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迟退休对青年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

2022-10-18高舒敏蔡濛萌

商展经济 2022年19期
关键词:就业人数劳动力群体

高舒敏 蔡濛萌

(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1 引言与文献综述

近年来,少子化和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的交互影响使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不利于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为应对老龄化问题,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渐进式落实延迟退休。同时,我国就业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青年就业难、就业结构不平衡。有学者提出,延迟退休可能直接影响青年就业的各个方面,还会间接转变我国青年的预期与观念,进而影响青年的生育决策。故有必要对延迟退休如何影响青年就业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延迟退休改革有所启示,推进相关政策的制定落实。

关于这一问题学界还没有到统一结论,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存在“挤出效应”:Haan等(2014)构建了动态生命周期模型,认为延迟退休会冲击德国劳动力市场[1]。邹红等(2018)通过工具变量法提出延迟退休减少隔代抚养供给,对女性就业率存在显著挤出[2]。华淑名等(2020)通过Probit模型也验证了这一结论[3]。曾霞等(2020)通过DID等方法证明延迟退休对青年和老年就业率都有负面影响[4];第二,存在积极影响:Tamesberger等(2015)证明较低的老年人失业率使奥地利青年就业情况变得相对更好[5]。Murray等(2019)证明延迟退休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有利于青年就业[6]。陈利锋等(2019)建立新凯恩斯动态随机均衡模型,证明延迟退休对就业有促进作用[7];第三,认为在长、短期具有不同效应:王克祥、于凌云(2016)认为,短期内延迟退休对就业没有挤出,长期上有利于提高就业率[8]。刘阳等(2017)认为,短期内不同行业都存在一定的挤出,长期上产出效应能弥补挤出[9]。彭希哲等(2021)提出,就业挤出是短期的,而且越灵活的行业越被挤出,长期来说其积极影响可抵消挤出[10];第四,无显著影响:Munnell等(2013)认为,没有证据证明老年人就业率提高对青年就业率存在显著影响[11]。Sanchez等(2014)提出,延迟退休与青年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12]。朱波等(2018)建立产出模型和收入决定模型,提出延迟退休对20~24岁青年就业没有影响[13]。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延迟退休导致的老年劳动力增加对青年就业数量的替代分析上,而对老年劳动力增加与青年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故本文将分别从就业数量及质量两个方面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该议题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实证分析,并为延迟退休提出政策性建议。

2 现状分析

2.1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深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出现了劳动力过剩、温饱难、就业难等问题,故有经济学家提出了节制人口的新人口论,党中央经过慎重讨论,决议在1982年正式将独生子女政策写入宪法。随着该政策的全面推进,我国人口进入了缓慢有节制的增长阶段,有效避免了中国陷入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但该政策也使我国出现了少子化现象,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7年的16.61%降低至2015年的4.96%,到2020年仅为1.45%。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正在逐渐延长,根据国家统计局与世卫组织资料,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77岁已逐步延长到2019年的77.4岁。在以上两方面因素的交织影响下,我国不可避免地迎来了老龄化问题。我国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82年的占比4.9%提高至2020年的13.5%。故延迟退休具有重要意义,既能更充分地利用老年劳动力资源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也可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效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国家的稳定和谐。

2.2 我国青年就业结构不平衡

自1997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将人口红利由过剩的劳动力人口转化为大量的高等人力资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引擎提供了不竭的动能,但背后也隐藏着无法忽视的人力资源供需失衡与就业结构不平衡问题。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青年更偏好于从事福利高、薪金高、低体力的行业。以金融行业为例,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0~2019年年均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人数约20.58万人,其中2019年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为23.5万人。但劳动力市场上却没有相应需求,根据统计数据,2010~2019年银行、证券、基金平均新增就业人数约13万人,就业结构不平衡问题可见一斑。

3 延迟退休对青年就业数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3.1 模型设定

本文选择引入控制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讨论分析,设立模型如式(1):

式(1)中:lnYt、lnO2t、lnX3t、lnX4t分别为青、老、中年就业人数及国内生产总值的自然对数;X5t、X6t分别为人口密度、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以下简称受教育年限);为随机扰动项。

3.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青年就业人数。由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专、本、研、博等不同学历群体人数的增加,我国平均就业年龄也逐渐提高,并参考世卫组织及中国共青团对青年的定义,本文将青年年龄定义为16~29岁。为消除自相关性,对该数据取自然对数。

(2)解释变量:老年就业人数。由于我国尚未全面推行延迟退休,而55岁以上就业人口是即将退休或退而不休(指到了退休年龄后继续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延迟退休劳动力人数,故采用55岁以上就业人口进行衡量。为便于计量,同样对其取自然对数。

(3)控制变量:第一,中年就业人数。中年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强大的竞争力,但同样也有岗位创造效应,故不可忽视中年群体对青年就业的影响。此处采用30~54岁的就业人数进行衡量,并取自然对数;第二,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是衡量经济情况的常用指标,其提高意味着经济发展,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提高就业率。为便于量化,取自然对数处理;第三,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指一国单位面积领土上的常住人口数量,即全国总人数与全国土地面积之商。人口密度越高,竞争越激烈,越不利于青年就业;第四,受教育年限。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代表适龄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得到了提升,有利于青年就业。

由于1995年及之前的数据缺少相应细分年龄段就业人数占比统计,故本文采用1995—2020年间的数据,数据来源为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等。

3.3 参数估计与统计推断

3.3.1 模型回归与检验

通过Eviews7-9软件,可得结果:

由式(2)可知,模型拟合较佳,而且F检验显著。但T检验中,不显著,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修正(见表1)。

表1 逐步回归法各步骤结果

最终保留变lnO2t、X5t、X6t且该模型在LM检验中得存在自相关,采取迭代法对其进行修正,结果如式(3)所示,经检验后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自相关性及异方差性。

3.3.2 经济含义剖析

老年劳动力对青年就业数量有一定的挤出,延迟退休增加了老年劳动力供给,挤压了青年群体的就业空间,使青年工作搜寻成本增加,就业数量下降。人口过于密集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将会对青年人群的就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提高教育水平能够增强青年群体的竞争力和稀缺性,而且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较为稀缺,更受劳动力市场需求方的青睐,有利于青年就业。

4 延迟退休对青年就业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设定

设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式(4)中:lnIt、lnO2t分别为青年收入水平、老年就业人数的自然对数;为受教育年限;为随机扰动项。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青年收入水平。延迟退休有利于减少社保支出、增加社保缴纳人群数量,能够相对减轻就业者的社保缴纳压力,提高实际收入;同时延迟退休也增加了劳动力供给,使均衡工资下降。本文通过青年就业后短期内工资水平对青年就业质量进行衡量,选取麦可思研究院统计的本专科毕业半年内月均工资水平进行替代,并对该指标进行了剔除价格因素处理及自然对数处理。

(2)解释变量:老年就业人数。变量选取同样取自然对数。

(3)控制变量: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程度影响薪资的高低,故教育水平仍与上文一致采用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教育水平与一国的发展水平密切正相关,在此模型中加入国内生产总值等体现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变量则容易发生多重共线性,故不考虑。

由于青年收入水平这一指标数据较少且难以获得,本文采用2006—2020年数据,数据来源为历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4.3 参数估计与统计推断

4.3.1 模型回归

利用软件可得结果:

4.3.2 模型检验与修正

由于模型二与模型一类似,故模型检验与修正略述如下。经检验可得该模型,无多重共线性。而且LM检验中无自相关。

4.3.3 经济含义剖析

老年劳动力对青年就业质量有一定负面影响,可推测若短期内全面大幅提高退休年龄可能会对青年收入水平产生冲击。提高教育水平能够显著增强青年群体的竞争力和稀缺性,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较为稀缺,因而在议价中更易获得更高的薪水,尤其是一些高新产业,人才紧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薪资水平会更高。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为全面系统地讨论延迟退休对青年群体就业的影响,分别从青年就业数量与质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建立了两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延迟退休可能导致青年群体就业数量和质量下降。老年劳动群体延迟退休会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降低均衡工资水平。同时我国老年劳动力仍可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不需要额外支付培训费用及其他费用,可节约招聘和雇佣成本,对青年就业数量有挤出效应。此外,本文加入了包括教育、人口密度等其他控制变量。其中发现教育水平的提高对青年群体就业的数量与质量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优质人才更容易找到工作,也更容易获得高薪。故针对延迟退休给青年就业质量与数量带来的冲击可通过提高教育水平来弥补。

但由于目前延迟退休尚未充分实施,故本文的实证分析存在不足。理论上,若未来能渐进落实延迟退休,将增加社保缴纳金额、减少养老金支出,维持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和长效运行,既给青年带来更高的实际收入,又能使企业的成本下降,促进企业扩张,推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同时该政策使老年人的购买力增强,第三产业会迎来更强势的消费群体,带来更多就业岗位,进而增加青年就业数量;从家庭层面来讲,也减轻了青年群体的赡养压力,提高了其就业质量。

5.2 对策建议

5.2.1 由点及面地推进延迟退休,建立劳动激励机制

一方面,如果操之过急会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降低劳动积极性,则延迟退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可能会无法达到政策预期。同时,我国目前仍存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地方依照自身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实施细则,根据财政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由点到面、渐进式、差异化地推进和落实延迟退休。

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延迟退休激励机制鼓励民众主动配合政策的实施。可借鉴欧美等国家的延迟退休政策,为延迟退休的劳动者提供更高的福利待遇,例如使其在退休后可额外获得与延迟退休年限相应比例的退休金或补贴,调动老年就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实现政策目标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5.2.2 提高人才市场开放性,加大落后地区的就业补助

如今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人口密度差异较大,优质人才更倾向于往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要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必须构建开放流动的人才市场,鼓励高素质人才向欠发达、人口不密集的地区流动。既可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经济的平衡发展。可提供包括住房、户口、差旅等各种奖励或补助,协助满足青年在异地发展扎根的基本生存需要,激励青年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发展。

5.2.3 以高等教育为重点,鼓励教育多元化

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人才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在高校招生中增加就业供不应求的专业招生名额,减少相应产业已饱和的专业招生名额。适时推进“十二年义务教育”政策落地,同时重视成人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采取多元化的教育事业发展举措,促进青年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弥补、超越延迟退休对青年群体就业质量与数量的负面效应。

猜你喜欢

就业人数劳动力群体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德国就业人数创统一以来新高