始的惯性和动力。

大学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场所。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朋辈等共同构成学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高质量授课、完善的教学体系、张弛有度的课堂秩序管理、良好和谐的导学关系等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严谨的思维模式,激发其学习兴趣。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工作涉及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日常事务管理、党团和班级建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方面面,可以通过谈心谈话和开展学风作风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正向学风,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并给予其及时的指导。朋辈之间对学风建设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朋辈之间更容易互相学习借鉴,可以通过朋辈交流辅导等方式,构建起良好的传、帮、带学风建设机制,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提升。

社会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风向标,大学归根结底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力量的参与有助于健全学风体系建设。目前,高校通过很多种方式与社会进行联结,比如开展产学研合作,让学生了解现实的问题场景和真实的社会运转,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实现由理论迈向实践的跨越。比如,发挥校外导师和优秀校友作用,让其从社会需求角度出发,结合自身成长发展经历,给予学生成长发展所需的意见与建议。

(二)全过程育人:遵循三大规律纵向贯通学风建设

“全过程育人”基于学风建设的时间维度,强调学风构建的连贯性和统筹性。高校学风建设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围绕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面临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聚焦学生的同质化规律和差异化需求,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实现全过程育人、全过程学风引导与建设[4]。

大一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学生适应大学的校园生活与节奏。学风建设的重点要围绕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合理规划作息时间,激发学习兴趣,开拓学习视野等方面展开,帮助学生适应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过渡和转变。大二阶段学生逐渐接触到更多专业课,学风建设需要重点抓好专业课课堂内外教学,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开启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为进一步深度学习作好准备。大三阶段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更加清晰明确,进一步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学风建设要重点聚焦提供更充分的实习实践活动,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形成更为清晰的自我发展定位。毕业年级,学生将面临升学或就业的选择,该阶段学风建设的重点应围绕升学就业的具体化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作好相应的准备,完成角色转变。

(三)全方位育人:十大育人体系整体推进学风建设

“全方位育人”基于学风建设的空间维度,从十大育人体系着手,实现育人工作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高校学风建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式和专业能力,围绕学风建设,将十大育人体系划分为以下三个圈层。

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构成核心层,是涵育学风的土壤,对学风建设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课程育人是学风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全面的专、通、跨课程育人模式,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科研育人侧重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学术潜力的挖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育人是学风建设的拓展阵地,学生通过参与实践,了解国情、世情、民情,深化对专业知识应用的认识。科研与实践是一手资料,书本和课堂讲授是间接知识,三者的互通互融为学风建设筑牢坚实基础。

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网络育人构成学风建设的浸润层,物理空间、网络空间等立体化育人环境,文化宣传、文体活动、党团组织等多元化育人载体与学风建设彼此作用,相互渗透。以目前正在试点的“一站式”学生综合社区为例,通过升级空间软硬件设施,建设思政文化精品项目,打造党建思政教育平台,推出学生成长服务站,建设网络直播间,搭建学生宣讲团队等方式,集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和网络育人于一体,共同助力一流学习社区建设,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浸润,互联互促[5]。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构成学风建设的支撑层,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精准的服务供给对学风建设起到良好的组织保障功能,心理疏导、经济资助等方式能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推动形成长效育人机制。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现实困境——基于对Z 大学的调研

为把握“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影响学风建设的关键因素,找到目前学风建设的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本部分以Z 大学为例,开展学风建设的实证研究。根据本研究对学风建设的初步维度构想,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方面来考察学风建设的满意度和影响因素,本调查问卷采用五点量表自评,同时设置打分制。面向Z 大学34 个院系的本科生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511 份。

为验证问卷设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运用SPSS 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克隆巴赫alpha 为0.931,效度分析结果显示KMO 值为0.836,且显著性为0.000,说明问卷设计可靠性较强,有效性较高。通过调研和SPSS 回归分析,发现的学风建设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如下。

(一)学生对学校学风建设整体满意度较高

在调研中,对学校学风建设整体满意度评价为“非常满意”的人数有115 人,占比22.5%;评价为“比较满意”的人数有274 人,占比为53.6%。对学校学风建设整体满意度进行打分,平均分达到81.9 分(百分制),说明学生对学校学风建设整体满意度较高。

(二)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年级对学风建设满意度有显著差异性影响

根据分析比较得出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学风建设整体满意度产生显著差异性影响。家长受教育程度为高中或者大学及以上的学生,比家长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或小学及以下的学生对学风建设的满意度显著更高。家长作为全员育人的重要一员,对学生的教育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金钱精力投入和重视程度一般会更高,家庭中的学习氛围也比较浓厚,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培养比较有利。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学风建设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在年级差异方面,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对学风建设满意度显著更高,大二和大三阶段的学生认为学风建设还有待加强。究其原因,大一作为新生,学生以探索学习、兴趣学习和专业基础学习为主,课程和各类活动种类多,学生选择自由大,所以整体获得感较高。大四作为毕业生,学生目标更加明确,学校给予的资源更多,所以学生整体满意度也较高。相对而言,大二、大三处于专业深度学习与未来道路选择的多重任务之中,有的学生目标过多不可兼得,有的学生目标不明确缺乏方向,这个阶段是矛盾叠加期和困惑迷茫期,也是目前学风建设最为脆弱的时期。

(三)学风建设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教师是全员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全员角度来看,学生接触较多的主要有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家长、校友、校外导师等。研究发现,学生与任课教师或助教交流的情况,任课教师的授课态度,课堂纪律考勤情况以及学生对自己专业培养方案的满意度会对学校学风建设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第一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教师的道德品质、学术水平等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严格的课堂纪律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学生对自己专业培养方案满意度越高,说明对于自己本专业的培养比较认可,进而对学校整体的学风建设满意度较高。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全员育人视角下学风建设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专业教学和毕业教育质量是全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全过程角度来看,大学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大二、大三阶段专业课教学质量和毕业阶段升学就业指导情况会对学校学风建设整体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专业课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阶段,专业课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占有重要分量,因此专业课教学质量越高,学生对学风建设满意度越高。同时,在毕业阶段,学生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与学生毕业息息相关,学生重视程度很高。在毕业阶段给予学生升学就业指导数量多且质量高,会提高学生对学校学风建设的满意度。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全过程视角下学风建设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3.课程、文化和服务是全方位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全方位视角来看,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详细规划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研究发现课程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对学风建设有显著正向影响。通专跨课程体系越完善,课程质量越高,学校提供的关心和帮助越多,为学生提供的服务越好,文化体系越健全,文化活动越丰富,学生对学风建设满意度越高。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全方位视角下学风建设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突破方向

(一)主体视角:抓牢塑造学风的关键力量,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的问题是学风最核心的问题,教风是影响学风最关键的因素,实证调研的结果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结论[6]。目前,透过学风看师德师风,问题突出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不到位。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价值理念,当下部分高校教师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不高,理想信念淡薄,在该亮明观点,摆明立场的时候隔靴搔痒,重教书,轻育人,不能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对待授课的态度不认真。目前,部分教师知识储备不足,完全凭个人经验和偏好上课,使用课件陈旧过时,授课方式死板沉闷;某些需要几位教师共同合作的课程,缺乏系统合理的设计安排,导致出现同一门课不同教师讲授内容之间相互矛盾或脱钩的现象,学生体验感和获得感不强。三是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疏离淡化。当下部分教师把上课作为与学生交流的唯一渠道,非上课时间对学生的问题很少过问,情感和思想的沟通更无从谈起,部分教师把学生视为简单劳动力,科研过程中压榨学生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师德师风建设标准和要求,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连续出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文件。站在促进学风建设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学风和师德师风的联结点和突破口。一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师的赤诚之心。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二是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教师的奉献之心。加强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的指导培训,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引导老教师适应新形势、新规律,鼓励教师开展“学科专业+”的课程实践探索,完善表彰奖励及管理办法。三是弘扬尊师重教文化,培养教师的仁爱之心。深入挖掘爱岗奉献、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典型,利用全媒体传播矩阵弘扬身边的典型事迹,严惩师德失范行为,持续深入开展警示教育。

(二)过程视角:把握影响学风的关键阶段,因时制宜精准施教

基于育人工作的时间维度,应考虑教育过程的连贯性和统筹性。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统一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围绕不同阶段学生的群体特点、面临困难和帮扶重点,应该突出优先级,给予差别化的内容供给。把学生的大学四年作为四个阶段,学风建设的重点呈现鲜明的群体诉求和年级特点,把握学风建设每个阶段的关键点,打通基于过程的时间链,因时制宜精准施教是提升学风建设整体效能的关键。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大一、大四阶段的学生对于学校学风建设整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专业学习阶段的教学质量和毕业阶段的升学就业指导会对学校学风建设整体满意度产生显著性正向影响。这说明大一、大四阶段的工作需要持续性深化开拓,大二、大三阶段的学风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针对阶段特点和当下短板精准施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大一阶段重点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自主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新生军训、始业教育、专业宣讲会、新生主题班会等,传递正确的大学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尽早纠正“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的错误思想。大二阶段重点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重视专业核心课程、金课建设,夯实课程主阵地,通过学习经验分享会、学术讲座、科研竞赛等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深化专业认知,引导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大三阶段的重点是目标指引和分类培养。经过两年的学习积累,大三阶段的学生有了较强的专业认知能力,个人在未来规划道路上面临选择和焦虑,该阶段的工作要更有针对性,通过考研和保研经验分享、留学经验分享、职业规划讲座、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未来的发展路径。大四阶段学风建设的重点是精细指导和精准帮扶。这个阶段可以通过毕业论文指导、留学申请指导、考研指导、就业帮扶等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最后一课”,借助多种力量给予精准指导,从而巩固提升学风建设的成效。

(三)体系视角:聚焦涵育学风的关键领域,加强重点体系谋划

基于育人工作的空间维度,按照课程、科研等“十大育人体系”要求,多维度、全方位推进学风建设是最全面、最理想的做法,课程体系、科研体系和实践体系作为核心层涵育学风,文化体系、组织体系和网络体系作为浸润层滋养学风,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心理体系和资助体系作为支撑层保障学风。但是在实际工作层面,不可能所有工作齐头并进,要选择主要矛盾来抓,找准边际收益率最好的工作作为切入点。

根据实证结果来看,核心层的课程育人体系,浸润层的文化育人体系,支撑层的服务育人体系对学风建设满意度影响更为显著,因此要想加强学风建设应重点加强三个体系的谋划和建设。一是夯实课程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首的地位,突出第一课堂核心地位,加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培育项目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强化课堂纪律,优化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严肃教风、学风,用优良教风引导学风。二是加强校园文化精神培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内在引领和支持,凝练校园文化精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高质量的校园精品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生为本,挖掘各个服务岗位承载的育人元素,提高服务育人意识,在关心、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教育引导学生,强化服务对学生品质涵养的保障功能。

猜你喜欢

学风三全育人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